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 合

几度风雨春秋 一路扶贫真情

——工商银行吕梁分行驻临县雷家碛乡乔坊沟村五年扶贫工作回眸

扶贫工作队工作剪影

行长张卓在村里调研

□ 刘探照

2015年 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五年来,工商银行吕梁分行扶贫工作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按照市行党委和当地县、乡政府部门的安排部署,一头扎进大山深处,矢志不移艰苦奋斗,啃硬骨头誓拔穷根,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谱写了一曲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壮丽凯歌。

春风吹进乔坊沟

让时光倒流,回到五年前……

乔坊沟位于临县西北部,距离县城50公里,距离乡政府18公里。是临县雷家碛乡所辖行政村,由乔坊沟、李家洼、赵家沟三个自然村组成。山大沟深,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以农为业,收入微薄,是临县有名贫困村。

从乡政府到村里,要翻越两座大山,18公里山路,一般需要一个小时,冬天大雪封山,车出不去,夏季洪水泛滥,车进不来。

村里青壮年劳力能走的都走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空置的窑洞,张着黑洞洞的大口,令人望而生畏。

秋季,漫山遍野的红枣运不出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烂在地里。饱满喷香的核桃,积压在家里,卖不上好价钱。

村里没有通讯设施,没有学校,没有商店,没有医疗室,没有任何娱乐设施,非常寂静,仿佛被人遗忘。

老年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单调乏味,衣着陈旧,灰头土脸,精神不振。

祖祖辈辈种植玉米、谷子、土豆等有限的几样农作物,靠天吃饭,遇上灾荒年,颗粒无收。

穷山恶水,人去屋空,没有生机和活力,照此发展下去,乔坊沟不是移民并村,就是自生自灭,显现出日渐凋敝的迹象。

党的脱贫攻坚的浩荡东风吹进了深山老林,精准脱贫致富政策惠及千家万户,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铮铮誓言。一场浩浩荡荡、全民上阵的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了。

工商银行吕梁分行义不容辞,履行大行责任,积极投身扶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这些曾经与算盘、账簿、制度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习惯了拉存款、放贷款的银行干部,能否吃苦耐劳,真抓实干,在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一显身手?党委在殷切期盼,员工在拭目以待,村民在疑虑观望。

五年过去了,走进今日乔坊沟,映入眼帘的是平展展的水泥路、窗明几净的小院落、精神抖擞的老农民,红枣缀满枝头、核桃树在摇曳、谷子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到处都是一派丰收在望的田园秋色。乔坊沟变了,李家洼绿了,赵家沟富了,扶贫工作队用他们坚实的足迹,不懈的努力,辛勤的汗水,无悔的年华,给所有人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乔坊沟村换新颜

要想富,先修路。投资531万元的开化-乔坊沟-李家洼总长4.425公里的水泥路修通了,村民走出大山,走向更远的地方。

投资31.2万元,修建田间道路10公里,16米涵洞一条,加宽乔坊沟-赵家沟道路2.6公里,结束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艰苦生活。

投资50万元,建成移动发射塔一座,村民身在大山里,便知天下事。

引进国土局土地平整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750亩,累计投资1125万元。村集体平整土地50亩,投资7.5万元。使未来村民种植水地、稳产高产成为可能。

投资28万元,建设提水灌溉工程;投资6.9万元,兴修灌溉井4处;投资6.4万元,购进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各一台。

集体经济收入连年增加,达到69.13万元。一是光伏扶贫收益35.03元,二是集体土地承包收入26.5万元,三是资产性收益7.6万元,带资入企阳府井集团30万元,2018—2020年年收入2.4万元/年,带资入企雷家碛乡产业发展协会5万元,2018年收入0.4万元。

退耕还林5388亩。按照国家政策,获得补偿1500元/亩,分5年发放,全村总计获得补偿款808.2万元。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谷子、高粱等300亩,增设护林员6名,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产业稳定发展。2018年种植高粱500亩,种植柴胡600亩,连翘300亩。2019年种植高粱750亩,红枣林流转1577亩,未来三年内农民可以获得60元/亩/年的补偿。

消费扶贫有声有色。2019年帮助村民消费扶贫5.3万元,有小米、豆面、红面、绿豆等小杂粮以及红枣、核桃、鸡蛋、粉条等农副产品,团购5.8万元。2020年团购3万元,零星采购0.4万元。累计达到15万元。

金融扶贫势头强劲。累计发放金融扶贫贷款40户,金额200万元,其中:2016年4户,2017年21户,2018年15户。使贫困户在3年内,每户每年可以获得3000—4000元不等的稳定收入,贫困户覆盖面32.3%。

