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在文水的熊耳山下有个村庄,住着许多周姓人家,在这里繁衍生息,随着人口的增加,周姓人家迁移至前山,称为前周家山,这里留下了周家女婿段姓,就称为后周家山。文水抗日民主政府就诞生在这里。
洪胜寺及
神奇的牡丹
后周家山简称后周,村前有条寺头沟,通往村西的洪胜寺。村里有五条主要街道,东西方向的四条:沟底街、下头街、社窑街、崖疙垯街。村西有条南北方向的西头街。
村里有几棵老槐树,把村庄点缀成龙的形状。村东槐疙垯坡上有两棵老槐树,槐疙垯是龙头,两棵槐树是龙角;寺头街有四棵老槐树,为龙爪;村西有一棵老槐树,为龙尾。
后周村西三里的地方有熊耳山,因有和尚的墓,村里人叫坟儿凹。这里有座寺庙,名洪胜寺。洪胜寺为二进院建制,坐北朝南正殿三间,两边有耳殿,耳殿两侧是钟鼓楼,西面有房两间。有月亮门通往前院,东西两侧有碑廊。寺外东面有一棵老槐树,两棵古杏树。
洪胜寺有传奇牡丹,成为当时的一胜景。明天启五年(1625)《文水县志》记载:“熊耳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以山状类熊耳,故名。一名崇山,松柏亭亭,蒙掩山谷。上有洪胜寺,内生神牡丹一本,高丈余,根石窟,鲜艳异常,足称国色。”清康熙十二年(1673)《文水县志》记载:“熊耳山牡丹,县西熊耳山洪胜寺内有牡丹一株,根出石窟,高丈余,鲜艳异常。旧传开放时官民观者无数。寺僧嫌其扰杂,以滚汤泼绝,忽一日见红衣妇人入寺,觅之无踪,牡丹复生,人以为神。邑人田畴读书于此,开放尤盛,人以为祥。今无矣。”看来,洪胜寺也是乡贤田畴读书的地方。历代文人留下许多咏赞熊耳牡丹的诗文。举人王锡命《熊耳牡丹》:“国色由来压众花,如何幽谷发奇葩?西施未入吴王苑,犹在苎萝独浣纱。”傅星《熊耳牡丹》:“天香发云根,竟为山僧忌。花神若再来,何人应花瑞?”
下头街往东是条出村路,村口有座石碹门,人们进出村都会经过这道门。石碹门外东南有几户曹姓人家,是当年曹家“闹庄子”搬来的。闹庄子就是几户人家开荒种地,慢慢地居住下来形成了村庄。
淳朴民风及其民俗文化
村里有四座祠堂,段石祠堂在下头街西段路北,任氏祠堂在社窑街偏西路北,曹氏祠堂在下头街偏东路南,王氏祠堂在西街路西。
现在村里段姓人口较多,分为东股、西股。原来村里只有东股段承云一户,以卖荆条为生。一次在交城集上卖荆条,遇到陕西来的段承上,因二人都姓段,聊得很投机。段承上了解到段承云在村里是单门独户,免不了受其他大户的排挤,便与段承云结拜为兄弟,也落户到后周村。随着人口的增加,段承云一族就成了东股,段承上一族成了西股。东股字辈有“温良恭俭让”,西股字辈有“承刚强一世,来继邦锦绣,连续登立启。”
王姓始祖王左生有王右,王右生有四子,其中,有两人是武林高手。后来,王昌明更是在武术上有所突破,成为著名的拳师。一次,在开栅赶庙会,王昌明来到一卖绿豆的摊位前,抓起一把绿豆说:“你这绿豆虫子蛀了吧?”只见他手打开后,原来饱满的绿豆全成了面粉,急得摊主就要争辩,他却说:“和你开个玩笑,我捏着也费劲,确实是好绿豆。”据说,王昌明在枣树上拍一掌,能震落满树的红枣。
下头街西路北有座曹家宅院,民国期间,曹家在村里开有曲坊和酒坊,在周围村里售卖,曹殿奎在开栅开有杂货铺。宅院坐北朝南,砖雕街门在院落东南朝南开,门内对面是座砖雕照壁,有倒座南房四间,西面有五孔窑洞,正面有三孔窑洞。
沟底街与下头街之间有座段家宅院,人称楼儿院。段续应在包头开绸缎铺,宅院坐北朝南,砖雕街门朝南,街门两侧各有倒座南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正面为三孔窑洞。窑洞上东西各有一间楼房。
龙王庙的东南台下路南有社窑三孔,这条街因此成为社窑街。社窑前有一平台,村里人在这里闹红火。
村里喜欢唱秧歌的人很多。民国期间,段福金精通秧歌,是村里秧歌班的导演。曹树清是旦角,主要演出《送樱桃》《偷点心》等;段立全是旦角,主要演出《回家》《算账》等;曹殿斌是旦角,主要演出《洗衣计》《补袜子》等;曹礼堂是花脸,主要演出《放牛》《开店》《偷南瓜》《卖高底》等。武场主要有曹占成、任耀义、段芝英等,文场主要有段彰德、段立志、段立刚等。秧歌班也能演出《十五贯》《打金枝》《金水桥》等晋剧。
