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唐代改名孝义县与房玄龄有关系吗?

□ 吕世宏

今孝义市有一种说法,贞观元年,房玄龄举荐割肉奉亲的邑人郑兴给李世民,所以更名永安县为孝义县。房玄龄任职汾州西河郡隰城(今汾阳)尉的时间是在隋代,贞观元年房玄龄已经离开汾州十几年,时任汾州刺史为萧公式。

《贞观政要任贤》记载:“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

房玄龄(579年-648年)十八岁考中进士,时在隋代开皇十六年,《旧唐书》记载任职羽骑尉,《贞观政要》记载为隰城尉,推定《旧唐书》记载不确。县尉,仅仅是县令的佐官,是很小的职位,分户曹、法曹二人,根据羽骑尉的记载来看,房玄龄在隰城县分管法曹事务。从成为进士到隋朝灭亡二十年时间,估计房玄龄任职隰城尉时间很长,其任职也不是十分顺利,犯了错误,最后被除名了。大业二年隋炀帝修建汾阳行宫,房玄龄大概此后即离开西河郡隰城县,迁居到上郡居住隐身,坐观天下变化。唐太宗略地渭北,设渭北道的时间是义宁元年(617年),那时房玄龄已经接近四十岁,从上郡南下前往军营拜见李世民,被任命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成为李世民的幕僚。

《元和郡县志》孝义条记载:“贞观元年以县名与涪州县名同,改为孝义,因县人郭兴有孝义,故以名焉”。郭兴后世传为郑兴,大概因为郭、郑两字传写之讹误,今普遍接受郑兴之说。而无论郭兴还是郑兴皆缺乏事迹传记,只能根据传说编写一些故事。

其实,改朝换代之际,地名变化十分普遍,如唐初即改西河郡为浩州,武德三年改浩州为汾州。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分全国为十道,自然对县名重复问题进行梳理。唐代更改县名需要经过什么程序,根据今天隶属民政部来看,古代大概隶属户部。推断首先是户部官员发现国内有两个永安县,提出改名建议,自然征求朝廷和地方意见,至于是谁主张改名孝义的,史料没有记载。至于最后谁批复的,当时的中书令房玄龄和皇帝李世民是否亲自过问了此事,也没有记载。贞观元年汾州守为萧公式,属县改名自然要参考萧公式的意见,巧的是孝义、萧公式发音完全相同,或许萧公式发挥了更主要的作用。

贞观元年,房玄龄为中书令,户部出台的县名更改计划,中书令最后签字批复。房玄龄在隰城县生活了好长时间,对邻县永安县应该熟悉,给予更多的关注倒是可能的。况且,房玄龄在汾阳被除名西逃上郡,难免也接受过地方人士的帮助,假如房玄龄与郭兴交往,知道他的为人,有意表彰一下郭兴或者郑兴,而定县名为孝义也是可能的。笔者在2011年一次会议上断言郑兴的孝子故事被朝廷获知很可能与曾经任职汾州隰城的房玄龄有关,但是,注意隰城不是隰州,隰州乃今日隰县,隰城乃今日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