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尹家社这一带古代是西河县小约村,后来汾河发大水,冲成四个村,总称和穆里四村,包括尹家社、狄家社、闫家社、裴会。也许当时尹家社姓尹的人较多,故得此村名。还有一种说法,当时遭灾后有尹姓官员在这里组织救灾,村里为了感谢,取名尹家社。
尹家社村
文水县尹家社有东西四条街:村南原来是汾河滩,沿汾河流向有一条街叫河街,后来汾河改道,这里就叫成斜街;第二条街因有五道庙,称之为五道爷街;第三条是前街,街道较长;第四条在村北,路北仅有三户人家,这条短街叫后街。南北有两条街:东一条因街北面有真武庙,称之为真武庙街;西一条因街南面有关帝庙,称之为关帝庙街。村子四周都有护村堰,堰内四周都是水圪洞,下了雨后,水圪洞就会连在一起,村里人可以画着船绕村一圈。
从前,有条由尹家社村北口至南张村南口,长约六公里道路,被称为尹社道。据说在清朝年间,和穆里七甲马姓族人有在朝为官的,有一年其女嫁到南张村的大户人家,但因从尹家社到南张村没有直通车马大道,不是绕东几十里就是走西几十里,不但路远且极不好走。姑娘回娘家后哭哭啼啼,不思饮食,大人们问其原因才知道是道路的问题。家中主事立即将此事写信报告给在京做官的老爷,经老爷派人与地方交涉后,出巨资修筑了尹家社到南张村的直通大道,后人们就叫尹社道。据说,在南张村南口曾经还有为尹社道树的石碑。
村斜街东头有座琉璃庙,其实是马家祠堂,祠堂坐东朝西,门匾上题“马宗祠”。原来,清朝时,马弼侯娶了王爷家格格成了郡马,便在村里修建马家祠堂。因为祠堂满院琉璃屋顶,人们便称为琉璃庙。北房三间供有马家神轴和马弼侯的半副銮驾,南房三间住着看庙人。砖雕垂花大门楼朝西,一进门南有大钟,每年正月初一,族里的男人听到钟声便聚集在祠堂祭拜祖先,北是石磨、石碾,满院栽种着枣树,有早生贵子之意。在琉璃庙的南面,有口古井,水质很好。
在琉璃庙西南的斜街上,有座砖碹东门,门上有一阁楼,内塑有孔子像,从门的南侧有楼梯可以上去。每当过节时,大人们就会带着小孩来祭拜孔夫子,保佑孩子学业有成。村正南有个小院,是河神庙,一间正殿中供有河神像。五道爷街中段马守忠宅院的南房西山墙上有一个砖雕神龛,里面塑有柳下跖神像。
村西南有座坐北朝南的关帝庙,正殿三间,殿正中莲花宝台上彩塑有关老爷坐像一尊,高一丈有余,身披大红战袍,雄壮威武。左有执印关平,右有把刀周仓,形象逼真,威风凛凛。两旁神榻上塑有三国名将十余尊。殿内墙上彩画有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水淹七军等故事。
正殿两侧各建有耳殿一间,单门独窗,东耳殿供奉蝗神,西耳殿供奉风神。东西配殿各三间,村公所曾设在这里。庙门两边有钟鼓楼,对面是戏台。庙的大梁上写有“崇祯十年(1637)建”字样,庙内东耳殿比正殿退回了一截。原来,在修东耳殿时,占用了乔家的土地,乔家便挡住不让修。乔家有人在朝中当太监,人称乔老公。民间就有了:“侯马两大户,惹不起一个乔老公。”于是东耳房往庙内退了十几米。每年四月十九日为关帝庙庙会,在庙前后摆摊设点,并请来戏班或秧歌班前来助兴,四面八方的生意人前来捧场,亲朋好友前来赴会,欢聚一堂。
村西有一段像辘辘把小街,这里住着的马德树是个厉害人,但只是在这条街上厉害,人们就叫他旮旯王,这条小街也称为旮旯王街。在旮旯王街这里的护村堰外是坐观音庙,只有一间殿,围成一个小院。护村堰内有座财神庙,也是一间殿,塑有财神像;财神庙北面有座当街而建的土地庙,这里的小街也叫土地庙街。
村西北是侯家祠堂,匾名是“侯家福堂”,坐北朝南,砖雕垂花街门楼带倒座南过厅五间,院内没有二街门,但分上下院。东西厢房上下各三间,正房五间,供奉有神轴。每年正月初一,侯家男性便在这里祭拜祖先。侯家祭拜祖先后,还要是按辈分逐步给长辈拜年,首先大家给最长一辈叩头,然后第二辈也坐好,大年叩拜,以此类推。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侯家福堂有百余亩土地,还有自己的锅灶桌凳,正月初一的中午,族人就在祠堂聚餐。
马家的辉煌
