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汾酒文化专家曹树谷汾酒曲

□ 车海玉

汾酒文化源远流长,杏花村成为“中国白酒祖庭”,世人皆知。

但是,真正系统地、全面地、拓荒式挖掘整理、记录汾酒文化,则从曹树谷开始。

根据《汾州沧桑》记载,曹树谷,字艺五,史学家、考据学家、文学家,山西汾阳太平村人,曾撰《汾州府志考证》三卷。太平曹氏是汾阳望族,是汾阳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家族,可谓“诗书簪缨之族”。曹学闵,字孝如,号慕堂,是曹氏第一位进士,官宗人府丞,与纪晓岚、翁方纲都有深交,曾参加乾隆帝的“千叟宴”。三子曹祝龄,官至户部江南司员外郎。曹树谷即为祝龄之孙。

光绪十年,曹树谷撰写的《汾阳县志》出版,书中全文收录了曹树谷的八首《汾酒曲》。对产区、水质、工艺、字号、酒俗等等,记载周祥,简明扼要而不失考据、思辨之功。正是这八首诗,为我们研究汾酒文化、酿造工艺和中国白酒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举人出身的曹树谷,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汾酒文化专家。

穿越时光隧道,今天我们一起领略曹氏论酒的风采,为便于理解,笔者斗胆用流行于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尤其以吕梁山著称的“临县伞头秧歌体”为韵调,以通俗明快的语言加以改编翻译。

味彻中边蜜样甜,

(汾酒味重如同蜜汁醇厚绵甜)

瓮头青更色香兼。

(揭开瓮盖清澈如玉惹人嘴馋)

长街恰副登瀛数,

(杏花长街车水马龙恍若升仙)

处处街头揭翠帘。

(青帘酒望摇曳生姿天上人间)

这一首说的是杏花村里佳酿如泉、酒肆林立的繁华场面,也是作为世界美酒特色核心产区源头的最好见证。

甘露堂荒酿法疏,

(甘露堂前久不闻香荒草杂芜)

空劳春鸟劝提壶。

(春鸟长啼声色凄婉肠断天途)

酒人好办行春马,

(远道而来春马蹄迟扬鞭一呼)

曾到杏花深处无?

(杏花深处是否还有美女当垆)

这一首说的是杏花村经过长期的发展,昔日包括宋代甘露堂在内的老字号酒店到了明清早已换了头面,要喝好酒还得到深巷里去找寻。

神品真成九酝浆,

(秉持匠心多次入料工艺精良)

居然迁地弗能良。

(离开宝地如法炮制不能勉强)

申明亭畔新淘井,

(申明亭边一口新井犹如宝藏)

水重依稀亚蟹黄。

(要说水质川州蟹黄没法抵挡)

这一首说的是杏花村的水。“好清香,出汾阳”。离开了汾阳杏花村,自然就做不出如此美酒了。而且“申明亭”作为汾酒水源地,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老字号商标。

沽道何妨托一廛,

(来此买酒难分伯仲眼花缭乱)

家家酿酒有薪传。

(家家冒烟户户酿酒薪火相传)

当垆半属卢生裔,

(学徒掌柜出身世业自销自产)

颂酒情深懒学仙。

(一往情深得心应手胜做神仙)

这一首说的是做酒和晋商的关系。雍正朱批中有“山右大约商贾居首, 其次者犹肯力农, 再次者谋入营伍, 最下者方令读书”的评价。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沃土上,除了做酒,其他营生还看不上,就是给做神仙都不换。

火候深时融辣味,

(经月之劳火候到处酿道通心)

酒花圆处寄遐情。

(酒如泉涌酒花满面一见钟情)

曲生元晏谁能作,

(千百年来巧夺天工曲为酒引)

千古随园有定评。

(难怪历代名人典籍点赞品评)

这一首说的是杏花村作为白酒祖庭,还有一道法宝就是“大曲垄断”。这项“曲艺”绝非一般酒工可为,做出的酒自然高大上了,也难怪清代才子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既吃烧酒,以狠为佳。汾酒乃烧酒之至狠者。”将汾酒列为“天下第一烧酒”。

琼酥玉液漫夸奇,

(琼浆玉液不敢夸口斗巧争奇)

似此无惭姑射肌。

(如此汾酒绝胜玉女风骨香肌)

太白何尝携客饮,

(诗仙只叹无人作伴独自沉迷)

醉中细校郭君碑。

(喝醉还要摇头晃脑校对古碑)

这一首说的是“诗仙”李白在杏花村醉酒后校对唐乾封二年(667)十一月刊刻的《唐故大将军上柱国郭君碑》的传说故事,与杜牧的《清明》诗一起作为“诗酒杏花村”的文学源头。

玉瓶不让谷溪春,

(杏花玉液远远超过谷溪烧春)

和人青韶味倍纯。

(蒸馏发酵古法炮料色清味浓)

最是新年佳酿熟,

(一年之际新酒熟时才叫轰动)

蓬蓬铁鼓赛郎神。

(美酒云集铁鼓祭神一决雌雄)

这一首说的是杏花村里酒质相当好,可与《武林旧事》记载的浙江兰溪名酒谷溪春比肩,而且很早就形成了民间“品酒会”,客观记录了往昔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在杏花村铁鼓庙里酒坊们沿街游行祭典后争相赛酒的盛况。

无限闲愁付公式,

(杏花村里买醉浇愁且避安宁)

停杯坐对卜山青。

(举起酒杯凝神远望水绿山青)

老夫记得高王语,

(思绪遐飞北齐贡酒风流魏晋)

两字汾清补酒经。

(史书有传汾清两字补写酒经)

这一首说的是杏花村位于子夏山(古称隐泉山,相传控制弟子卜子夏在此设馆授蒙)下,而且指出《北齐书》关于“汾清”酒的记载,这是我国名酒见于正史的最早记载,也是“二十四史”中所记的唯一名酒。

显而易见,这八首《汾酒曲》从产区概念、酿造规模、水源水质、大曲工艺、酿造技术、新老字号、典籍记载、名家史评……多么全面、多么系统,弥足珍贵而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