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子夏山下有条子夏河,河西岸畔有个村子称为河西村。村西有一片槐树林,整个林子像展翅的凤凰,人们就把河西村叫作凤凰村。
神奇的姜氏传说
据查,文水县河西村里人大部分是洪武期间移民而来。河西人口最多的是姜姓人,世祖是姜思邈,生有四个儿子,老大姜棠从洪洞大槐树移民到河西。
清乾隆年间,姜姓曾有位懂天文,知地理,能掐会算的人,人称姜神仙。有一年天大旱,各地纷纷祈雨,知县得知河西有姜神仙便请他想想办法。姜神仙说这个好办,你准备好钱,我三日内去县城卖雨,你想要几寸就买几寸。知县听了半信半疑,不料第三日姜神仙来到县衙,问知县,你想好没有,要几寸雨?知县说,那就三寸吧。姜神仙走出县衙,对着天空一阵默祷。不一会儿起风了,云慢慢从西山飘来,雨落了下来,且越下越大,人们在雨中欢乐地跳着。一个时辰过去了,雨渐渐停了下来。知县乐得端出银子说,你真是个神仙。从此,姜神仙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正月十五闹花灯,姜神仙给外甥说起扬州的花灯最好看,外甥心里不服气地说你不是神仙吗?你能带我去看看吗?你要是做不到算什么神仙!姜神仙说,好吧,我带你去转转。姜神仙用谷草和高粱秆扎了一条草龙,他和外甥骑在上面,让外甥闭上眼睛,耳边只听得风嗖嗖刮过。不一会儿睁眼一看,已经到了扬州,大街上观灯的人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花灯式样繁多,造型美观,新颖别致,有玲珑剔透的宫灯,有栩栩如生的动物灯,漂亮的兔子灯和金鱼灯……外甥看得入了迷。逛着时辰已晚,姜神仙想治治外甥,便拿了双筷子给外甥,说你要遇到难处就拿出这双筷子,就偷偷骑着草龙返回家乡。外甥找不见舅舅发了慌,这可怎么回家呀,自己又身无分文,越想越慌,闷闷不乐地打听着回家的路,肚子也饿得发慌。拿出舅舅给的筷子端详了半天也没看出个名堂来,垂头丧气地蹲在地上拿着筷子瞎划拉,忽然看到两个铜板,得到铜板后外甥欣喜若狂,急忙找到一店铺买了两烧饼充饥。他想有了这宝贝我可就吃穿不愁了,他又拿着筷子在地上划拉起来,可是不管他怎么划拉什么也没有。第二天外甥饿极了,拿出筷子又试了一下,结果又看到两个铜板,再用筷子划拉又什么都没有了,后来每天如此,外甥这才明白,原来舅舅这是在惩罚他之前对舅舅的不敬啊。就这样,他每天靠两个铜钱吃饭住店,一直走回到家,这下从内心服气了姜神仙。
清朝乾隆年间,姜禹带领民众起义,聚集三五十名武林之人在河西一带训练。传说有一天夜晚被官兵包围,他们只好拼命抵抗,见戴红樱帽的就杀,杀了一夜,第二天天亮了一看,没有一个官兵,高粱地里却倒了一片高粱,其实所杀者全是红高粱,这块高粱地至今都被人们称为“姜家杀”。后来他们转移至榆次什贴镇继续操练,由于没有正规教练,纪律涣散,请来的军师一看这样的队伍成不了气候,便说,什贴镇音为石铁,生姜种在石铁上哪能生存成气候,散了算了。姜禹起义就此解散,很多姜姓人便留在当地生活。
民国期间,有京城做生意的河西人姜氏在回家路过榆次什贴镇,遇到当地人在祭祖,他突然发现所祭奠的世祖正是姜思邈,和自己是同一个祖先,便也跪下叩头。人家不认识他,还以为他是在捣乱,便在屁股上踢了一脚。谁知一交谈原来真是一家姜姓,什贴镇的姜姓就是河西村姜姓的分支。于是,马上召来族人择辈相认,并热情地招待了河西的姜氏。