尹家社现在没有尹姓人家了,而马姓占到全村人口的近一半。和穆里七甲马姓始祖马成甫,原籍陕西扶风县,明朝初年,响应朝廷移民诏令,遣发来到西河县和穆里。马成甫生有一子马廷实,马廷实生有七子:其中第一子马意山,成为七甲马第一支股;第六子马海山,成为七甲马第六支股;第七子马德山,成为七甲马第七支股,马家在村里也就形成了七个支股,迄今已有22代。马氏七支股字辈排序为:进德永兆延,鸿玉焕龙光,敦传流谨大,普亮殿怀长。和穆里六甲马和八甲马基本上和七甲马是一起来的,只是六甲马没有从始祖排代,现在排到18代,八甲马迄今也是22代。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七甲马姓六支六门第十二代孙,马助候、马弼候兄弟两同朝为官。马助候曾任过七任知县,马弼候因政绩卓著,升为翰林院大学士,位高权大,皇赐半付銮驾。在村五道爷街中段路北,有马弼侯梢马马宅院,大门朝南,进去是牛房院,东有十余间房子,西有饲养牲口的棚。牛房院西面是相对的南、北两院,南院砖雕垂花街门朝北,有南厅五间。北院砖雕垂花街门朝南,进去是三进院,每院东西厢房各三间,里院有正房五间。对面路南是马弼侯的仓库院,大门在院落西北朝北开,西厢房五间,东厢房三间,院内南墙附近有棵大酸枣树。
在马弼侯宅院西是马助侯二进宅院,砖雕街门朝南,进去是场院。砖雕二街门进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在东厢房南有座二层看家楼。马助侯院的西面是一座二进宅院,也是马弼侯家的,后来卖给了马保文。砖雕街门在院落东南朝南开,门两侧有两米多高的石狮各一尊。院内上下院各有东西房三间,正房五间。
明清期间,村里有不少在外做生意的人,他们发迹后就会在村里修建宅院。斜街东门路北是马贞庆的“五套院”,马贞庆在外做生意,村里还有土地,是典型的“庄家搅买卖”。五套院从西到东第一院是三进院,砖雕门楼在院落东南朝南开,门外对面是座影壁,倒座南房连街门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二街门进去东西厢房各三间,三街门进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第二院门楼外有牌厦,院里东西厢房各四间,正房四间,中间两间为二层楼。第三院砖雕门楼两边有石狮,门外有牌厦,倒座南房四间,院内有两小门分别通往第二院和第四院。第四院是二进院,大门在院落东南朝南开,倒座南房连大门四间,东厢房三间,砖雕二街门设有仪门,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第五院是场院,大门朝南,东面是场棚,正房三间。整个五套院布局错落有致,院院相通。
前街中段路北有座坐北朝南马宁侯的“穿心楼儿院”,砖雕街门朝南,两边各有一间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东厢房北有门通道东小院。北面是过厅,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三间二层楼,楼前两边各有一间耳房。楼后面是个场院,有圆门通到后街。
斜街西段路北有全和成,是马全梧、马全桐、马全奎兄弟开的杂货铺,马全梧曾是村长,马全桐曾负责这一带的水利,马全奎做过村里的书记员。马中善在冀村开办有德聚行车行,汾阳县城开有面铺、木材铺,在隰县开有当铺、衣店、杂货铺等。
民俗传承
尹家社有马家祠堂“马宗祠”、侯家祠堂“侯家福堂”、任家祠堂“任和堂”。村里还有五个社坛,人们也叫“会会”。会会是用隔扇或席棚搭建起来的,正面供奉十王爷神图,教育人们要修性学好,孝敬父母,尊兄爱弟,明礼诚信,团结友善,邻里和睦,勤劳节俭,好学上进。人们还通过供奉十王爷,保佑来年村民福寿康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会会搭好后还要进行装饰,门面搭建柏叶牌楼,有的木柱上还要彩布缠裹。每年也有轮年执事人组织向会会成员收回钱物置办供品等,其中有干鲜水果、莲花馍馍、彩塑男女小泥人等物品。闹会会时敲锣打鼓非常热闹,香火燎绕,蜡烛通明。特别到夜晚,塔塔火一点四周通亮,孩子们就来烤花馍。
