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超唇挽嘴,大肚腆起,滴里点白水(白糊),成了个东西。”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摊摊黄的过程。
摊黄,也叫糊煎。类似于煎饼,是由黄米面或小米面发酵后,配碱面(或小苏打)加水,拌成白色糊状,有时加点糖精之类甜料,用勺子把糊状舀起,盛入铁鏊子(原来鏊子多数是中间凸起,周围低下,现多用电饼铛,几分钟后灯灭即熟可吃,不会焦糊)上,加热3—5分钟,只听鏊内水“滋滋”作响,表示摊黄熟了。
发酵程度,完全依食用者的喜好而定,并可根据不同食用者的不同口味儿,酌加咸盐或白糖,以及其他佐料。
以前摊制摊黄儿要严格控制火量。火力不够,费时;火力太猛,摊黄儿易焦糊。有经验的师傅摊制的摊黄儿,每一张都焦而不糊,色香俱佳,此亦无他,惟手熟耳。
摊黄儿柔软疏松,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是农村人的美味佳肴。
据说吃摊黄也有传说:春秋时狄地,是晋公子重耳避难的地方,晋公子的随从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当地百姓现在还称淮宁河川为重耳川。传说结束十九年逃亡生涯的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奖赏随臣,可介子推却隐居绵山,不愿食君禄。晋文公赏介子推心切,于是下令放火烧山,逼其出山。大火绵延数里,三日才熄。后有人在一棵枯柳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被烈火烧焦的尸骨,时在三月五日。晋文公闻讯后,悲痛万分,遂下令每年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是日,举国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寒食节”从此形成。据说“寒食节”初兴时,因担心有人燃薪烧炊,各地官员还要深入里闾,逐一检查各家锅灶,看是否有生火做饭者,倘有违令者,便重重处罚。这样一来,谁家也不敢在“寒食节”生火做熟食了,一些想做热食的人家也只能偷偷在“投灶口”或院子里用石块支砌临时灶堂,燃火做饭。时至现在,在一些地方,人们摊制摊黄儿时,仍临时支砌火灶摊制,多不用家里的锅灶。
烙制摊黄儿的鏊子,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在一个村庄里,鏊子这种炊具顶多也就有几个,所以“寒食节”前,人们相互传递,转流使用。依民俗,借用鏊子时,需放入筐内,并用围裙苫严,不要叫别人看见,尤其不要叫狗看见,倘不慎被狗看见,摊制的摊黄儿则易碎且乏味。
在吕梁,在清明节前后有吃摊黄儿的习俗,是农村村民喜欢的美食,味道非常可口。现在许多人也用玉米面制作摊黄,味道略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