后周村练武术的人多,所以混秧歌自然是他们的强项。混秧歌村里人叫跑场子。跑场子的伞头是王昌明、段立成,整个队伍有32个人组成。伞头也是总指挥,负责引领队伍的队形变化。跑场子的主题是破龙门阵,后周的跑场子可以跑出32个破阵队形:二龙出水、剪子鼓、豆腐架、单十字、四门斗地、双十字、一盏灯、两盏灯、灯笼架子,背相靠、小唐王乱点兵、海底捞鱼、四盏灯、面相逢、六仙阵、插拆腰、八卦阵、八门阵、五龙混水、斜插契、肉钩计、天地牌子、蛇脱皮、猴儿爬杆、罗城、半月、全月、八门九形……变化无穷的队形,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美轮美奂。单十字变换时,伞头王昌明一个旋风脚,从空中就飞到另一边,喝彩声响成一片。
每年春节,后周有一项最热闹的活动,那就是放焰火。村里人用硝铵、硫磺、木炭等材料,按照一磺二硝三木炭的比例,用碾子磨成粉末,制成火药。木炭是用当地的沙棘树枝烧成的。用纸卷桶状装上火药封口,安上火芯,制作成起火、炮打灯;用泥捏好帽子似的罐,装上火药,用胶泥封底,制成平火,最大的平火有近二尺大;用木杆组合成架子,几十个小架子组合成30多米高的架子火;用各种炮组合成“城壁子”,然后八个城壁子为一组,一个一个燃放,最后的起火、炮打灯、二响炮达到高潮,最高可达七八十米。
放焰火时,全村各街道都插上木杆,几乎经过家家户户门口,用铁丝把木杆子连起来,铁丝上拴上焰火,从起点点燃,一个接一个开始燃爆。架子火先点燃下面的猴儿火,猴儿的眼里、嘴里都会冒出火来。引燃上面的一包一包的小平火、走独子、炮打灯等,人们叫“猴儿捅马蜂窝”,各种火到处飞溅,有的甚至在人群中开花。十里八村的人们都会前来观赏,出现人山人海的场面。村里的欢笑声和焰火味混为一体,充满了喜悦,充满了快乐。
窝儿拳及练武人的传奇
后周学武练拳的人多,人们也称后周为窝儿拳。王昌明武功高强,站在两块砖上,手中拇指和食指捏一叠铜钱,用绳子穿过铜钱,几个后生拉了半天,脚下的砖破了,手中的铜钱也碎了,但就是拉不动他。
拳师段续通赶着毛驴卖煤,路上看见游家庄的人去北峪口卖油,有两个后生把卖油的老汉逼进韭菜沟。段续通把毛驴车拴在路边跟着进了沟,两个后生逼着卖油老汉放下装钱的梢马马。段续通走上去对老汉说:“人家两个后生,你一个老汉能惹得起?你就把钱袋子给人家吧。”老汉不情愿地取下梢马马放在地下。两个后生过去拿梢马马,只见段续通飞身上去,扎一四平拉弓射,施展了个小洪拳的妙手推一掌,两个抢劫者应声倒地,爬起来一溜烟地跑了。
卖油老汉连忙跪下千恩万谢,段续通扶起老人。老人问起段续通家事,知道他还没有成家,便说自己有个女儿,如果不嫌弃就嫁给他。于是,游二女就成了段续通的妻子,并且,游家没有要彩礼。后来还生了三个儿子,其中,段彰德是村里的秀才,一直担任村公所的书记员。
村里还有个雕刻能手王金昌,能用木头雕出各种动物,还会制作皮影、木偶,用核桃雕刻的猴子更是一绝。他幽默风趣,孩子们喜欢听他讲故事,顺便也能讨得两个木雕玩具。
后周设立抗日县政府
1937年11月上旬,太原失守,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撤出太原,转入交城、文水一带,配合八路军120师坚持游击战争。当时,顾永田担任连政治指导员和营教导员等职。1938年2月15日,随着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阎锡山政权土崩瓦解,文水县城失陷。不久,牺盟会和工卫队向阎锡山当局推荐顾永田为文水县长,组织抗日政府,开展敌后抗战工作。文水县政府住址就选在后周村,机关驻扎在段芝英家。顾永田驻进后周村后,日夜操劳,忙着组建县政府。他通过牛家沟村人、开栅高等学校校长段治和动员该校21名学生来到后周村,参加县政府的筹建工作。同时,招募50余名爱国青年成立了工卫队侦察连,连长由赵金奋担任,赵金奋夫妇就住在村西王连鳌后院的南房里。后周村成为革命武装队伍的驻扎地,也是八路军伤病员和县区人员的隐蔽地。
村里的青年纷纷参加了武装民兵,王连鳌、段立学先后担任民兵队长。民兵不仅有步枪、机枪,还配备有重机枪和山炮,配合县政府站岗、放哨、掩护村民生产劳动。