办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7年花费1.18万元,安装了高音喇叭;接受捐赠2万元,配备了电脑、办公用品。2018年投资5万元,修葺了村委大门、围墙、房顶、台阶等。2020年投资14万元,对三个自然村办公环境集中整治。

惠民设施有序推进。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投入8.5万元;2020年安装太阳能院灯263盏,投资7万元。建设村级文化广场(包括戏台)3处,日间照料中心3处。

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国家规定的脱贫线标准是3600元,贫困户最高的达到24000元,最少的是4300元。自来水入户,水质良好。

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各项补贴救助应享尽享。基本医疗和补充医疗涵盖全体村民。投资3.48万元,建设医疗室一间。累计危房改造32户,其中2017年23户,2019年9户,2020年户容户貌改造提升44户。

送温暖,献爱心。通过春节慰问、发放米面油、被褥、毛毯、衣物、水杯等实物,七一党日活动、校服捐赠等多种方式,累计投资12.6万元。2017年春节前,吕梁工行与吕梁团委合作,开展“小善大爱”活动,为贫困户捐赠米、面、油111份。2018年由吕梁市团委、吕梁市留守儿童救助中心发起,吕梁工行赞助,为开化学校小学生捐助冬服100套。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还有很多很多……

据不完全统计,扶贫5年来,从多种渠道获得各种资金1889.58万元,惠及乔坊沟305户,929个村民,受益贫困户124户,307人(其中大项目是修路531万元,土地平整1125万元,其他233.58万元),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此外通过工商银行省、市分行捐赠资金51.1万元,总计136.1万元,占到全村除两个大项目外获得投资的58.3%。

真情扶贫不言苦

群众利益无小事,点滴之处见真情。五年来,扶贫工作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办好群众“急难愁盼”事情。每个队员的言行举止不仅仅代表自己,而且是吕梁工行近千名员工的形象使者、对外窗口,队员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队长宋定兵,是深耕金融战线四十多年的“老黄牛”,他身患糖尿病并发症多年,牙齿脱落,步履艰难。但2016年10月开始扶贫以来,他以村为家,身体力行,成为很多村民的知心朋友。

贫困户刘狗狗是他的结对帮扶对象,年仅40岁不幸罹患脑梗塞病,爱人离家出走,导致他情绪低落,脾气暴躁。老宋每次进村都和他拉家常,嘘寒问暖,帮助办理低保、残疾补贴、失能补助、小额贷款等,使刘狗狗重燃生活的信心。

村民李爱珍是村里的养羊大户,也是“上访户”。老宋循循善诱,不厌其烦,讲道理,摆事实,明是非。今年夏季突发山洪,李爱珍的94只羊不幸被冲走,老宋第一时间上门慰问,并多方奔走争取补偿。

队员兼司机李斌,2019年夏季走访贫困户途中,突然大汗淋漓,不能走动,次日检查,做了心脏支架搭桥手术。

队员靳铮,办事果断,是工作队的“秘书长”,材料、填表大多出自他手。贫困户王世斌深夜突发心梗,靳铮开车送到五十公里外的县医院,老王感激不尽,逢人夸奖靳铮是他的“救命恩人”。

队员刘探照是2018年11月参加扶贫的新队员。工作认真,善于成事。他提议组织的消费扶贫近两年渐成规模,仅2019年购销的红枣、小米、核桃、小杂粮等农产品就有8000多斤,每一斤、每一袋,都是他和队员们肩扛手提,装上卸下推销出去的,在村民和用户之间架起了一座“爱心桥梁”。

2016年考入大同大学的贫困大学生李咏梅,父亲早丧。因诸多原因一直没有享受大学生一次性救助金。今年“十清零”活动中,被老刘偶然发现。但准考证丢失,时间已过了四年,李咏梅也招聘到了甘肃崇信县上班去了,重补申请困难重重。老刘坚持不放弃,历时四个月,找文件依据,做资料佐证,多次跑乡里、县里,填表、盖章、签字、上报,县扶贫办被他为民办事的诚心所感动,破例受理,补列2020年大学生救助计划。

而早在2016年春季首批进村扶贫的工作队员,同样功不可没。他们克服初来乍到人地生疏、新工作千头万绪、生活交通条件艰苦诸多困难,为后续扶贫工作展开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年来,扶贫队员们走遍了乔坊沟的家家户户,踏遍了扶贫村的山山水水,把党的脱贫攻坚政策送到了每一位贫困户家中。他们与村干部一起,夙夜促膝相谈,共商发展大计;他们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奔波在市、县、乡的相关部门间,提申请、拉资金、求支助......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花拳绣腿,唯有踏踏实实,排除万难,撸起袖子干,挥洒汗水拼,乔坊沟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山清水秀日子好,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