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寨中
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展厅中,陈列着一份份红色报刊。这些报刊撒向晋西北大地,如春风细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如吹响了战斗号角,鼓舞着晋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意志和生产建设热情;同时它又像一柄匕首,猛烈地刺向敌伪心脏。
《晋绥人民画报》
1938年秋,在晋绥边区戏剧活动兴起的同时,党中央号召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到敌人后方去,到与对敌斗争的最前线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木刻研究班的胡一川、力群、李少言等组成鲁艺木刻工作团,带着抗战以来创作的具有特色的数百件木刻作品来到兴县,一边进行宣传展览,一边扎根群众,深入生活,配合抗战,创作反映根据地现实生活的木刻作品。兴县红色的土壤,火热的生活,深深地吸引了这批艺术家,力群投身到抗战日报当了版画美术编辑,李少言担任晋西北木刻工厂厂长,他们后来都成长为全国著名的版画家、作家。
当时,还有一份被称作永不磨灭的的红色经典《晋绥人民画报》,他是晋绥边区文联为加强根据地人民的思想政治工作,于1946年1月正式创刊,每月出两期,连特刊在内共出版了33期,于1947年5月停刊。创办初期由李少言主编,后由力群主编,李少言、苏光任副主编。《晋绥人民画报》主要以连续画为主,以漫画、木刻、绘画、剪纸等为辅,排版整洁、醒目明朗。画报内容是宣传国民党的假民主、真内战的面目,如李少言的《谁破坏了停战协议》、马烽的《阎锡山破坏和平民主》、苏光的《美蒋反动派必定灭亡》等作品,或用写实、或用嘲讽, 刻画国民党当局对人民的暴行。以老百姓的口吻对国民党当局喊出“人人提起人人恨”。画报中,对人民群众的赞扬和教育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篇幅。这是因为对群众进行直接的、积极的鼓励,是提高群众的热情、激发群众斗志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画报每期初印三千份,从十六期起增印为四千份,因当时条件有限,《晋绥人民画报》一般是在每个村镇人群聚集地张贴。著名漫画家苏光在他的《往事漫忆》中曾经提到,“兴县杨家坡的村民和驻地洪涛印刷厂的工友们,从《晋绥人民画报》上挑选了他们最熟悉、最感到亲切的一幅反映劳动生产斗争的画,临摹下来,借此来满足自己的文化要求”。
从《抗战日报》到《晋绥日报》
晋绥根据地纵长千里,横贯三百公里,面积达33.1万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时达到600万。在这样一个广袤的地区进行对敌斗争,没有一张自己的报纸,开展工作是很困难的。抗战初期,晋西南区党委曾有一份印数很少的八开油印小报《五日时事》,尚无一张铅印报纸。从1938年秋季起,各抗日军政和群众团体,纷纷拿起新闻宣传工具,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动员。在晋西北各地先后创办的各种抗战报刊有50多种,影响较大的有《西北战线报》《战地通讯》《老百姓周报》《战地动员》《抗战日报》《晋绥大众报》等。其中,晋绥根据地的《抗战日报》影响很大,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报纸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抗战日报》是中共晋西区党委的第一张铅印机关报,社址在高家村,1946年7月1日更名 为《晋绥日报》。先后任社长、总编辑的有廖井丹、赵石宾、周文、郝德青、常芝青等。报社成立初期,编辑部办公全部借用民房,1943年新建了9孔窑洞,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参加创办报纸的是一批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没有办报经验,印刷纸张、油墨也很缺乏。