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

红色三交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刘志丹将军殉难处

毛泽民筹粮旧址

三交镇红军东征纪念馆

周恩来办公旧址

李文才故居内景

柳林县三交镇三交村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古村落,过去这里曾是盛极一时的黄河古渡口和陆运码头。红军东征期间在这里创建了山西省第一个县级红色苏维埃革命政权,共产党人带领贫苦群众打土豪、斗地主,开展早期土地革命斗争,播撒革命火种,为日后革命队伍的壮大、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

走在柳林县三交镇明清古街,满眼尽是古朴的老店铺,带着一份瞻仰之情,怀着崇敬之心,从老旧的红石板路、门窗、房屋,墙面上千疮百孔的弹孔,寻找三交的红色故事。

刘志丹将军殉难处

在三交,让人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刘志丹将军殉难处。这里现有纪念亭一座、红军小型雕塑广场一个、刘志丹将军事迹展览厅一个、三交小学国防教育基地一处、红二十八军临时指挥所(党家寨老爷庙)一处、水台山庙战斗旧址一处、南海沟岔渡口一处。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山西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吕梁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刘志丹将军是西北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二十八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曾担任西北反帝同盟军副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副总指挥、总指挥、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参谋长、红军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等职务。1936年4月14日在进攻三交镇的战斗中,不幸被敌人机枪榴弹击中前胸,壮烈牺牲。

1958年,为了纪念刘志丹将军,三交镇将三交人民公社改称志丹人民公社,三交小学改称志丹小学。1986年至1996年在省市县大力支持下,三交镇先后投资240余万元修建刘志丹将军纪念亭、刘志丹将军六角彩绘亭,并在亭周围栽植松柏常青树,造林绿化面积达一千余亩。2007年至今累计投资1300余万元修通了三交至刘志丹景区2公里的盘山硬化公路、刘志丹将军事迹展览厅、刘志丹将军汉白玉雕像、题词碑廊,并修建了景区小型停车场、景区公厕、太阳能路灯、景区通道仿木护栏。2019年,投资70余万元,在省级国防教育示范校三交小学校园内,建成木结构红色文化长廊、志丹雕像及红色文化展厅。截至目前,已接待各界游客16万余人,带动当地三产就业400余人,年创收1600余万元。

三交镇红军东征纪念馆

三交红军东征纪念馆坐落于三交古街中心,由一个门厅、十一孔砖窑洞和窗顶上六间瓦房组成。旧址始建于明清光绪年间,相传为孝义大富商所建,清末民初这里曾是三交村富商刘鹏的当铺,名叫“三合成”。1936年2月红军东征攻进三交镇,曾是周恩来、毛泽民的办公旧址和苏维埃办公旧址。

三交镇红军东征纪念馆由红色文化传承人李兵照同志创建。李兵照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文化,从1981年始,起早贪黑、走村串户,辗转于黄河两岸收集红军东征文物。二十几年收集到红军东征时期的图片、文件、信件、会议记录,东征将士用过的衣物、武器、子弹、医疗器械以及东征将士们东渡黄河时用过的羊皮子等一万余件,还收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文物和资料以及明清时期反映当地风情民俗、民间艺术的文物1000余件。

纪念馆共有三大展厅,第一个展厅为苏维埃政府展厅。这是红军东渡黄河后在阎锡山统治的山西境内建立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政府在三交的成立,也为以后建立整个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展厅的墙上挂着当时苏维埃政府成立时部分委员的照片,他们分别是主席李文才、副主席黄石山、军事委员高主山、粮食委员郭仲杰、财政委员李风鸣等,照片虽已陈旧、图像有些模糊,但仍看得出来,他们对革命定能取得胜利的坚毅自信。在这间窑洞里,他们在周恩来、毛泽民等同志领导下,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宣传发动了三万多名青年报名参军,成立了中阳县红军游击队,奔赴抗日前线杀敌。

第二展厅为周恩来办公旧址。1936年2月红一军团攻克三交镇后,毛泽东派周恩来开辟地方工作,周恩来东渡黄河来到三交镇住在“三合成商行”, 现在的“东征纪念馆”。

周恩来同志一到三交就风尘仆仆地接见穷苦群众代表李文才,向他了解群众疾苦及对阎军的态度,并深入群众中宣传红军的主张,成立了工作队、宣传队、保卫队。同时领导劳苦大众打土豪、斗地主、拆碉堡。还亲自把没收来的粮食、红枣和衣服,分给群众,群众十分拥护党的政策。没几天,几百名青年报名参军,补充到三十军,并成立了中阳县游击队。在三交、坪头和坪上等村发展党员,成立农村党支部。

