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汾河南岸石垒的堠墩之处,有个村子叫石侯。后因河冲水漂,分为东石侯、西石侯。现在东石侯归文水管辖,西石侯归交城管辖。西石侯是个大村,有时候也叫石侯镇。
“四台八庙十二道”
石侯村里有“四台八庙十二道”之称,即四座戏台,八座大寺庙,十二条出村道路。村正街北的村外有座坐北朝南的娘娘庙,对面是戏台;正街北护村堰内,街西是狐神庙,对面有戏台,街东为庆寿寺;村东北李家街东头,有座佛母殿,因在融母社旁边,村里人也叫佛母殿;村东有老爷庙,庙前有戏台;村东南有观音堂,村里人也叫紫竹林;村西南是文昌庙,村西有座西头老爷庙,对面有戏台;老爷庙南有两座小庙,一座是送子庙,还有一座人称西头庙;在李家街和胡家街各有一座五道庙。
村里有五座照壁,分别是村东的横街照壁,村东南的靳家街照壁,村南的武家街照壁,村西的西头照壁,村西北的李家街照壁。整个村庄的庙宇和照壁构成了“凤凰单展翅”的布局。
西石侯有十二条出村道:交城道、辛南道、东石侯道、武良道、杭城道、寨则道、城头道、营儿道、贾家寨道、横沟道、马道、狼道。据说,狼道是从城头村到杭城村路过西石侯的一条小路,杭城村有羊肉加工的传统,所以晚上经常有狼去啃遗弃的羊骨头。
村南有块边长约一米不规则立体奇石,颜色纯黑,久经风雨,不风化,不盐碱。人们传说是天上文曲星下界,故在此石附近修了文昌庙。因此,这块石头文曲侯也许是石侯最早的来历。
闸板堰与“金马驹”
“西石侯水圪漂,东石侯碱地闹。”西石侯村原来汾河在村边流过经常有水灾发生。后来,在负责水利的济宁道委员西石侯人李宝善的建议下,把汾河改道,既避免了水患,又能灌溉。这样,西石侯村东面有磁窑河和白石河与东石侯相隔,而村西还有瓦窑河和饮马河。西石侯村四周护村堰围村,堰外形成了有许多水圪洞。在村北与东汾阳村交界处有条大堰,叫闸板堰。传说,交城知县得了个怪病,求医无数未能好转,听说西石侯有位名医杨二先生,便请他去医治,谁知杨二先生手到病除。杨二先生根据村民得请求,给知县提出要在文水和交城交界处修条堰,以缓解西石侯得水患。知县犹豫地说,这样会影响东汾阳的退水吧?杨二先生说,知县大人可以实地看看,东有磁窑河,西有瓦窑河,不会影响东汾阳的退水的。知县觉得有道理。于是一条保护西石侯的闸板堰诞生了。
传说,“东汾阳南,西石侯北,一个金轿露着半个辐。”这个金轿车只有金马驹才能拉出来。晴天时站在西山上,能看见一头巨大的金马驹。其实是一座石头山的极像马驹的影子,在阳光染上金边。这个金马驹当然不能去拉金轿车,所以金轿车也只能在人们的传说中渐渐淡忘。也有的说有人在东汾阳修了座牌楼,金轿车就不见了。
人才济济石侯村
武姓有一位武将军,名叫武九凤,言传他是一位站殿将军。当年武将军在杭城村建了校兵场,每日演兵练马,并专门修了一条饮马河,直通西石侯村西,每日三次放水。其实是以饮马的名义,供村里人浇灌田地,村里还遗留着武将军专门给母亲洗衣用的石槽。后来,武将军去世后,校场地建起了武将军墓,墓里只有一条他的御带。
田畴是明隆庆庚午(1570)举人,万历辛巳(1581)进士。曾任山东章丘知县,后升登州府通判,莒州知州。升任京尹、布政司使、总差大臣,陕、山主考,河南监察大臣等职。因政绩显赫,加封阁老,万历皇帝恩赐“宠承三锡”金匾及太子奉送“王青琐承恩”银匾,众举士奉敬“陕山主考”铜匾,曾陈列在文水县城北街修建的田阁老祠堂。田畴返乡后在县城北街居住,去世后葬于沟口村北西山麓田家坟。西石侯田家老坟牌楼上,刻有“宠承三锡”四字。
胡诰自幼少年好学,孝敬父母,待人诚爱,品德高尚。生二子,长子胡全才会试举人,后为湖广总督、兵部尚书。次子胡裕才为贡生,满腹经纶。胡全才之子胡应麟任工部虞衡郎,胡应麟生三子,胡绍、胡缵、胡绳均擅长文学,人称“文阳三凤”。
乡绅李宝善很有威望,自己也懂医术,人称宝善先生,村里大事小事他都愿意帮忙。他专门养着一匹马,免费让村里人使用,推米、磨面、耕地,随便使用。他一般不在饭时上街,因为饭时大家都在街上饭市圪蹴着吃饭,只要见到李宝善都要起来打招呼,他怕麻烦大家。一次,县里来了两位办事人员,把马拴在村公所门口。村里公人刘玉通懂点拳术,看见这两匹高头大马非常好奇,便骑上一匹在村里跑了几圈。县里办事人员发现后火了,说什么都不行,村里只好求助于宝善先生。宝善先生了解情况后对两办事员说,你们回去给你们县长说,这马不仅仅是你们县官衙门的马,也是民众的马。就说是我李宝善让骑了你们的马,有什么事让他和我说吧。办事人员听了这话,不吭声了。
