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梁瑜
巍巍吕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不言而喻,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正构成全市文化资源保护的一个缩影。
岚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吕梁市东北部,汾河上游。岚县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浓郁。考古表明,距今五六千年前,县境内即有人类生息繁衍,商为燕京戎所居,周为娄烦胡地,春秋末年晋国在古城村建沿阳邑。北魏初年,秀容部帅尔朱郁德于封地汾阳邑环300里建秀容国,置岚州。唐代改称宜芳县,明洪武初年定名岚县,有2000多年建县历史。
岚县非遗保护现状
据记者了解,岚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市级3项,分别是:
岚县面塑
岚县面塑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制作面塑的传统。从正月二十五的点灯灯,到清明节的蛇燕燕、寒食食,七月十五的面人人,再到正月初一的面花花、面枣山等,岚县面塑几乎涵盖了岚县所有的节庆活动。在岚县采访,每每听到岚县人自豪地说,这里是村村有艺人,户户会面塑。
更为特别的是,在岚县及周边县市,办丧事、过周年,面塑供品必不可少,现在老人过大寿,孩子过生日、子女嫁娶也都用各种内容的面塑作品。2014年,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岚城面供
岚城面供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一位贤孝的媳妇而进行的一项纪念活动。
相传其丈夫不幸早逝,婆婆为此哭瞎双眼,为替婆婆治病,她不惜散尽家财,四处乞讨,其孝心感动上苍,玉帝派观音下凡治好了婆婆的眼疾,并把医治百病的药方传授于她,从此她便成了一位神医,终年行医乡里为百姓治病,一直活到99岁坐化。
百姓认为她是仙姑下凡,就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请来最好的面塑艺人捏制出各种面塑供品祭祀她。
1992年开始,供会得到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实施了保护措施和传承计划,2008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岚县民间八音
岚县民间八音源于北魏年间,主要用于民间的婚丧大事、庙会以及元宵节等活动,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岚县八音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演奏形式多样,曲目独特、自成体系。由于民间传谱采用口传的方式,遗留下来的曲目只有56曲。目前,岚县八音共有30余班。
2006年被列为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上明龙灯
龙灯产生的年代已无可稽考,由民间活动一直流传至今。上明龙灯龙身由十二节组成,一中的二个月,牌灯二十四盏,代表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需四十人左右舞动,舞蹈场面宏大,给人一种震撼的气势。
上明龙灯由于在舞蹈、龙头龙体制作工艺、音乐诸方面有独特的价值,1986年收人《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典山西卷》,现已列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岚县剪纸
岚县剪纸是黄河流域剪纸艺术风格的重要代表,具有风格细腻、古朴典雅、原生态人文气息浓厚特点,表现内容几乎涉及劳动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启迪。岚县剪纸在多次民俗文化展中脱颖而出,在省内外特别是晋西北地区享有盛誉,不少作品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收藏。岚县剪纸列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加强传承与开发
徜徉岚县,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令人流连忘返,然而不可避免的也令记者心生忧思。
因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这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丧失生存和传承的环境和条件。一些传统技艺后继无人,传承艰难,随着时代发展,传承者或知情人为数不多,文化水平较低,濒于逐渐消失;社会各部门对非遗保护工作认识重视不够,投入经费不足,抢救保护活动困难,还需从素质教育、文化知识修养方面提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艰苦的工作,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加强保护和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健全保护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必需的有关器材和设施。解决组织专家、专业人员对民间文化艺术进行系统性研究,加强对民间艺术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规范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和文化素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中心和培训基地,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资料库。加大宣传力度,多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以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