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

依托文物资源 讲好交城故事

□ 文/图 本报记者 曹永亮 本报通讯员 李娟娟

交城县竖石佛摩崖造像

交城作为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文化昌明,特色显著,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加强文物保护、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上,交城县文化和旅游局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文物保护利用的特色之路。

以独特视角梳理

千年古县文物脉络

交城县现有国保文物3处,省保文物3处,市县保文物79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197处。

如何在文化、旅游、文物事业上推陈出新,围绕“创新”二字做文章?交城县文旅局打开眼界、拓宽思路、借力发展。通过一次次的集中“头脑风暴”,一次次的文案研讨,一次次的再“继续完善”,让全体交城文旅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和百折不挠的拼劲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近年来,交城县文旅局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认真梳理交城千年古县的文脉和历史。2020年6月,该局组织编写了《交城的文脉与保护——“三寺两窑一街”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的专题报告并于2021年成功纳入交城县“十四五”规划。截至目前,交城县竖石佛摩崖造像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广生寺、弥陀寺、狐侯祠被公示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交城县国保文物单位已上升为3处。面对成就,交城文旅人,初心不改,矢志无悔。

以推介方式带动

新一轮文物认养热

交城是个文物大县。为了激发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创新文物保护方式,2020年,交城县文旅局不断努力,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对接社会组织、企业,共达成文物认养意向3项:弥陀寺被太原市交城商会认养,于2020年1月24日签约;坡底河神庙被泽鑫煤业有限公司认养,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王山圆明寺被认养后,文物修缮一期工作已进入尾声,成为交城县文物认养工作的试点楷模。这些认养工作的完成将开创交城县文物认养的新格局,成为社会组织认养文物的成功范例。沉甸甸的收获中,凝聚了交城文旅人的许多艰辛汗水。

交城拥有王山圆明寺、卦山天宁寺、石壁玄中寺等诸多文物资源,闻名遐迩、蜚声中外,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分布在全县各处的不同朝代、各具特色的文物本体无疑是最核心、最直观也是最能震撼游客之处。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讲,上述景区不仅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文物资源,也是交城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文物保护永远在路上,交城的文旅振兴,还须借助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要借鉴故宫博物院等优秀文创案例,让文物发挥新的更大作用,展现交城特色、交城优势和交城高度。”交城县文旅局局长李东维介绍说,下一步,交城县文旅局将继续坚持用文物助推旅游的发展思路,让文物活起来,让旅游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