河西村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村里姜锡金、赵双印、姜雨下等许多人家院子里都挖出过地道,村民姜国宝曾经下去过。据说,一次下雷雨,地上冲出个大洞,有胆大的人顺洞下去,发现一大石上刻有:“饮牛道,金坨银坨十八窖;窖窖不离道,道道不离窖;有人识得破,买下汾州府。”在河西东北的村外,确实有条不足一公里长的饮牛道。传说,当年李自成败退出京时,把国库金银熔铸成坨带出,沿途埋藏以备后用。但这地道是什么时候挖的,那石刻又是什么意思,与饮牛道有什么关系,人们至今不得其解。
悠久的晋商文化
侯世杰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经常帮人们打官司,因为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深受人们尊重。河西是人们从陕西到山西贩卖羊的必经之路,为了给贩羊者提供方便,侯世杰想在村里修羊店,供过路者圈羊住宿,这事得到周边十八村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这样会更加招来大批的羊路过,踏踩庄稼。这样侯世杰和十八村的官司打到县衙,县衙杨仁锁负责这个案子,结果侯世杰输了,被摘掉顶戴。不过,村里陆续建起了许多小型羊阁子,供过路羊贩子歇脚使用。
民国期间,侯家有许多在京城做生意的人。侯清道是北京“聚泰蘑菇店”的掌柜,他的六个儿子也都在北京做生意,为了避嫌,父子们不会在同一店铺共事,他的次子侯辅臣在北京“通三益”当二掌柜,三子侯辅佐在北京“五花绸缎铺”当掌柜,每次回村都是轿车直达宅院门口。侯清道在村西有座坐西朝东的二进宅院。街门朝东开,是砖雕垂花门。进去南北厢房各两间,二街门进里院,南北厢房各三间,正西是三孔窑洞。
路北是陷家沟陷财主在这里修得的楼房院,坐北朝南,街门砖雕精美,装饰有猫头滴水,插飞、斗公式和花卉图案,砖雕垂花;一进院倒座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二街门两侧有石狮,设有仪门;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六间窑洞。
赵汝益在孝义镇“广盛源”当掌柜,据孝义乐楼碑记,赵汝益还参与或资助过孝义乐楼的修建。赵汝益在河西村西南巷有座四合院,坐北朝南街门朝东,院里门对面是砖雕照壁,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
姜国宝在村中心路南有座三进院,街门朝东,一进院是场院,砖雕二街门进去东西厢房各三间,三街门进去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是五孔窑洞。民国期间,姜国宝父子多人在北京、天津做颜料、粮油生意。1953年各商铺字号开始公私合营裁员,大部分生意人陆续回到家乡。姜万林从天津带回了第一台缝纫机,开始为村民做新式衣裤。姜万阜家带回手推织袜机,开始为村民加工由棉袜,初级社时姜万阜又从天津购回第一台手推轧花机,开始把籽棉加工成皮棉。
民国期间和解放初,村公所设在村西音堂韦驮店的三间正窑洞,学校设在韦驮店三间西房。最早有一教书先生是外地人,人称山药蛋先生,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家长秋收后以山药蛋抵学费。后来杨家寨的杨老师在河西从教,那时一至四年级为复式班,总共有二三十个学生。每年腊八节时,每个学生给老师送一碗腊八粥,老师能收一大瓷盆腊八粥,可见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老师的媳妇人们称为师娘,师娘有一台织布机,把人们用纺车纺下的棉花粗线织成布,俗称粗洋布。师娘生于1922年,至今还在世,已有九十八岁了。
