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

初心引领大梦想 古老乡村添活力

□ 文/图 卫彦琴

军民一家亲

党建主题公园学习

受石楼文学群群主高建国老师的邀请,我跟交口文友踏雪无痕和小草怀着崇敬的心情,参加了石楼县天行健文化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的实践学习活动,倍受鼓舞和启迪。

重温红色记忆

早上六点半从交口出发,驱车到达石楼迎宾馆刚好八点。一到集合地点,就看到满屋子“红军”,原来早到的文友们已经换好了红军军装,一身蓝布军装,左胳膊上还套着红袖章,胸前佩戴着闪亮的胸章,宽大的裤口也用绑腿束紧,头戴八角军帽,女文友们还把辫子绑扎成两个麻花辫,军绿色帆布挎包和一杆枪往背后一背,好不威武!我也赶忙加入换军装的热烈气氛中,还有已经穿戴好的文友过来帮我梳辫子,不一会,站到镜子前的我就变成了神采奕奕的“女红军”。穿好军装后的每一个人,都显得激情洋溢,精神振奋,仿佛自己就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即将投入一场保家卫国的伟大战斗,情不自禁地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一种神圣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一场模拟的红色之旅,就从这里开始了。

第一站去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途中车内一直播放慷慨激昂的红色歌曲,让每个人都浸润在红色文化的陶冶之中。听着熟悉的《红星闪闪》《十送红军》《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曲调,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仿佛我们身上正洋溢着无数革命前辈的英雄气概。此时,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发出一种强烈的声音——“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刚强的意志和卓绝的行动给我们打下了江山,给了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到达红军东征纪念馆,第一个环节是模仿“三湾改编”。把三十个人的队伍分成了五个班:炊事班、警卫班、通讯班、尖刀班、侦察班。大家很快和自己新分班的战友熟悉起来,又整好队列,严肃等待庄严的授旗仪式。先是给排长授旗,接着是分班授旗,每个接过旗子的人,都要敬礼、握手、摇旗。当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将要传到自己手里时,心中涌起一种异样的激动之情,这面用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染红的旗帜,今天传到我们手里,我们一定要好好守护它,让它变得更美,这种家国情怀瞬间就在每个人心中升腾,幻化成脸上燃烧的红霞。

接着,曹政委讲解红军东征的故事。1935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与陕北红军会师,到达陕北延安。当时,会师后的红军仍然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形势。一方面国民党军队追击围剿封锁仍在继续。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略中国步伐,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受到严峻考验。12月17日,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展现出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军事胆识,做出了红军东征的关键决策——主张红军应当乘全国抗日高潮的形势,东渡黄河向山西发展,在发展中求得巩固。1936年2月20日,红28军、红1军团和15军团组成的“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毛泽东率领红军经过石楼辛关古渡口,踏上了山西这块抗日热土。红军在山西转战75天,共击溃晋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歼敌1.3万多人,俘虏4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4000多支,扩大红军8000余名,筹款50万元,组织了地方游击队30余支。后来,毛泽东在总结红军东征时评价红军东征的胜利成果:此次东征,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扩大了红军,筹集了款子,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接着,我们又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进入东征纪念馆展室,随着导游的解说,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资料,进一步详细学习了东征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历史意义,感受了东征中毛主席的伟大决策和指挥艺术。那一个个亲切感人的画面展现了抗日先锋军在东征中的点滴温馨记忆——“一架风琴”“一个粗瓷碗”“幸福泉”这些生动的故事,见证了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当地农民的鱼水深情,让我们受到了极大感染和深刻的教育。我们在午饭的时候,也通过与农户一起做饭,一起吃农家饭,饭后付钱的方式,亲身体验了军民一家亲。

红军东征作为一个光辉历史事件已经写进了党史,作为一种精神深深印刻在山西这片土地上。

见证乡村振兴

据村里担任了四年第一党支部书记的文友辛海明介绍,在红军东征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石楼人民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啃下了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如期完成了脱贫摘帽的历史使命。石楼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户钱袋子鼓起来了,村容村貌、户容户貌焕然一新。下一站我们去了石楼县美丽乡村示范村泊河村和车家坡村,一起见证乡村振兴的显著成果。传统古村落,承载着中国人共同的乡愁,是乡土中国被现代文明冲击后留下的珍贵记忆,保护古村落,就是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根,留住乡村生活方式的魂。然而如何保护,却成了一个问题,许多传统古村落,成了空巢老人留守的荒村,日益衰落;还有一部分被开发成旅游村,大批游客的到来,带来了环境污染,本村的居民由于无法就业而离开。石楼县泊河村是一个传统古村落,村支书带领村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通过多方努力,寻找解决古村落保护的良策,取得了良好成效。

距泊河村二公里的桃花者(自然村名,已并入泊河村),有美丽的姜子牙之女传说,1959年出土了商代的龙形觥,这件器形独特、纹饰奇绝的青铜器,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龙舟,被学界命名为“龙形觥”。龙形觥独特的造型与花纹装饰,与同时期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相区别,其遗址就是商代晚期方国文化系列。被誉为青铜器中的孤品“龙纹丝觥”,现在是山西省博物院镇院之宝。泊河村支书结合当地实际,出土龙纹丝觥的青铜文化底蕴和便利的区位(距县城很近),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即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古村落文化资源,打造青铜文化与农家乐相结合的综合旅游观光景区。可以想象春季桃花盛开时,一片粉色的花海、外加完善的游乐设施和游泳馆一定能吸引大批周边游客。这里需要一批热爱自己的家乡,想为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的人,开放的窗口正面向全社会,等待更多有识之士来共建共享。

离开泊河村,一路驶向车家坡村,这里有一个李闯王的传说。

一路听着传说进村,马上被整齐的村容村貌给吸引了,一种山水田园诗画的美景呈现眼前,农户外墙上的五谷丰登壁画,一座座拱形的卧河小桥,干净宽敞的乡村公路,仿佛置身于现代化的桃花源中。据村支书介绍,这个村的发展依托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修了十几条卧河桥,拓宽每一条田间通道,实现每一块田地都能通车,农业耕作机械化。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安排农作物种植,比如蔬菜、玉米、高粱、小米,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户增收的良好效益。近年来又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又大规模种植有机小米,并办起了加工厂,现在此地有机小米远销全国各地,初步闯出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地方特色。

勤劳勇敢的石楼人在新时代将继续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在青山绿水中累积文明涵养,意气风发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昂首阔步。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活动的最后,我们返回天行健公司座谈交流。在座谈会上,每一个人都激情澎湃地讲述自己的亲身感受。感谢天行健公司对这次活动的精心策划、组织和大力支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法上天刚健、运转不息之象,而自强不息,进德修业,永不停止。

天行健文化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王文泉说:“我们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就是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脚踏实地地干好为人民服务的事情。经过人生长河,经过脱贫攻坚工作,在追溯红军东征足迹的同时,让初心引领梦想,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共享脱贫攻坚成效,融汇成一个为社会各界服务的初心平台,我就是想把家乡的美推出去,把外面的美引进来,形成一个激活经济健康运转的机构。” 山西天行健文化科技发展公司正是这样的构思,创始人王文全就是怀着这样一颗初心为家乡为社会,用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启动前行的。

活动结束,踏上返程的路,阴沉的天空,似乎在积蓄着什么,空气中湿漉漉的。我们也似乎感受到在吕梁山大地上,红军东征的号角像春雷阵阵回响,古老乡村的美好蓝图,必将像雨后春笋,蓬勃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