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娟 杨鑫
贺龙中学的创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为了解放全国,建立新中国,需要培养大批军政干部。同时,新解放区有许多知识青年渴望参加革命。鉴于上述形势,贺龙同志非常重视和关怀干部的培养。日寇一投降,他就亲自委托彭德、张干丞等同志着手筹建随营学校。9月1日,贺司令员指挥我军解放了文水县城。2日下午,贺龙视察战地情况时来到文水中学(这所学校系我党地下工作同志掌握),向李奎年(当时任我方文水县长)、李凤年(当时任文汾敌工队副队长)等同志说:“一定要把这个学校的师生拉出去,放弃太可惜……”康世恩同志来到文中召集文水中学、女高、男高师生在文庙后面的大礼堂里举行开学典礼,宣布李凤年同志为代理校长。贺司令接到中央命令,率主力北上解放绥远,临走时指示:“文水中学,撤出后可改为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驻晋随营学校,并可继续扩大招生任务,彭德同志为副校长。”解放军主力撤走后,敌人反扑文水城。为了安全,彭德同志带领师生从文水西门撤出,到达文水神堂住了一、两天,9月10日到达汾河沟,遵照贺老总的指示,正式打出了“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驻晋随营学校”的牌子。10月28日前后,确定校址在离石县大武镇(现属方山县辖),11月初正式迁到大武镇与原在离石招收一批学生汇合。至此,随营学校便在大武镇定居下来。与此同时,学校继续从汾阳、文水、交城、清源、晋源、太谷、祁县、平遥等县招收青年学生。为便于组织这部分学生的生活学习,1946年初在交城南堡建立了一个点,学生有100余人。5、6月间,晋中阎军活动猖獗,南堡点师生全部向西转移,汇合于大武镇本部。此时,大武随校的学生共400余人。为了便于教学管理,全体学生进行文化考试,按文化程度分编为四个队。为便于更进一步长期培养建国人才,学校提出更换校名意见,经过全体教职工讨论,一致赞同以校长贺龙命名。1946年7月1日,随营学校改名为贺龙中学。此为贺龙中学本部(一部)。9月4日学生又经过考试,编了班,由队改为班。领导也进行了调整和改编,贺龙同志仍为校长,原副校长彭德调走,由李长路同志任副校长。
贺龙中学二部成立于1946年6、7月间,我军解放晋北崞县、代县时所建,起初叫晋绥军区干部学校。该校是晋北野战军政治工作员邓一真同志,奉野战军政治部的指示成立的。为了扩大影响,多招收学生,把晋绥军区青年干部学校更名为贺龙中学(当时未称二部)。9月间,遵照野战军政治部指示,学校从崞县、代县转移到静乐县张家湾一带,不久又转移到岚县东土峪附近,最后在斜坡、官桥村一带定居下来。学生大约有200、300名。
贺龙中学三部,前身叫雁北五中(后改为左云中学),这是由雁门区党委决定,于1946年春成立的。起初只有两个班,后又派人到各县招收青年学生。9月学校接到通知,转移到朔县峙峪村,由钟师统同志宣布改为贺龙中学三部。当时学生约有500余名。
1946年12月,钟师统同志率领三部师生从朔县峙峪迁到岚县斜坡,并入贺中二部。合并后,学校主要负责人有邓一真、郝笑天、王缮。学生编为五个队。1947年底,二部在“三查”中,由于“左”的影响,清洗了部分学生,后又陆续分配到部队一部分,所剩学生不多,遂合并到大武镇贺龙中学本部。
办学方针与宗旨
贺龙中学是属于晋绥军区领导的。贺龙同志是贺中前身陕甘宁晋绥五省防军驻晋随营学校的校长,一二○师师长,晋绥军区司令员。贺司令员致函贺龙中学,加勉师生服务前线,并指出支援前线、热爱伤员的行动,是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新型革命学校的具体表现。
贺龙中学二部的负责人邓一真、郝笑天、王缮在一份《生活生产概况报告》中说,司令员(指周士第)对二部办学方针指示:大量招收解放区的青年,为我军各部门培养下级干部。
贺龙中学1946年9月制定的教育计划,明确地指出:本校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学习技术基础的中等教育程度之人才,以便参加新民主主义社会之军队,及地方建设或转入其它专门学校继续深造。
组织机构和教学管理
贺龙中学的组织机构和教学管理是服从、服务于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的。
组织机构:建校初,校部设正副校长各一人,校长贺龙(兼),副校长彭德。下设校务、事务,校务主任张干丞,事务主任王建国。校址正式迁到离石大武镇(现属方山县)后,校部下设改为组织科、教育科、总务科。1946年7月1日学校正式改为贺龙中学,学校领导机构也进行了调整和改变,贺龙同志仍为校长,李长路任副校长,组织科长张志专,教育科长刘康,管理科长靳成瑞、王建堂。
贺龙中学的干部大部分是从一二○师358旅、359旅、晋绥军区教导团调来的。教员除少数是从延安鲁艺学院调来任教外,大部分是从部队调来的,有孙穆、陈滋德、刘星火、陈穆、肖俊林等同志。
学生来源:学生主要是从新解放区,特别是从晋中平川的汾阳、文水、交城、清源、晋源、太谷、祁县、平遥等地招收的中小学生和有文化的社会青年,还有各机关、部队选派的低级干部参加学习(如二部就有从绥蒙军区调的三十名排级干部培训)。一部分领导干部的子女也送到贺中学习,如任弼时的女儿任志远,叶挺将军儿子叶华尼、叶安尼,阎揆要同志的儿子阎小武,张稼夫同志的女儿张而可,彭德怀的侄子,张达志的女儿张森,王维丹儿子王庆生,王世泰的儿子王新生,牛荫冠儿子牛小清等,都在贺龙中学学习。
管理与实施教育: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驻晋随营学校,校址正式迁到大武镇时,有学生300多人。通过考试学员编成四个队,一队(没队长)指导员董哪;二队队长马庆元;三队队长王建国;四队队长白葆善。1946年学校更名后,教学编制由队改为班,每班设班主任一人,学制采用三、二分段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初中一、二、三年级各二个班,高中一、二年级各一个班。不及初中程度的编成二个预备班。全校共十个教学班,学生500多人,教职员工有300多人(包括交通班、运输班、卫生所、商店等单位,但不包括二、三部)。学生的生活待遇和战士一样,享受供给制,每年一套单军衣,二年发一套灰色棉军衣,三个月一双鞋,一年发一条毛巾,被子三幅半土布,没褥子;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小米1.5斤(困难时发1.2斤),煤一斤,油三钱,盐五钱。同年12月二部合并到一部,这时贺龙中学有师生1500多名。
