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综合

抗疫一线的“父子兵”“夫妻档”“兄弟连”

□ 本报记者 曹永亮 本报通讯员 任红生

王廷志父子三人

赵杰夫妻在街头宣传防疫知识

闫继强(左一)和队友们

在交城县抗疫一线,“父子兵”“夫妻档”“兄弟连”,他们组成了抗击疫情战场上的“最强拍档”,他们是疫情防控“战斗员”“宣传员”和“示范员”,他们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无私奉献、抗击疫情的动人赞歌。

上阵“父子兵”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交城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志愿者队伍中,就有这样三位特殊的“父子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王廷志第一时间参加到志愿服务中,他的两个孩子毫不犹豫跟着他,一起战疫情。

这父子三人是交城县梁家庄村民,父亲王廷志今年60岁,是交城县昌明药业一名老员工。大儿子王杰,在当地经营着一家手机店,二儿子王创,在外地打工,回来过春节。听到县里招募志愿者,父子三人就报了名。“大正月的,别人都待在家里,你父子三人却往外跑。”王廷志妻子一开始不理解,但是又拗不过,一想到他们做的是善事,心里又踏实了许多。

王廷志是2003年抗击“非典”战役亲历者,17年后,62岁的他,以志愿者的身份,再次站到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

“看着一线的人员连续作战,很辛苦,我们就应该积极的站出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王廷志说。

自2月10日开始,父子三人被编在一组,早出晚归,向来往行人宣传新冠肺炎防疫知识,提醒行人出门要戴口罩,注意好自身健康和防护安全。

“参加抗击疫情服务,对我来说,是非常珍贵、难忘的经历。”二儿子王创说。“17年前的‘非典’,是上一辈在为我们战斗,这一次,我们年轻一代应该挺身而出,我坚信只要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定能战胜疫情。”大儿子王杰说道。

一线“夫妻档”

“您好,我是志愿者突击队,请您戴好口罩。”交城县城街头,赵杰夫妻手持喇叭向来往群众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知识,并提醒大家注意防护。

赵杰和高苗苗是一对“90后”小夫妻。妻子高苗苗在药店工作,疫情发生后,药店老板折昌明走乡串户,跋山涉水,给一线交警、村里值守点免费捐赠口罩、酒精和慰问品,他和员工说:“现在正是疫情防控需要人手的时候,我们要参加!”员工高苗苗便和丈夫赵杰参加志愿服务,夫妻两人齐上阵,日夜穿梭于街头巷尾:排查风险隐患、宣传防疫知识、参与值班备勤。

“作为‘90后’,抗击疫情,义不容辞。”赵杰说。

“一天下来挺累的,但是各个小区值守人员、民警、保安,很多人一值班就是一晚上,比我辛苦多了,他们更值得敬佩。”高苗苗说。

看着志愿者们穿上红马甲,全部化身“战士”,投入“疫”线,为市民构筑坚实的“防疫墙”。大年初十,夫妻俩再次主动请缨,要求加入青年志愿者战疫突击队,希望做更多的贡献。

面对疫情,他们始终坚定值守、忠诚奉献。

抗疫“兄弟连”

“您好,请您出门戴上口罩!”“请您做好居家防疫,勤洗手,多通风。”“请尽量待在家中,做好防护措施!”

连日来,送物资,做宣传,散发、张贴防疫宣传单,哪儿都有志愿者闫继强和队友们的身影。

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细心、耐心,闫继强和队友们一起工作几天,大家彼此有了默契。工作起来效率高,进度快,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队友们亲切地称呼闫继强“大哥”,因为他为大家做了表率。闫继强在交城县开着一家瓷砖专卖店,疫情发生后,他关闭门店,加入了抗疫队伍。走上街头进行宣传的同时,如果看见远处没有戴口罩的行人,他就从随身的口袋里拿出备用口罩免费送给行人。十多天下来,送出去四五十个口罩。他还为队友们主动洗消车辆、准备物资,主动帮队友准备食物和水。

“累一点没什么,只要能帮上忙就行。”这是闫继强和队友们的共同心声。

“父子兵”“夫妻档”“兄弟连”,生活中,他们是亲密家人,是好朋友,在抗击疫情战场上,他们是“最好搭档”,他们是交城县街头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