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报社首先建了三个分散的造纸厂,原料选用马蓝、麻杆、麦秸以及废纸破布,每月可以产纸30余万张,但纸质薄,粗糙发黄,不能两面用,只能单面印刷。制作油墨的原料也是自己用大麻油、松烟等混制而成。印刷设备大量的是从敌占区天津、太原秘密采购的。在一次采购铅字时,报社共产党员高锡嘏被汉奸告密,遭敌人包围,被日本人用刺刀杀害,年仅23岁。经过几个月艰苦而紧张的筹备,报纸于1940年“九一八”纪念日,在蔚汾河北岸的石楞子村正式创刊,毛泽东题写了报头,创刊号上,贺龙也题写了“抗战日报,人民呼声”8个大字。报纸是三日刊,四开四版,一版为社论和国内外要闻,二版为国际版,三版为国内版,四版为副刊。创刊号共印了2550份,这些报纸印好后,通过晋西北行署建立的一个秘密的交通网发行,发行点线一直延伸到游击区、敌占区。报纸靠驴驮和人背,投递员日行六七十里,风雨无阻地把报纸送到各地。离报社一百六十多里路的地方,两天半就可以看到报纸。从1942年元旦起,报纸由三日刊改为二日刊,每周出三期。1944年为适应根据地发展的需要,在创刊四周年时改为日刊。
《抗战日报》创刊后,在中共晋西区党委及之后成立的晋绥分局的领导下,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方针,成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推动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宣传阵地。从晋绥边区开展的“四大动员”、“减租减息”、开荒种地、发展纺纱织布运动、组织反“扫荡”、反“蚕食”、“坚壁清野”、组织武工队、“挤”敌人,到开展变工互助、组织劳力和武力相结合以及宣传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南下北上支援全国解放战争、晋绥边区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晋绥边区革命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晋绥大众报》
抗战初期,晋绥革命根据地文化极其落后,小学没有普及,文盲“睁眼瞎”十有七八,一座村庄里能识几斗字的“先生”凤毛麟角。为此,中共晋绥分局却为老百姓办了一份报纸,这就是《晋绥大众报》。
《晋绥大众报》原名《晋西大众报》,为四开二版,报名由续范亭将军题写。1945年6月5日改名《晋绥大众报》,同时改出四开四版,起初发行几千份,后来发行一万二千份,发行范围不仅是根据地,还包括敌占区,不但那里的人民想看报纸,敌伪组织中的一些人也想看,常常用高价购买一张报纸。报纸每期大约一万五千字。除了一版为要闻版,其余三个版面全是综合性的知识,能起百科全书的作用,很受农民欢迎。
《晋西大众报》始为周刊,周六出刊,1944年11月30日改为五日刊,逢五、十出版,仍为两版。《晋绥大众报》先后由王修、周文、樊希骞、吉酷、卢梦、马烽、张友等人担任主编,其出版地点报纸上标的是“山西兴县”,但实际上第一张报纸诞生在黄河西岸神府县境内的杨家沟村,因为承印《抗战日报》和《晋绥大众报》的吕梁印刷厂就长期设在那里。《晋绥大众报》出版的第一期,即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诚如首期社论所言:“看报好,看报好,看报好处真不少,为人要是不看报,吃亏受骗不得了!快看报,快看报,天下大事都知道,好比瞎子开双眼,喜的难说又难道。要看报,看甚报,大报小报都齐要,可惜报上话难懂,看了半天不通窍。不用说,明白了,大家要看通俗报,咱们几个土包子,因此就来把报闹。闹一张,大众报,奉献大家领领教,闹的好来不算好,闹的不好别见笑 ……”这段开场白,把通俗报纸的特色鲜明地展现给读者。《晋绥大众报》的标题也很有特色,如“开展地雷战,收拾鬼子兵”、“阎锡山,灰拾翻!逼款抢粮,苦害人民”。由此可见,他就是一张专门为老百姓创办的通俗易懂的报纸。从1947年5月20日起,《晋绥大众报》因编辑人员参加土地改革,报纸暂时停刊。1948年10月25日复刊,1949年7月24日终刊,共出版445期,最高发行量达12000余份。
综观上述报刊,都是战火纷飞、峥嵘岁月的红色经典,是晋西北抗日的一面战斗的旗帜,鲜为人知的是,都曾在兴县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战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