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大作家都有高学历,我的文化其实都是在革命队伍里学的。我的第一个短篇小说《碑》的素材就是根据1939年春天发生在临汾的一个抗日女干部为掩护群众撤退而跳入汾河牺牲的真实故事改编的。”胡正后来回忆说。胡正是“山西文坛五老”之一,说起来,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胡正原名叫胡振邦,1924年生于山西省灵石县城。1938年,14岁高小毕业的胡正成为晋西南牺牲救国同盟会吕梁剧社中的一员,成了宣传抗日的小战士。只因在吕梁剧社的时候,他在一个名叫《解放》的剧中扮演了一个叫胡正的抗日小青年,他把这个角色演得太鲜活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大家见了都叫他胡正,从此他索性就把名字改成胡正了。
1939年11月,年仅15岁的胡正跟随吕梁剧社在延安演出,期间在鲁迅艺术学院进行了短暂的学习。1940年2月1日,延安城北门外举行“延安民众讨论(精卫)大会”,胡正参加聚会,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之后,晋西北地区反扫荡战役加剧,胡正返回晋西北参加战斗。
1940年10月,经组织推荐胡正再次赴延安学习。在鲁迅艺术学院附近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和部队艺术学院学习,胡正系统地集中地学习了中西文艺理论知识,理论的积淀提升了他创作的水准。在这个时期,胡正读了不少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青年近卫军》等都是看过的。
文艺座谈会不久,毛泽东亲往桥儿沟,为鲁艺师生作报告。胡正认真聆听着,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揣摩着其中蕴含的深意,长久困惑他的疑团终于茅塞顿开,他明白只有贴近群众,深入火热的战斗生活,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作品,也才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延安火热的生活、名著的滋养,使年轻的胡正有了文学创作的冲动。当时条件艰苦,连笔都没有,胡正就到外面捡了个笔尖,插在高粱秆上当笔。没有纸,就用老百姓在庙里留下的黄表纸当草稿纸。尝试中写作的成功,极大地鼓舞着年轻的胡正不断进行艺术上的探索,也坚定了作家“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理念。学习之余,胡正也积极参与剧社的排练、演出。《讲话》之后,剧社一改以往演洋戏、大戏、古戏的风气,开始贯彻《讲话》精神,排练新戏。胡正参与了《晋察冀乡村》的排练,该戏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演出,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认可和群众的欢迎,胡正在其中扮演一名民兵。1942年夏,学习结束后,胡正回到晋绥革命根据地分配到八路军120师政治部“战斗剧社”,继续从事宣传工作。
1943年1月,根据《讲话》精神,晋西北党委决定把爱好文学的青年组成文艺工作团到基层去。胡正成了静乐县二区的抗联文化部部长,同时参加了武工队的工作。紧张而有意义的工作与战斗生活,激发了他创作欲望,写出了一些文艺作品。
1943年5月26日,延安《解放日报》副刊发表了胡正的第一篇小说《碑》,由此他开始了自己文学生涯。这篇发轫之作后来在1995年被中国作协、中国文联等单位联合推荐列为抗战文学名作百篇之一,收入作家出版社《中国抗日战争短篇精粹》。
不久,根据基层工作的这段经历,胡正又创作了短篇小说《民兵夏收》发表于当时的《晋绥日报》。后又在1943年10月14日的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改名为《夏收时节》。这篇作品在1981年收入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第六卷。战争年代的传奇经历,为胡正成长为一个知名作家提供了创作的“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