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

文水县探索“1+N”联建共建帮扶机 制实现驻村全覆盖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讯 近年来,按照“县级统筹、精准选派、尽锐出战”的原则,按照就近便利、方便开展工作的要求,结合派出单位的编制数、实际人数和行政村人口数量、脱贫户数,文水县积极探索实施“1+N”机关与农村党组织联建共建帮扶机制,实现158个行政村驻村全覆盖。即从县级行政机关、县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经济开发区、刘胡兰纪念馆、条管单位中各选派1—2个工作队,采取“一队带多村”的方式,每个工作队不少于3人,帮扶1—4个行政村。明确以工作队为单位,队长统筹协调管理。

其中,将脱贫户20户以上的原建档立卡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成立的村(社区)等11个行政村确定为全县驻村工作队选派的重点村,保留原帮扶单位继续驻村,保留1个固定工作队,目的是延续帮扶机制,确保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确保驻村有组织力、结对有产业基础、资源有辐射效应,做到责任、力量、工作“三捆绑三落实”。同时,县委还确定10个软弱涣散村、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个红色文化村、2个宗教村,充分考虑这些村特点和帮扶单位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能和派驻干部的自身优势,分类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把熟悉党群工作的干部派到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把熟悉统战工作和宗教政策的干部派到所涉及的村任第一书记;整合资源、人员力量等选派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红色文化村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注重示范引领效果。

无论一个工作队包联几个村,帮扶单位都预备一定数量的后备队员,在分配合理、安排得当的基础上,把专业人员放到最合适处,让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锤炼务实作风,磨砺坚韧品格,保证平时每村有工作队员,急时每村有工作队伍。

县委坚持在“统”上下功夫,高位推进抓实基层组织建设,守正创新全面开展基层治理,为驻村工作队划定工作重点,构建起组织部综合统筹、乡镇属地管理、帮扶单位跟踪服务、派驻村党组织日常监督“四位一体”责任链条。要求帮扶单位与所派驻村开展组织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抓、服务联办、人才联兴和治理联动等工作,构建区域化乡村振兴和网格化基层治理“联建共建”组织体系。要求驻村工作队建强基层组织,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做到为民办事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带领村级组织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民事村办等工作,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落实“四议两公开四监督”,督促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作用,促进村级事务公开、公平、公正;帮助村干部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指导完善村规民约,弘扬文明新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马智勇 王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