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村一绝醉童心,悦耳欢声绕古今。
军号三乡牵典韵,琉璃十里掩余音。
咯嘣响处功夫厚,笑语飞时巷院深。
精彩纷呈看火候,炉工几度铸甘霖。
“琉璃咯嘣,打烂歇心”。小时候,每当春节期间,就有货郎在街头叫卖“琉璃咯嘣”,玩伴们便围着货郎的自行车,说着流传下来的歇后语,久久不愿离去。货郎在自行车上绑上一捆稻草,稻草上插满了“琉璃咯嘣”。只要有玩伴买了,小兄弟们便争着抢着,你一口,我一口地吹着。直到“公式”的一声吹烂了,在一片笑声中一哄而散。
“琉璃咯嘣”是明清以来汉族地区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特殊音乐玩具。据史料记载,中国各地类似“琉璃咯嘣”的手工制品都源自交城县。交城县夏家营镇覃村是“琉璃咯嘣”原始产地,已有四百年的生产历史。产品流传于全国汉族区域,一些临近河流的百姓还用它来作为“河灯”,祭祀河神。
“琉璃咯嘣”的主要原料是废旧玻璃,捣碎后加入铜屑、铁屑等辅料,放在特制的坩埚中,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下融化,融化玻璃的炉子是砖头与黄土砌就的,完全是家庭作坊的格局,待原料完全融化后,沾取溶液转接到玻璃吹管上,然后边吹边利用自然下垂形成蛋形空管,将蛋形空管的末稍部吹成球形,并运用半熔半凝技术把圆球吹成葫芦形,将葫芦底部在平板上墩压、试吹,最后从吹管上割下就完成了。
“琉璃咯嘣”样式五花八门:有锤形,也有葫芦形、盘龙、檀香壶等多种形式,且大小不一,最大的近一米。“玻璃咯嘣”用嘴吹时,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出“咯嘣、咯嘣”的声音,清脆悦耳,深受儿童欢迎。每逢春节,孩童们手持这种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大街小巷都传出清脆悦耳的“咯嘣”声,成为人们甜蜜温馨的童年记忆。
物美价廉的琉璃咯嘣制作技术独特,工艺造型独特,玩法独特,对青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具有粗犷憨厚、稚拙朴素而又艳丽悦耳的民族特色。2006年,交城“琉璃咯嘣”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