民国期间,村里有两名接生婆,一人是姜柱的老婆,另一个是从杏花镇上庙村嫁给河西姜锡亮的褚玉英,人们称“六婆姨”。那个时代医生是不负责接生的,因为大多数的大夫都是男性的,所以说村里妇女要生娃时只能够找接生婆或者是比较有经验的老婆婆,这样看来接生婆对村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她们风里来雨里去,迎接着一个个生命的诞生。
难忘的红色故事
1938年,河西村村干部积极组织群众为八路军提供给养,帮助八路军抗日,被汉奸告密。一天夜晚,河西村突然传出狗叫声,村长姜雨村、村书记员成元则、治安员刘二则、负责东半村的闾长刘阜威、负责西半村的闾长刘丙贵等被捕,日伪军还在全村搜捕副村长侯辅臣。那天晚上,侯辅臣听到狗叫声感觉不对,便让一妇女将他藏在柴草堆中,刺刀扎来扎去没有扎到,最后躲过一劫。
日伪军把五名村干部关押在牛家垣炮楼下,有牛家垣的梁再祺(小名六十则)每天给他们送饭,天天米汤窝头,过了二十来天,仍然抓不到侯辅臣,日伪军准备枪决五名村干部。突然一天六十则给大家送来了肉包子,他们美滋滋地吃着,还说笑着今天过啥节呀还给咱们吃肉包子。六十则摇了摇头唉了一声说:“后生们管饱吃。”人们顿时没有了说笑声,大家都知道六十则暗示着什么,都猜到了这就是最后的晚餐。六十则走后,他们把碗摔碎,用碎碗片开始挖地道。整整挖了一夜,看见了雪野映照得蒙蒙亮的天空。要爬出洞必须踩着下面人的肩膀才能出来,于是,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最后剩下刘阜威和姜雨村,因为姜雨村太胖了,根本钻不出那个洞,只好让刘阜威把他绑了,嘴里塞上破衣服烂棉花,以应付日伪军。当姜雨村用肩把刘阜威顶出洞口时,被出来方便的日军发现了,随即机枪声响作一团,四个人分头从雪地跑到外村各自的亲戚家躲避。刘阜威慌忙中甩伤一条腿,姜成元被冻僵,跑到亲戚羊圈中用羊粪中取暖融化,结果由于羊粪太暖,导致腿烂而死。
村里出了个姜姓汉奸,人们称“愚蠢”太君。“太君”这个词汇是外来语,是日语大人的音译。愚蠢太君经常带上日伪军抓进步人士,抢百姓钱财,八路军掌握这一情况后决定除掉这个汉奸。一天一封秘密情报落到日军手中,内容是八路军写给姜的,要求姜摸清日军新动向以便打一场伏击战,并对姜提供过的情报给予嘉奖。日军大怒,用狼犬把姜咬死,据说只剩下一条腿。其实,八路军采用的是反间计,日军信以为真,以为姜是八路军打入他们内部的人员。
河西村是平川与山区往来的必经之路,村长姜盛、村民姜双成等经常给隐蔽在村外的八路军送水送饭,当时八路军和区干部王华、张文等常在村西野外牛家垣道边的土窑洞隐蔽。有一年的腊月三十日,村长姜盛提着竹篮,里面放着饭菜,上面盖着几张祭奠用的黄表纸,以给祖上烧纸巧妙地骗过了巡逻的伪军,把饭菜送到了王华他们隐蔽的土窑洞内。
赵汝益的儿子赵效龙是我地下工作者,负责我方人员来往接待和护送,转送我军供应物资。赵汝益宅院就成了我方红色交通站,这里曾接待和护送过刘少奇、罗贵波等一大批我方人员。有时候八路军在村里过夜,就住在赵家院里门道和屋檐下,纪律严明的八路军从不进有村民居住的房间。
一次,赵效龙遭汉奸举报被捕,关在汾阳仁岩日军碉堡,灌了七茶壶辣椒水。直到奄奄一息时,亲戚花钱救了出来。后来,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
在村中,有棵非常粗壮而繁茂的老槐树,据说在六百年以上。这老槐树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人间冷暖,也寄托着河西村的无限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