人称“小宁夏”
石侯人称“小宁夏”,当年村里很多人都在宁夏做生意。跑宁夏一般都是步行走,每八十里或一百二十里有住宿的地方,村里流传着当年《跑宁夏》的顺口溜,把石侯人去宁夏一路的行程都编在里面,“石侯起身峪道河,吴城三交永宁州;渡村过了河,这一天住到答连坡;张家里、马家洼,有一天住到老虎脑儿上;张家岭、妙家尖,路过石湾里洗洗脸……安边定边花麻地,天池倒得水洞沟;看看宁夏的牛牛车,前头低来后头高,压得老牛吃不倒;哪里好?宁夏城里好,赶紧就往宁夏城里跑;暂时去了没营干,每天起来大街串;卖了三日咸盐两日醋,钱儿挣下二百六,人们唤咱虎不透。”
郭再林曾经在宁夏经商,民国二十四年,村里维修狐神庙时,他筹集的善款最多,名列碑记榜首。
在正街南头东面一小街,有坐北朝南二进宅院。这是范文魁的宅院。范文魁曾在宁夏“天成熙”当伙计,日军侵华期间,股东都逃难去了,范文魁看见店里的钱财和账本便保存起来,一直等着股东们回来。股东们本以为店里什么都没有了,等回来一看,钱财一文不短,账本丝毫无损。股东们非常感动,决定给范文魁三股。范文魁诚实敬业,发迹后村里修建了宅院。直到他去世后,宁夏“天成熙”还汇来他的股金,家人坐着轿车去祁县银号兑换。
村里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宁夏之旅”,还有“内蒙之旅”和“东北之旅”。形成了“跑西路”“走西口”“闯东关”组合性的晋商文化。
村北正街西李家街南,有座二进院,是八财主李本利和九章财主李本固的宅院,二兄弟在北京有总店,赤峰、包头有分店。据说,有一次兄弟二人回村来,请镖局押送着骆驼队,首驼已经回到家,尾驼还在五里外的夹板堰,驼回来的金银财宝数不胜数。九章财主之子李如意,参加了八路军交文支队。
村南正街路东,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村里人称老板院。李廷元人称老板,在北京、天津、济南等地都有店铺,经销药材。日军侵华后,他转移到商丘经商。
李家街路北有座德财主二进宅院,砖雕大门朝南,门上悬匾题“修斋”。德财主经营茶庄和绸缎铺,总店在北京,绥远、包头、张家口、归化等地都有店铺。
在西大街中部路南,有座深宅大院,村里人称“楼儿院”。大门有门楼出檐,砖雕饰面的正中扇形倾斜砖面雕有“积善”二字,门楼上面有瞭望楼,整个院落一进两院,院内墙面有砖雕装饰,里院南面是二层楼,二层大厅是木结构,外墙有梅兰竹菊、凤凰孔雀等各种砖雕装饰。楼儿院是曾经走西口、闯关东的卢映旭宅院。卢映旭在赤峰开有“福记茶庄”和“乾生祥”杂货店,是“通兴当”最大的股东兼掌柜。“通兴当”原来是当铺,后来改作烧锅酿酒,在翁牛特旗公爷府占有半条街。
在楼儿院西有一四合院,是开有“裕同源”钱行的卢中慧的宅院。
石侯故事多
狐神庙前有一口古井,水质特别好,十里八村的人都来这里取水。有顺口溜:“太原县的豆子,耙齿沟的煤,常丰的圪涝,西石侯的水。”西石侯的水就是说的狐神庙前这口井的水。用这口井水做出来的豆腐又多又好,人们戏称“一斤豆腐十二两水,做不好才有了鬼。”
民国时期,西石侯有户卢姓人家,从河北聘来一位做粉师傅,给自己做粉条并向外出售。后来,村里刘氏兄弟开始做粉,渐渐石侯村做粉的多起来,别的村还来请村里人做师父。石侯的粉条随之也很有名气。
李家街中部路南有座坐南朝北的四合院,这是村里名医李伯佐的宅院,据说,李伯佐号脉是个好手,能号出胎儿的月数和性别。李伯佐医德高尚,穷人来看病他总是少收或不收钱,深受村里人的爱戴。
村里有三位接生婆,他们是靳秃奶奶、可义娘娘、赖牛奶奶,他们待人和蔼,随叫随到,风雨无阻,有求必应,功德无量。靳秃奶奶曾得病去世了,正当准备出殡让亲友看最后一眼时,发现她动了动,人们马上背她到炕上。后来她真的起“死”回生了,而且又活了十多年。
村中老爷庙东有个盐土坡,民国时期,武少唐在这里开盐坊。熬盐的渣土堆在这里,渐渐成了盐土坡。据说当时还能用柴灰制出硝,可以制造炸药。
一次,日伪军包围了正街路东的一座院子,武工队员闫海清正在家里。日伪军把大门捣得隆隆直响,有的从街上爬到了房顶。眼看大门就要打开了,闫海清说时迟那时快,两颗手榴弹一起扔到大门外,趁机冲出大门,从胡家祠堂隐蔽了一会,又跑到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