自幼具有音乐天赋
1929年,高如星出生在兴县城关一个普通贫苦农家,刚懂事,就经常随几个穷人的孩子外出挖野菜、拾煤渣,过着半饥不饱的日子,家中的琐事难事,高如星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上。
抗日战争开始,高如星有机会入了兴县民族革命学校,他暗下决心要发奋读书。日寇的疯狂侵略激起全中国人民的愤怒,抗日救亡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兴县民族革命学校在康明玉等进步教师的发动下组织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活动,抗日游行、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教唱抗日歌曲、组织抗日救国儿童团等活动高如星都参加了,而且表现非常积极。
高如星自幼具有音乐天赋,他唱歌声音洪亮,音质好,底气足,无论什么歌从他嘴里唱出来总是悦耳动听。他经常外出教群众唱抗日歌,教唱的歌曲有《红缨枪》《打东洋》《抗日同胞携起手》《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几十年过去了,一些曾被高如星教唱过的人,至今脑海里仍然会浮现出高如星那稚气红润的脸庞,回想起他充满童音而又嘹亮好听的歌声,提起那段历史,人们就会滔滔不绝地讲述并情不自禁地唱起那些老歌。
1939年夏,阎锡山配合蒋介石反共高潮加紧反共活动,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并于12月份发动了晋西事变。晋西北军民不得已进行自卫反击,一举赶跑了阎顽势力建立了新政权。
新政权建立后,兴县很快安定下来,原来的兴县民族革命学校改名为兴县第一完全小学校。高如星考入兴县第一完小高级班学习。勤奋好学的高如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特别喜欢文娱,很快成为学校的文娱骨干分子。他和同学们互相勉励,配合默契。在许多剧目中他和他的好友白展云担任主角。在大型公式剧中,如星扮丈夫,白展云扮妻子;在秧歌剧《活路》中,如星扮男主角杨元生(反阎抓丁逼粮的农民),展云扮国民党副官闫罐罐……
战火中成长
1943年底,高小毕业考试完毕,学校组织了一场毕业演出,高如星、白展云等同学是积极参加者。观看这次演出的队伍里来了晋绥军区战斗剧社的三位同志刘西林、王炎、王宁。演出结束后,战斗剧社三位同志选定高如星、白展云去战斗剧社当演员。
新的环境、新的生活。高如星多次随团奔赴120师前沿阵地战壕里,与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一道搬运弹药,挖建隐蔽所。并利用战斗间隙编写、表演文艺节目。他编写并表演了快板《冲锋向前》、话报剧《打得好》,及时宣扬战士们英勇杀敌事迹,鼓舞了部队士气。
1949年初,全国解放在即。高如星随军解放大西北到达西安。经过几年学习锻炼,此时他担任了战斗剧社的音乐创作和乐队指挥,同时又负责青年艺术队工作。不久,高如星又随军解放大西南转到重庆。战斗剧社更名为西南战斗文工团,受西南军区领导。高如星和文工团的战友们多次深入部队、农村、厂矿、学校演出歌剧《刘胡兰》《赤叶河》,话剧《战斗里成长》《九股山的英雄》等。此外,他们还编写了反映军民关系、部队建设的剧目演出,收到了很好效果。
1950年,高如星随慰问康藏筑路大军的慰问团慰问演出,他和孟贵彬合写的《藏胞歌唱解放军》受到大家好评。1950年“八一”建军节,西南军区在重庆市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大游行,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邓小平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南军区司令贺龙等领导同志在市中心的解放碑检阅台上检阅游行队伍。高如星指挥的西南战斗文工团管弦乐队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高如星指挥西南战斗文工团管弦乐队走在游行队伍前列,高如星站立车上指挥,高大健壮的身影和有节奏飞舞的两臂动作格外显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高如星随文工团赴朝慰问演出,他们和志愿军指战员生活战斗在一起。很快高如星以抗美援朝战斗生活为题材编演了许多歌颂战士们英雄事迹的剧目,博得了广大指战员好评。在朝期间,他几次冒着美机空袭和炮火危险,到前沿阵地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演出。一次,他们在防空洞里为参加中朝协作会议的官兵们演出歌舞节目,正当演出高潮到来之际,美机轮番低空轰炸,防空洞的一侧被炸塌,许多通道被土塞满,好在事先战士们已有准备。待敌机飞走后,士兵们才从洞中爬出,高如星等演员们并无惧色,一个个泰然自若地谈论着这场轰炸。
