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儿时的“六一”

□ 郭雪萍

又是一年儿童节,儿时过节的场景又一次浮现在了眼前。

那时,母亲在一个村子里教书,每天除了备课、上课之外,还要做家务,还要照顾我们姐弟三个的学习和生活。

那时候交通不方便,母亲开会,或者买个什么东西要去镇子里,都是走着去的。过“六一”也是。那天我们早早地穿上新衣服,去了学校再简单化化妆,之后排着整齐的队伍向镇子里出发。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想着一会要去表演节目,嘴角不由得就咧开了,还真有点迫不及待呢。

到了目的地,太阳已经高高挂在了天空,亮堂堂的,暖融融的。按照出场顺序,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挨着上,马上就轮到我们了,可是脸上的妆已经没法说了,一个个都变成了小花猫。汗珠儿也不听话,一颗一颗顺着脸颊落下来,汇聚成欢乐的小溪。没办法,天气太热了,我们又是在户外,只好就这样了。可是这并不影响我们表演的兴致,大家伙站在台子上依然该唱就唱,该跳就跳,直到把节目表演完为止。

接下来就进入到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吃冰棍。记忆中“六一”那天总是特别的热,因为表演节目的原因,我们来回要走一大段的山路,于是父母们总会在那天特意拿出一毛或者两毛,让孩子买冰棍吃,对我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件最最开心的事情。

说到冰棍,其实就是一根棍上一块冰,5分钱一根,有山楂、红小豆、巧克力等各种口味。夏天吃着有味儿,舔着吃好吃,嚼着吃解渴,最喜欢了。雪糕1毛钱一根,雪糕的棒子是扁扁的,不像冰棍儿是方的,不过吃到嘴里又是另一种味道。想想在烈日炎炎下,能吃到这些透心凉的美食,怎能不让人乐不可支、心花怒放呢!

记得有一年过“六一”儿童节,母亲给我做的是一件碎花花上衣,下面配了一条蓝色的裤子。上衣的领子是圆形的,袖子类似于泡泡袖的那种,衣服上还有两个小口袋,看着特别的可爱。那是母亲好几个晚上踩着缝纫机做的,我和姐姐一人一件。父亲还给我们买了红色的塑料凉鞋,只是鞋底有点硬,走起路来声音特别的响。还有鞋底的凹槽比较大,总会有小石子卡进去,感到有点硌脚了就把鞋子翻过来,找个小棍把这些家伙再撬出来,有时还要数数撬出了多少个小石子,真是好玩极了。有了新衣服,有了新鞋子,我和姐姐真是开心的不得了,整天念叨着,眼巴巴地盼着儿童节能赶紧到来,因为到了那天我们就能好好过把瘾了。

小时候淘气,记得每年还没过完夏天鞋子就会开胶或者弄断,不过坏了也没关系,大人们总能找来一只旧的塑料凉鞋剪下一块来,拿一把夹煤块的铁夹在燃烧的灶火上面烧的通红,然后把烧红的铁夹放在凉鞋断面和塑料块中间一会儿,然后快速抽出铁夹用大拇指用力摁住,断面立马就粘住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也偷偷试过几次,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有一两次由于技术不到位,手指不免被烫到,又不敢告诉父母,只好咬着牙偷偷忍着。

小时候的我也是个爱臭美的丫头,喜欢在头发上戴个发箍或者弄个黑色的小卡子什么的,记得那时扎好头发可以绑一些丝带一样的东东,大多是红色或粉色,窄窄的一长条,买的时候按需要的长度裁开就可以了。后来又出现了手绢那么大的,被我称之为“绸绸”的头饰,看着四四方方,质地更柔软,花色也更好看。我会把它们一层一层叠好,弄成蝴蝶结的样子,之后固定在发箍上,或者绑在马尾上。虽然花朵大了些,可是我喜欢,重要的是小伙伴们都还没有买到这个,特别是在“六一”那天,我总是在她们面前晃来晃去,还时不时的用手摸一摸头上的“花朵”,看得她们心都痒痒了。这个时候,我总是摇头晃脑,神气活现,心里美滋滋的,像个骄傲的小公主。

儿时的“六一”,总是让人记忆犹新,回想起来依然是那么的甜蜜、动人。

儿时的“六一”,虽然没有现在的隆重,却总是带着庄重,一板一眼地。那时的每一个节日都热气腾腾,花香四溢,陪伴着人们走过世间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