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本报记者 曹永亮
“老朱!跳闸了!”
“好,我马上就来!”
2009年9月的一天上午11点左右,井下,朱天平正在收拾东西准备下班。突然,变电所高压开关跳闸。他二话没说,立即挎上工具包,径直跑向变电所。
几次合闸都失败后,他马上找出跳闸症结,肯定是有线路漏电了,从而引发短路。通过对接线盒的一一排查,他发现问题出在1500米长的1万伏高压电缆上。这些电缆线架设在井下巷道的高处,巷道宽4.2米,高3.7米,必须借助梯子才能够的着线路。他和同事互相协作,同事在地下给他扶着梯子,他负责爬上梯子检查线路。通过进一步的查找,问题被锁定在一段长度为300米的电缆线上。“寻找跳闸原因不难,难的是找出确切的漏电点。”这一次短路故障排查,尽管10多年过去了,朱天平还是记忆犹新。因为,排除这次故障足足花了13个小时。寻找漏电点,没有巧劲,无法借助机器,只能用人工,通过用手摸电缆线表面来发现。为了加快故障排查进度,还临时抽调了一组人前来帮忙。最终,凭借着丰富的操作经验和耐心的摸排,他找到了短路地点。
那天,他也记不清究竟自己来来回回、上上下下梯子的次数了,只记得排查完故障后,浑身上下疼,腿部关节难受,都不太愿意走路。
以上就是朱天平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电工就是这样,必须得时刻保持战斗,要保证随叫随到。”朱天平说,半夜三更起床下井排除故障是常有的事。每逢雷雨天气,即便是下班休息在家,也得赶紧从家跑到办公室,等候调度命令。更多的时候,是为了通知井下地面的天气状况,让各岗位守好设备,以防发生意外。“我热爱这份工作,虽然有些辛苦,但是我在这里学了一身的本事。”朱天平告诉记者,参加工作以来,他从未有过年休,也从未想过要好好休息,因为使命在身。
算下来,朱天平从事采区机电工作已经近20年了。更多的时候,大家都喜欢称呼他为“电工”。他也是矿上出了名的能人,技术精、业务强。他多次获得公司技术比武能手和标兵殊荣,这归功于他的两大优点:爱好学习和有耐心。“机电行业太难了,设备更新太快,不学习不行。”朱天平说,一有空闲,他就看书,学习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修理机电的心得,朱天平认为耐心很重要。“有的人缺乏耐心,一瞅故障就甩手,实际上是他没有深入研究揣摩。只要认真耐心,没有搞不定的故障。”在日常的工作中,朱天平很细心,小到开关,大到风机,他都勤加保养检修。近三年来,他们负责的局部供风机,从未出现无计划停电停风现象,此前风机一年要出现两三次故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离不开朱天平和工友们的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