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人,清贫寂寞、整日坐冷板凳;史志办,无职无权、公认的“清水衙门”。但是在这个无人问津、很不起眼的部门,临县史志办主任张海红一干就是30年。在这30年里,她凭着对编史修志的执着追求,用无私和奉献,诠释着当代史志人的职业情操。在全市史志系统志鉴全覆盖大会战开展以来,张海红作为一名老史志人,更是身先士卒、亲力亲为,奋战在收集资料的第一线,冲锋在志鉴编纂的战斗中。
挖史料,踏遍青山不言悔
2006年的抗战调研,2009年的革命遗址普查,张海红都是亲力亲为,当时作为主持工作的一名副职,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缠着丈夫和她一起下乡搞调研。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夫妻俩利用节假日顶烈日、冒严寒,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督促指导全县23个乡镇完成了抗战调研统计表2000多份,并制作光盘11张,并撰写了2万多字的抗战调研报告,形成上报材料18卷19盒。由于资料过多,上报市里时拉了一旦旦车。
革命遗址普查时,有一次到碛口镇刘家岭村,由于对路途不太熟悉,她的丈夫误把车开进了村民走三轮车的小路,由于路面过窄,加之路的一面是几丈高的悬崖,走到中途的时候,车轮的一半悬在了空中,进退维谷。张海红坐在副驾驶上,看着脚下数丈高的悬崖,吓得浑身发抖,好在丈夫心理素质较好,在颠闪中惊险地过了险关。进村后,一位老大爷说:“你们好厉害呀,开进来这么一个大屁股车,我们村里人也从未这样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海红跑遍临县的山山洼洼、沟沟岔岔,挖掘出中央后委、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等单位在临县驻扎的70多个村庄,填补了中央后委在党史界的空白,纠正了过去县志上的错误。
中央后委在临县这段历史,引起了中央、省、市、县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重视,中央外事组、中直管理局、中央特别会计室、驻外大使及河北省政法委、省外事办等单位来临县追根溯源,参观旧址,收集资料。2014年、2015年、2016年,三任省委书记来临县调研。张海红挖掘的后委、西北局等革命历史资料,为推动中央后委旧址及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陕甘宁晋陕联防军司令部旧址等红色遗址的维修保护起了决定性作用。2015年开始,对中央后委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旧址等革命遗址的进行维修保护,2016年开始对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进行布展,2017年修建中央后委驻临县历史陈列室。
2017年,张海红又开始了寻找烈士遗骸的工作,2018年4月3日,兴县在东会乡凤凰岭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举行收迁安葬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散葬烈士活动,将34名烈士遗骸迁到兴县的烈士陵园,迎接英烈“回家”。在烈士墓碑前,她献上了一朵鲜花,多了一份安慰,因为这其中有28具烈士遗骸来自临县,是由她参与寻访找到的。
钻业务,编研业绩结硕果
临县的史志工作多年来一直滞后。2005年,张海红主持工作后,立足本职岗位,刻苦钻研业务,创新工作方法,用勤奋践行初心和使命。在单位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她用仅有的1万元经费购置电脑、打印机,然后凭着一贯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在自学业务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使用电脑,编写了20多万字的《临县党史丛书》,单位没钱,她就用自己的工资垫付印刷。省委办公厅在山西省第四届党史优秀成果评奖中将该书评为优秀奖。从此她更加坚定了编史修志的信念,在之后的岁月里,她编印了《红色临县》《秧歌说唱临县史》《湫川变迁》《王洪廷诗文书画选》《临县草木名录》《临县家谱文化》《习仲勋在临县》《赵中元传略》《临县名人》等书籍;整理出版了《民国六年<临县志>校注》,影印《康熙五十七年<临县志>》《民国六年<临县志>》古籍;出版7集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央后委在临县》、3集地方志纪录片《大美临县》等,开创了临县史志工作新局面。
续文脉,恪尽职守写春秋
海红经常说:不是每一任史志办主任都能遇上编修县志的事,她能遇上二轮修志,实在是太幸运了。所以,在修志这件事上,她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从起草编纂方案到收集资料、撰写单位分卷志稿,再到总纂,哪一样都离不开她。因《临县志》下限由2010年延到2018年,和兄弟县市相比,未能及时出版,但不管有多大困难,张海红决不气馁,通过和编辑商量,将短缺资料以填空答题的方式下发到相关单位,并多次打电话,发微信追交,目前资料收集已到了收尾阶段。
在党史正本的编写中,她主持编写了40多万字的《中国共产党临县历史》一卷初稿,编印了48万字的《中国共产党临县历史》二卷送审本。
2007年,创刊《临县年鉴》,共编印10册500多万字。《临县年鉴》(2013)在2016年7月的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比中,荣获县区级综合年鉴三等奖,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通报表扬。
2010年创刊《临县史志》,共编印10期180多万字;2011年创刊《临县每月纪事》,共编印108期320多万字。
辛苦是一种磨炼,辛苦中,她体验到了人生的真谛;辛苦中,她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辛苦中,她充实了奉献的人生。在经费少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她千斤重担一人挑……就这样,张海红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地履行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初心和使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