难舍的战友情
1958年7月,高如星回兴县探亲,他对生他养他的这个山区小城镇倍感亲切。他记得小时候常常听到过老乡们口里哼唱的民间小曲,抒情色彩浓,而且悦耳动听。于是他就找到他的好友白展云家,看望了白展云的父母,顺便要求白展云的父亲唱了几支三十年代的山西民间小曲。高如星边听边记谱,喜上眉梢,如获至宝。
有一次高如星陪同白展云到摄影棚里看了《回民支队》的内景拍摄。又顺便看望了原战斗剧社社长当时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陈播和原战斗剧社著名演员、歌剧《刘胡兰》的作者之一,当时为“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严寄洲同志。当高如星谈到战争年代他们在兴县城演出歌剧《刘胡兰》的热烈场面时,严寄洲同志情不自禁地学着刘胡兰的动作唱道:“数九(那个)寒天下大雪,天气(那个)寒冷心里热。”愉快的会见犹如美餐一顿,至今留存脑海不能忘怀。
1958年9月上旬,白展云去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开课第一周的星期六上午,白展云等四人在室内阅读,忽然他们的屋门被掀开了,一位体魄健壮、浓眉大眼,留着大背头,身着短袖白衬衫,下穿黄色军裤的青年站立门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屋内看书的四人。白展云猛然抬头看时,还没认出是高如星,可高如星却突然奔向室内张开两臂紧紧地抱住了白展云。高如星把头依在白展云的肩上眼泪长流却笑着说:“你不认得我了,我是高如星嘛!”白展云听得名字欣喜若狂,眼泪夺眶而出,忙解释说:“认得,认得,只是你这身打扮使我一下子愣怔住了。”
经典《九九艳阳天》
五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两次出访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高如星也有幸参加出访,在苏联高如星听了许多歌唱家演唱的民歌和抒情歌曲以及柴柯夫斯基等大师们的交响乐演奏,使他大开眼界。他很想学习人家的长处来发展自己的音乐创作,立即开始学习俄语,并把团里发给他的零用费用全部买了唱片,回国后,他一边努力学习俄语,一边反复听唱片。
1953年,西南军区撤销,西南战斗文工团奉命上调。中央军委文化部以西南文工团为基础,组建了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五十年代后期,高如星被借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担任音乐创作工作。身强体壮、血气方刚的高如星集中精力投入到电影音乐的创作。他先后为电影《柳堡的故事》《汾水长流》《野火春风斗古城》《三年早知道》《江山多娇》《回民支队》《这决不是小事情》等多部电影作曲。他谱写的电影《柳堡的故事》主题曲“九九艳阳天”和电影《汾水长流》主题曲“汾河流水哗啦啦”至今仍被人们传唱,被誉为我国革命抒情音乐精品。
1958年下半年,好友白展云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看望高如星。高如星留白展云在他家住了一夜,两人通宵未眠,谈到自己正在为《柳堡的故事》作的主题曲“九九艳阳天”。高如星将曲子唱了两遍笑着对白展云说:“提点意见吧!”白展云也笑着说:“哪敢班门弄斧,谈点感受还可以。我觉得曲子优美抒情,一气呵成。它的妙处似乎在‘蚕豆花香’到‘麦苗儿鲜’之间的转弯处。”如星边点头边说:“你说得对,此处是曲子的难点,这样过渡可使曲子整体流畅自如。”高如星又说:“此曲我征求过几位专家的意见,让给咱指点指点。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李焕之看后觉得可以,给予肯定评价。‘九九艳阳天’的歌词作者和本厂的几位同志看了也都很满意……”
二十余年的艰苦努力,高如星从演员到乐队指挥再到音乐作家,可很不幸这位年轻气盛、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正值美好年华、大展身手之时,却踏着他那优美的旋律静静地走了,年仅四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