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 合

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

交城县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本报讯 (记者 梁瑜) “我家入住小区新房两年了,在这里的园区企业和社区安置就业,逐步稳定下来,生活也有了保障。”春日的交城县梁家庄移民小区内,脱贫户常世娥这样告诉记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城县加强脱贫监控,巩固脱贫成效,以后续产业建设助力移民搬迁,发展产业与激励创业并举,扎实做好易地脱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攻坚路径。

交城县立足大县城发展战略,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拉大城市框架、开发全域旅游、修复山区生态的重大契机,采用县城集中安置、中心镇购房整乡安置、旅游区中心村安置三种模式分类搬迁。

一是严守国家政策,确保群众负担得起。承载全县70%安置任务的梁家庄安置点严守“户均不超1万元底线”和“人均不超25m2标准”,设置45、60、80平方米三种户型,前期费用政府买单后,倒算群众购房价格,实际购房价每平方米1310元,户均自筹最多不超9000元。二是尊重群众意愿,确保群众搬得高兴。东坡底乡与塔梭村很多贫困户子女在外打工,县里因势利导,安排整乡、整村搬迁到打工子女比较集中的西营镇和洪相乡,同时创新合户安置方式,在天瑞小区和康乐小区安置剩余30%的搬迁人口。政府每平方米再补100元,消除群众城乡心理落差,确保群众搬得高兴。三是配套基础设施,确保群众住得舒心。坚持“党建引领、服务集约”思路,按照“六个一”工作法,各安置点同步设立“一中心五站点”。“一中心”是党群服务中心,组建安置点临时党支部,做好党员教育管理,确保党员活动不空档。“五站点”是便民服务站、乡镇联络站、就业培训站、卫生健康站、志愿者服务站,做好就业培训、医疗服务、志愿帮扶等工作,确保服务不缺位。

集中安置不仅促进了移民搬迁,同时带动了城市发展。梁家庄安置点直接和间接带动县城常住人口增加1.1万人以上,推动全县城镇化水平提升了3.4%,天瑞小区和康乐小区搬迁群众就近转化成产业工人和现代农民,为产业发展和全域旅游提供了支撑。

实现稳得住、不返贫。该县注重顶层设计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为全域旅游、舌尖交城培养主打产品、长久产业。让铺天盖地的产业项目顺利成长为参天大树。全县大力实施“6133”工程和“五有五覆盖”,在畜牧、旅游、食用菌3个扶贫主产业分别投入1000万元流转金,专门支持龙头企业;对73个贫困村每村支持村集体30—5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投入750万元合作社奖补资金;对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给予16条扶持政策,真正形成“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稳定利益联结体,保证贫困户有长期稳定收入。

同时,注重创业就业稳定脱贫效果。坚持“搬迁群众和搬迁子女充分就业”的核心目标,一是搭建就业平台帮助就业。每个安置点配置一个创业就业服务室和就业安置点,及时发布劳动用工信息,建立企业用工和群众就业双向台账。目前,三个安置点周边农业工业园区、农村淘宝店、文旅企业已安排就业3000人。二是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每个安置点都建立了“扶贫车间”,天瑞小区服装加工厂、康乐小区宏禾园农业基地、梁家庄小区城南菜市场,三个“扶贫车间”吸纳300个搬迁群众就业。三是技能培训居家就业。各安置点定期开办“就业扶贫专项技能培训班”,主要是结合文旅产业,培训搬迁群众生产手工艺品,技术成熟后可在家制作,按件计价,日保底收入50元,有效激发群众劳动就业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