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

劳力与农机互补 速度与老天赛跑

交口岭南村又现农业“互助组”

岭南村“互助组” 吴锁荣在翻晒新收的高粱。

本报讯 近日,在交口县桃红坡镇岭南村的山山岭岭、田间地头又悄然兴起农业“互助组”,以解决生产、技能和劳力的不足。

10月25日,笔者返家收割高粱正犯愁时,该县桃红坡镇岭南村的马明俊、冯兰芳、马建平等6名男女劳力不约而同赶来,一字排开谈笑风生中开始了集中收割。这4户为本家关系,马建平有辆低速三轮车,且驾驶技术娴熟,而另外三户有劳力。今年秋收工作开展后,遇到了连续强降雨天气,因土地蓄水饱和,收割机无法施展拳脚,这几户农户自发集中,按地块分布、交通情况、农作物成熟的程度逐家完成,不仅消除了单枪匹马劳动的枯燥感,而且提高了劳动效率。

吴锁荣夫妇,一个常年在周边打临工,妻子远赴省外跟随儿子照看孙子。秋收开始后,吴锁荣与本家李改英、吴茂元夫妇俩主动集中在一起掰玉米、掐高粱穗,他们白天趁着久违的好天气抢时收割,晚上挑灯进行碾打。目前,20亩玉米、10亩高粱已应收尽收,颗粒归仓,效率比单干提高了4倍。

“岭南村今年种植了低杆高粱50亩,玉米180亩,豆类和谷子50亩大秋作物,以往半个月都收不回来,今年虽然遇到了秋雨连绵的极端天气,但村民们审时度势创新工作,其功效是往年的3倍左右。”该村村小组长白翠平喜滋滋地说。

在交口县岭南村,这样自主组织起来的“互助组”,只是该县桃红坡镇秋收中的一个小小缩影。据不完全统计,像这样农民自发自愿自行抱团组织的“互助组”在交口县桃红坡镇的山上山下、田间地头比比皆是,随处可见。该村党小组长信心满满地告诉笔者,通过互帮互助,不仅使劳动技能得到合理配置,运输工具有机互补,而且有效解决了外出农民工、弱劳户和常年患病户的后顾之忧。同时,在互助中的劳作间隙,村民们敞开心扉切磋耕作技艺、种子优化、致富信息、网上销售,讲身边人,颂身边事,这种颠覆了传统农业的观念,成为周边农民争先效仿的新法宝,聚集了磅礴的社会正能量。

(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