会会的高潮是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荡秋千是为荡走百病,转九曲为转来平安,灯船、旱船、竹马轮番上阵。刘三推车村里人叫筛推车,有甩大旗的,甩扇子的。赵匡胤送京娘中京娘骑着毛驴,赵匡胤威风凛凛在后面护送,马翰庆曾扮演过京娘,赵金有扮演过赵匡胤。还有闹票儿助兴,那时候闹票儿的主要人员有马荣寿、韩家立、马延堉、马中春、和士德、和卯福等。
战争年代,尹家社也走出了许多革命志士。
曾贵远,原本是江西信丰县人,16岁参加了红军,扛着机枪参加长征,在甘肃天水被国民党军队俘虏,后来,逃跑出来又奔赴延安。红军东渡时来到吕梁,成为吕梁军区侦察兵。在尹家社一带侦察活动时,结识了进步青年马海莲,就在这里成家立业,落户到村。侯克笃,20世纪30年代曾任《新民晚报》副总编。
马延龄,笔名马荫昌,1931年山西并州大学毕业,在太原同李政平、孙大悲创刊《山羊诗刊》,后又创办《蜜蜂社》发表进步诗词,并借《并州日报》的副刊办起了《荫昌周刊》。发表时评文章和诗词,在山西文化界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曾在平遥中学当国文老师,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扩大党的宣传。1932 年被国民政府以共产党要犯逮捕入狱,在狱中受尽各种酷刑,坚持不屈不挠的斗争。1937 年初他在狱中绝食斗争七天后,国民政府被迫释放。同年10月,他参加了牺盟会,被派往雁北左云县任特派员开展工作,曾和抗日英雄李林一起工作。1939年调往陕西宜川黄河出版社任编辑,1941 年任民族革命大学教导主任,1949 年于华北大学师范学习后派往山西从事教育工作。马全耀,字焕庭,汾阳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山西省国民师范校深造,并加入了牺盟会。师范毕业后,被选拔到太原兵工厂任厂长秘书。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占领了山西,兵工厂被迫转移到陕西汉中。他又被聘为青年中学的语文教官,少校文职军衔,学生全是青年军官,为抗日事业默默奉献。
马中骐,汾阳铭义中学毕业,1938以小学教员为名,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先后在狄家社、尹家社当小学教员。1940年2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41年秋任汾阳县五区东半区党支部书记,11月日军招集西区的教员、村长等500余人受训,集体扣捕200多人,其中,马中骐也被扣押送汾阳县城69天,扣押期间他英勇不屈,没有暴露党的秘密。后来,他被罚钱放回,继续担任五区东半区的党支部书记。
马延贵,又名李忠瑞,参加游击队经常在汾阳文水一带活动,参加过平遥回回堡、汾阳杨家庄、三道川等战斗,后来成为排长。一次回村执行任务时,被石永村外号叫勾本本的汉奸发现,此人曾和他一起参加过游击队,后来投靠了阎军。勾本本带着勾子军追了过来,马延贵连忙向村东跑去,出了村把手枪插在了浇过的地里,由于地冻,还是被阎军发现了枪。阎军把他带回石永,绑在柱子上要刺刀捅,正好勾本本嫁到尹家社的姐姐住在娘家,看见马延贵便求情让不要刺死。后来,阎军把马延贵押送到文水县城。文水解放前夕,阎军把关押的人要转往太原,走到清徐一带,马延贵趁机跑了回来。回村后,马延贵当了民兵队长。
耿世万早年参加八路军,后来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连级干部。1957年退伍回村任社长,1958年任村支部书记。大炼钢铁时,男劳力都去炼钢,他便组织妇女种红薯,在棉花地里套种胡萝卜,获得了大丰收。挖出来的红薯不仅本村吃不完,邻村梧桐、仁岩、苏家庄、冀村、石永都纷纷来拉上当粮食,在那个年代解决了不少人的饥饿问题。
斗争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