顾永田整顿金融,发行流通券,也叫“金圆券”,以抵制伪钞。金圆券在段彰德家一孔窑洞里印制,机器不大,票面呈红色,与银元等值通用。王连鳌等民兵组织积极参与印制和保卫工作。顾永田还把村里的青年和儿童集中到西山顶,教唱抗日歌曲,组织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
1938年冬天,八路军便衣陈顶贞住在后周村,带领两人到西峪口村,趁日军吃饭的工夫去捉拿汉奸,被日军发现后,一直追至后周村。正在站岗放哨的民兵王连鳌、段立学、段良骥、段立仁发现日军后,很快动员群众转移到后山。日军进村,像疯狗似地烧、杀、掠、抢,杀死了没有来得及转移的任三儿、段二则、段吉根,烧了20 余间房子,烧死 40 多只羊。陈顶贞被日本人逮走,让狼狗咬死。之后,日军就在后周村不远的王家庄扎下据点,修了炮楼,常驻日军一个班,警备队一个班。警备队队长叫秋科儿,后来和八路军联系上决定投靠八路军。他们先让八路军佯攻,秋科儿趁机带敌伪警备队员十余人投诚,到陷家沟编入了八路军。日军设立据点后,就经常骚扰附近村庄,每次来村里都要抢走大量财物。他们在村里胡作非为时就找人为他们站岗放哨,但站岗放哨的人名义上为日军站岗,实际上暗地里为八路军送情报。后周村周登中站岗放哨时,把手榴弹枕在头下睡着了,结果被日军逮住,把他肚里的五脏挖空,扔在路上,手段十分残忍。后来,日军还来过后周一次,人们发现日军饿得在村里到处抓鸡、烧土豆吃。
1938年秋,由于县大队与工卫旅布匹短缺,顾永田县长决定组织人员夜袭祁县日本人开的益晋公司。一天夜里,大约有 90 多辆大车、1000 多人从东社出发,突然袭击了日军益晋公司,所去的车辆都装满了布匹,布颜色有两种,一种是草绿色,一种是蓝色,抢出的布经南胡家堡运到东社。这些布匹县大队和工卫旅用了两年都没有用完。
烽火中的鱼水深情
解放战争期间,一次阎军在执行抄山任务,八路军得到情报后,提前隐蔽在熊耳山,发现阎军沿寺头沟过来,八路军冲锋号突然响起,阎军还没有反应过来,丢下遍沟尸体四处逃散。
此时,王连鳌担任了行政村长,他家是二进院,后院紧靠大山,易于隐蔽和撤退,成为八路军的联络点。王连鳌的爱人刘二女在操持家务的同时,担负着掩护革命同志,照顾八路军家属和伤病员的任务。敌伪汉奸把他们家视为八路干部的“窝藏处”,每当闻讯敌人进村搜捕清剿,烧杀抢掠,全家人就迅速上山躲避。
1947年,区妇女干部阎琳住在村里。阎琳原名索成云,忻县六石村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忻县抗联宣传部副部长,阳曲县抗联妇女部副部长。1945年8月任晋绥行署机关指导员,1947年初任文水七区妇联秘书。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阎琳身体染病,积劳成疾。由于居无定所,病情得不到及时治疗,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病体难支的阎琳身边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最小的还在哺乳期。阎琳的丈夫石玉,是陕西绥德人,1935年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文水县委书记。战争年代他长期在外带领游击队打仗,阎琳母子急需有人照料。
看到阎琳的身体状况及年幼无助的两个孩子,刘二女顾不上个人安危,义不容辞地把阎琳和孩子接到了自己家里, 千方百计给予调养。1947年底,阎琳在病痛中撒手人寰。王连鳌一家将逝者掩埋在村东向阳的地方,并担负起抚养孩子的义务。刘二女更是不顾自己年幼的孩子,把仅有的乳汁喂给了阎琳的孩子。直到文水解放后,阎琳的两个孩子张晋德、张晋文才被他们的亲人接走。
站在后周村南的公路上,层层叠叠的旧窑洞和新瓦房相映成趣,红的、黄的、绿的树叶把寺头沟打扮得五彩斑斓,在蓝天下,后周村融入一幅美丽的图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