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关于繁荣柳林红色文化的思考

□ 文/图 卫彦平

刘志丹将军纪念园

贺昌烈士纪念碑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昂向上的革命红色文化、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三种文化资源。其中,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是凝聚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文化。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引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起到了传承、融合和发展创新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

“柳林红色文化”,是指以柳林为中心的、从1919年至1949年三十年间柳林地区革命斗争的历史文化。它是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特殊区域文化,是中国宏伟的革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柳林红色文化的历史传承和资源现状

柳林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土地革命时期,柳林是山西重要的苏区县之一,是晋西游击队的策源地和重要活动中心。革命战争年代,柳林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之一、是北方地区创建县级红色苏维埃政权最早的地区之一、是华北敌后抗日的主战场之一、是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钢铁屏障和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是延安通往各解放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党中央实现战略转移的重要依托地。中国共产党在柳林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使柳林这块土地遗留下非常丰富的革命遗址遗迹,成为振奋和教育我们的最现实的立体教材。

遗址遗迹基本情况:目前全县有革命遗址遗迹19处,其中,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的遗址有4处,分别为山西省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军东征渡口、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中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4处,分别为贺昌烈士陵园、穆村柏树山革命烈士陵园、刘志丹烈士纪念亭(刘志丹将军殉难处)、红军东征纪念馆、周恩来办公地遗址、毛泽民征粮处、六龙山抗战烈士纪念亭、离石县第三区烈士纪念碑(孟门镇高家塔村高下自然村)、离石县第十二区烈士纪念碑(孟门镇大东庄村)、张贵龙烈士碑(孟门镇南山寺碑林内,三五八旅司令部政委余秋里、旅长黄新庭于1947年12月立石)、石洞门惨案旧址、石家峁惨案旧址、佐主惨案旧址;革命领导人故居1处,即贺昌故居。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

保护与利用情况:近年来,柳林县遗址保护和开发力度不断加强,全县修建贺昌烈士陵园、穆村柏树山革命烈士陵园、刘志丹烈士纪念亭、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军东征渡口、红军东征纪念馆、六龙山抗战烈士纪念亭等多个重点红色景区景点,采取多种形式缅怀革命先烈,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彰显烈士丰功伟绩,鞭策激励后人。

二、保护和利用柳林红色文化资源的路径

对于这些文化资源,我们应当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开发,在开发中更好地保护,使其不仅能发挥经济功能,更要让人们从中深刻地感受到它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加大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力度,是确保红色文化资源健康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结合各类红色文化资源特点,加强分类引导,按照地位作用、规模内容、参观者流量、服务质量等分级分类,依据资源的不同等级、不同类别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测评结果,分阶段、分层次地逐步对它们进行保护和开发;要充分整合党史档案、文化研究、社会组织等智力资源,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综合性人才队伍,通过加强对柳林县红色文化资源的摸底普查和挖掘研究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红色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影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手段,对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编写名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实物和资料流失。

扩大具有柳林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红色文化影响力是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路径。在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日益现代化、多样化的今天,红色文化资源已经成为人们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特别是在国家不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我们应当立足实际,从打造柳林红色文化品牌的高度科学定位,综合红色文化内涵和形象,深化对红色文化品牌的认识,加强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宣传等方面工作,多在接地气、与人民情感相融合的红色文化资源的探索研究上下功夫,突出红色文化中易于被人们所认知的文化特质和形象表述,深入挖掘革命先烈和普通百姓牺牲奉献的革命故事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人们有“共情”心理,产生现实的激励作用,以此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努力打造具有柳林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使之成为提高柳林美誉度和知名度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此外,还要加大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度,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方式,包括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创作红色文化题材的文艺作品等吸引人们的眼光,还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手段,开启红色文化的新的传播模式,充分发挥新媒体、互联网等在传播速度、覆盖面、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前沿阵地和提供红色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为柳林红色文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把全县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科学有效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的红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普遍欢迎的旅游活动。要正确处理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红色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从红色资源区域间的相互联动、静态展示与动态体验的多元化立体布局、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有机联接等方面探讨红色旅游开发的长效机制,既要突出展示不同红色文化资源的个性特点,还要充分考虑全县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保持红色基调的同时,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把柳林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结合起来,在扩大红色文化吸引力的基础上提升红色文化的感召力,既有利于形成传播先进文化、塑造主流精神和弘扬主旋律的社会效应,又有利于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

同时,积极推进红色旅游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努力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进一步做好革命遗址的普查和申报工作,加大对文物、史料的搜集与研究。建议将山西省第一个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军东征渡口、刘志丹烈士纪念亭(刘志丹将军殉难处)、红军东征纪念馆、周恩来办公地遗址、毛泽民征粮处、贺昌烈士陵园、穆村柏树山革命烈士陵园、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中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及六龙山抗战烈士纪念亭、离石县第三区烈士纪念碑(孟门镇高家塔村高下自然村)、离石县第十二区烈士纪念碑(孟门镇大东庄村)、张贵龙烈士碑、石洞门惨案旧址、石家峁惨案旧址、佐主惨案旧址分别捆绑申报市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此建成柳林的一张红色文化品牌。通过产业整合和优化重组,精心打造具有柳林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促进红色旅游与民俗游、生态游、乡村游融合发展,以此打造一批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不断拓展红色旅游新的发展空间。

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还要与柳林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秀美的自然风光及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如柳林有风物闲美的人文文化、风水独具的地理文化、风韵神秘的宗教文化、风情浓郁的民俗文化、风味独特的饮食文化、风光奇异的黄河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相辉映,更具吸引力,进而推动柳林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孝顺不“打折” 敬老不“打烊”

□ 李乃全

敬父母不需要华丽的口号作点缀,只需要默默地用行动奉献我们的孝心和爱心。涉世五十多年来笔者一直坚持着这种立场和原则,与已过垂暮之年的慈父严母相处同一个互敬互爱、互体互谅的温馨屋檐下。珍惜与父母相处的缘分,这种同处一室,血脉相连的缘分虽不惊天动地,却也温暖感人。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次机会,这种机会不是每时每刻都会有,稍纵即逝的遗憾是我们永远不能弥补的。“孝敬要趁早”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每天给慈祥善良的父母一个微笑,让微笑驱散父母心头的阴霾,让父母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父母的心头种下一束阳光,让阳光温暖父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每一寸光阴,让微笑与快乐如影随形。与其等到父母百年之后伤心,还不如趁父母都健在时多些孝顺少些索取,多些回报少些掠夺,多些守护少些远离,多些关怀少些冷漠。只有这样,我们感恩尽孝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白发如霜不是父母想要的苍老,步履跚蹒也不是父母想走的步伐,无情的岁月在父母缺乏活力的肌肤上刻下了几多深深浅浅的皱纹,夕阳的余晖下,那情深似海,恩重如山的父母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此时此刻,一切豪言壮语都是多余的,我们唯有用花香满径的孝心和爱心铺在他们生命的最后归途上,才是对他们的最大的慰藉。

对于儿女来说,父母健在就是最大的幸福。工作在外的儿女们,请珍惜父母健在的时光吧,常回家看看,多多孝敬年迈的父母,让孝顺永远不打折,让敬老永远不打烊……只有这样,我们的父母才能得享苦尽甘来的甜蜜,安享太平乐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