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报记者 李够梅 图/祁云征
2017年8月8日,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现已95岁的杨振铎宗师向全社会所有杨氏太极拳传承者、爱好者、习练者提出倡议:要大家走进中国城乡的各个社区、学校、军队、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以公益的形式传授规范、系统的杨氏太极拳,把自己的健康与快乐向每一位身边的人毫无保留地分享;
2020年初始,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袭来。有专家认为太极拳对提高人体免疫力保障身体健康有很好的积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许多杨氏太极拳的传承者们积极通过网络进行公益教授;
……
在吕梁,也活跃着一批这样为推广杨氏太极、促进全民健身事业默默奉献的有心人。
成学静、张丽琴二位老师就是其中的两个。
5月27日,吕梁的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人们的生活、工作已经逐步进入了正常轨道。两位老师感受到去年同时期培训过103式的拳友们希望学习杨氏太极剑的热情,一合计,杨氏67式太极剑培训班开课了。
来自四面八方的拳友们又回到了熟悉的场地,感受到了熟悉的氛围——一年前,正是在这里,二位老师领着大家进入太极阴阳互动、运转不息的境界与感悟之中。一年来,每天打拳的时候,都会想起当时老师们反复讲解反复纠正反复示范的情形。
此时
还是同样地黎明即起
还是同样地无偿奉献
还是同样地诲人不倦
还是同样地严谨认真
……
不过,相比去年的103培训,仿佛某些不经意的变化还是有的。我们可以大致归纳一下,通过几个花絮式场景来感受一下:
花絮一 互帮互学风气浓
以前的第五辅导站,人们习惯于各自单向学习,闷头练习。这次培训开始之后,在成老师一遍又一遍反复讲,张老师一遍又一遍反复示范之下,大家仿佛学到的不止是一招一式的动作,也学到了一种由己及人、无私坦荡的为人方式。每天培训前后,大家互相指点、互相探讨的风气空前热烈起来。许多人会有前面学后面忘的苦恼,这样就会给第二天学习新内容带来困难。于是,不会的人虚心向别人求教,掌握快的、掌握好的学员也会义不容辞地耐心指点。这其中,从教师岗位上退休的付老师是一个热心的典范。
花絮二 从“游击战”到“阵地战”
五站的活动场地忽然因某些原因不能继续使用了,大家一时有些担心教剑、学剑活动因此中断。
那天早晨,成学静老师来到原来场地还没站稳,就听到大家对这个新情况的反映。他多话不说,叫了两三个拳友转身出去找场地了。事情不大,给人一种有担当的感觉:他把大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于是,
第二天,大家来到凤山底公园的小广场。试练一天,场地有点小……
第三天,大家来到影剧院门前,试练一天,场地有点吵……
第四天,大家来到兴隆街联通附近的那个场地。接下来,这个场地就固定下来了。
大家戏说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却没有一个拳友因此而中途放弃了学习。
都是成老师、张老师的“铁粉”。
花絮三 粉丝甲乙丙
所谓甲乙丙,泛指各种各样——
从地理位置来说,五站在离石城的中心地带。而每天追随两位老师学剑的,有从城北泛华盛世来的,有从城南东方百合附近来的,六点半开始的活动,他们需要每天五点就起床。难得的是这些拳友每天必到从不缺勤。就算是天气预报有雨的早晨,只要雨点还没落下来,他们就会照常出发、到达;
从年龄来说,有些拳友虽然嘴上常常说自己老了,可学习拳剑的热情比起年轻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七十多岁的中医裴大夫在微信群里说,虽然我的拳还没学好,但是机会难得,我先学着,能学多少是多少……也是七十多岁的退休教师郭老师前一阵扭了脚,不能多运动。然而也是每天到场,把新教的动作腿、手、身、眼、意各要点比划下来,默记于心,在大家开始打拳后才退场离开。学太极的人大约都有一颗不服老的心。
从人员结构上来说,学员来自各行各业自不必说。有趣的是,早晨出来工作的环卫工们在路边看着看着也跟着比划起来;路边摆摊贴手机膜的女子也拉着学员打听参加这个学习需要什么资格、手续?每天几点开始?打听完了,扭头对旁边一起听着的环卫人员说:明天我也早早出来,跟人家学去。
前后一有多月的时间过去了,相信队伍中的每个人都会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