周恩来在三交住了三天三夜,在这间简陋的窑洞里,现在还陈设着周恩来同志曾用过的办公桌、木椅、大床,桌上放着纸墨笔砚、麻油灯,还有当时的各种报刊和书籍。

第三个展厅为刘志丹将军纪念厅。展厅墙上挂着刘志丹将军生前照片,中间陈列着红军东征及解放三交镇时用过的枪支弹药、大炮、大刀和长矛。这些锈迹斑斑的武器,把我们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岁月,仿佛能看到陕北红军在坪上村强渡黄河、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壮观场面。

毛泽民筹粮旧址

东征红军占领三交镇的第二天,毛泽民同志带领一部分陕北清涧干部来到三交,住在原来的“石鼓院”,与阎红彦、黄石山等干部一起协助周恩来筹建中阳县红色政权。

毛泽民主持安排红色政权建立之前,各工作组的具体任务:由贺天云负责党务工作,建立农村党支部;由黄石山负责政府工作,建立农民协会;由贺建山负责青年团、妇联、工会工作;由阎红彦负责扩充红军,动员青年参军抗日,毛泽民自己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筹集军粮。他一方面动员商行富户捐粮,另一方面组织发动群众没收地主、恶霸家的粮食、衣物,补充东征军粮的不足。当时“石鼓院”内东、西、南房内储存征收的粮食达数万斤。

毛泽民在周恩来领导下夜以继日地召开大小会议,了解各工作组的进展情况,及时向周恩来汇报。

1936年3月中旬阎锡山对东征红军进行疯狂反扑,派重兵再次进犯三交镇。根据当时形势,党中央决定将红色政权机关及干部撤回陕西,毛泽民冒着生命危险亲自部署将一船船军粮运送过黄河,最后才撤离三交镇。

红三十军军部旧址

红三十军军部旧址位于三交镇三交街中心,与红军东征纪念馆及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办公旧址毗邻。据说此院始建于元朝初年,是元朝末年被黄河洪峰冲走的三交中街唯一的一处古遗址。明、清时期一直是三交富商的杂货铺,清宣统年间改字号“永兴恒”商行。

1936年2月红军占领三交镇后,毛泽民、黄石山、周恩来等红军领导先后来到三交筹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接着中央派阎红彦同志率领新编红三十军也来到三交镇协助工作,住在当时的“永兴恒”商行,后来的“三合永”“贸易局”“ 收购站”院。新编红三十军每天派一个班驻守苏维埃政府大院二楼巡逻,一个班在周恩来住址院内放哨,成为新政权的安全屏障。

三交坪上村红军东征渡口遗址

正月二十八

红军结疙瘩

沟口过的河

坪上往上爬

……

这首流传在三交一带的民歌唱的是红一军团东征突破阎锡山部队在黄河防线的故事。1936年2月20日(农历正月二十八日夜),红一军团全体指战员隐蔽在黄河西岸的沟口村待命,晚上9时,红二师第五团第三连24名战士组成先遣突击队,在曾国华连长带领下,分乘8只小木船从沟口出发强渡黄河。黄河东边的阎军拼命向小木船射击,24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如猛虎般扑上河岸,占领了坪上村的山头,把阎军的堡垒各个击破。当打到三交老爷庙时进攻受阻,敌人一个班凭借老爷庙钟鼓楼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用两挺机枪疯狂扫射。张仁初团长看到一个个牺牲的战友,心如刀割,秘密派遣两个战士从后山迂回至老爷庙钟鼓楼背后,一举消灭了敌人(至今钟楼下边仍然可见到许多子弹孔)。至此,阎军414团杨贵有机枪营被全歼。红一军团战士全部渡过黄河,占领了三交镇,开始东征。

李文才故居

1936年红军东征,攻克柳林县(原中阳县)三交镇后,在周恩来、毛泽民的亲自领导下,迅速成立了山西第一个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推选出主席李文才,副主席黄石山,军事委员高立山,财政委员李文信,肃反委员李凤鸣,粮食委员刘忠杰,配备了相应的群团组织等,开展了以“扩红、筹粮”为主的革命工作。

李文才是三交镇沙坪则村石滩则自然村贫苦农民,受黄石山等人士的影响,在东征前曾为陕北红军提供帮助。任苏维埃革命委员会主席后,在三交受到周恩来同志接见,常背着布口袋流动办公,被当地人称作“顺顺县长”,两月之余的公开斗争后因形势变化转为地下工作,举家六口人随红军西撤。

为纪念李文才的革命事迹,当地政府多方面宣传、记载,并于2015年在复旧修旧的原则上,对其故居进行了修缮,成为柳林县红色教育基地之一。

多年来,三交镇不断接待全国旅游观光的群众,坪上红军东征渡口、李文才故居、刘志丹将军纪念馆、周恩来旧址、毛泽民旧址、黄河一日游、红色革命之地老爷庙、水台山名胜古迹联成一条红色旅游通道,是柳林县传承红色文化的亮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