贺龙中学初建校主要学习政治、军事。后开设国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英文、自然、体育、音乐、美术等十门课程。在实施教育中,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发扬延安抗大的革命精神,既重视理论学习,又重视联系实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加速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有力地支援革命,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争取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学校加强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一、组织学生参加土改运动。1946年组织一、二队部分学生参加了大武镇及其附近村庄贯彻中央“五四”指示精神的工作,深入贫下中农进行宣传活动,开展对地富的斗争。1947年下半年组织学生参加了临县郝家坡的土改试点工作,宣传《土地法大纲》,抽出10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大武镇区和田家会区的土改运动;二、1946年至1947年,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参加晋西南、汾孝战役的支前工作;三、1946年7月,组织学生参观兴县等地,使师生大开眼界,深受启发教育;四、1946年和1947年组织学生开荒种地,曾在大武河滩和榆林山开荒种地、受到劳动锻炼,解决了吃菜问题;五、结合实际开展各种政治教育活动。1946年4月组织学生参加了追悼“四•八”遇难烈士活动。1947年搞了“红五月”、纪念“五四”的活动。通过上述各项活动,使课堂教学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政治上的成长和思想上的提高。
学校的领导干部和教师发扬我党优良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书育人,把学生当作革命的接班人,看作自己的子弟,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广大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整个学校形成了一个团结友爱,奋发上进的集体。
从1946年1月开始,一批批学生分配到中央机关、野战军部队、工厂、学校、医院等部门,走上了工作岗位。全国解放后,贺中学生遍及东北、华北、中南、华东、西南、西北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还有许多学生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场上献出了生命。贺龙中学为革命事业培养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党政领导关怀贺龙中学的成长
贺龙中学创办后,中央和地方的领导同志非常关怀贺龙中学成长。贺龙同志一有机会就来学校,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给师生作报告。1946年春,贺司令员来到学校给全体师生讲话,殷切期望广大学生首先要把自己造就成为能够掌握现代武器的人才,以粉碎国民党破坏和平、挑动内战的阴谋,还要为建设新中国学好本领。1946年冬贺龙同志路过大武镇,又给全体师生作了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同时他非常关心学生的体育活动,让学校成立了篮球队,打球活动日益活跃起来。1946年夏,112名师生在兴县参观时,贺司令员设午宴招待师生,并讲了话。讲话中他以自己的革命经历,教诲大家走革命道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的讲话诚挚热情,生动有趣,使师生深受教育。1947年夏,他又来到大武镇,再次在全体师生大会上讲他如何踏上革命道路,如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以此勉励师生在党的领导下,在为人民求解放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前进。他还联系实际,阐述了中央“五四”精神,教育大家要立场坚定,过好“关”。这次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师生的政治热情,为后来师生参加实际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6年至1947年,先后来贺龙中学给师生讲过话的有徐特立、叶剑英、李井泉等中央领导同志。我军的高级首长王震、彭绍辉、罗贵波、王新亭都来过贺龙中学。周恩来总理在1947年路过大武镇到晋西北时,曾在贺龙中学休息和吃过饭。首长们的关怀,给全校师生以极大的鼓舞。
1948年夏,临汾解放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贺龙中学迁往临汾,扩建为西北军政大学。不久西北军政大学迁到西安,又经西安迁到重庆,改为西南军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