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长绵
在孝义文化界,薛振华的大名响当当。我是个外乡人,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孝义铝矿,对孝义的山水人文有些接触与感受之后,就对这个名字刮目相看钦羡有加。这种印象的来源除了人们的口口相传之外,更多的则是通过阅读各种报刊书籍而得来的。遗憾的是在孝义这块土地上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却与薛先生只是神交、文字之交而已,并没有机会一见与交谈。
所幸的是,去年冬天,薛老不顾87岁高龄与数九寒天,带着他即将付梓的厚厚一摞《情满胜溪》第六集书稿,从几公里之外的城东来到我在城西的寒舍,我终于近距离的目睹了,这位神仰已久孝义文坛老资格的泰斗级人物的风采。
他,虽然耄耋高龄,而且不久就要步入米寿,但身子骨硬朗,精神矍铄,头脑清晰,谈笑风生,让我对他除了仰慕,更有一种亲近感油然而生。谈笑间,薛老将书稿递与我,一再嘱我读过之后写点感想之类。我被他这种谦虚与大度所感动,便没有推辞,硬着头皮应承下来。毕竟,作为一名后来者与学生,研读一下老师的大作,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学习、求索的大好机会啊。
博学多才文精美
薛老当初的学历,只是汾阳师范(初师)运城师范(中师),没有令人艳羡的大学乃至研究生的光环,但历经不间断地自学,苦心钻研学问,呕心沥血求索,几十年不辍,竟然达到了博学多才学富五车的高度,为很多的高学历者所不及。
翻开这本《情满胜溪》第六集,首先给人的印象便是洋洋大观琳琅满目,好似一下子把我们引到了一个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世界。
从内容上,过去现在、山水人文、经济建设、人物风俗无所不包;从体裁上,散文随笔、议论评说、诗词歌赋、书法摄影应有尽有;从风格上,大作小品、说理聊天、庄重严肃、诙谐幽默多种多样。试想,在文字的海洋里,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学识,没有有容乃大的胸怀,谁能将文章做得如此的云淡风轻游刃有余?薛老做得到,怎能不赢得广泛的认可与点赞?
论美文,可以说这本书里字字珠玑篇篇精粹,就随意的看一看“孝义赋”吧,这是一篇仿古散文,形式虽古,却抑扬顿挫自然流畅;文虽短小,含括的知识却谈古论今海阔天空。例如“文明孝义”这一章,不足百字,却将孝义有史以来八个关于“孝”与“义”的故事尽其囊括,这是孝义的文明史光荣史,却不是每个孝义人所能了解的,薛老既能精通孝义的文明过去,又能用文字记述出来进行传播,大力宣扬,堪称是“孝义好人”写出的“孝义美文”,最佳的结合,值得称道。
要说薛老的博学多才,翻遍此书,比比皆是,无论哪一篇,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那也是无法水到渠成的。当然,薛老知识的丰富渊博,既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取的,而是通过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积累起来的。比如,“我爱马烽文章的大众化和通俗化”一文,他就将马烽的大量文章进行研读,下苦功夫,边学习边记录边消化,从而为我所用,变成自己的语言文字,才能写出如此的精彩文章,不然,怎么能搜寻摘录出马烽众多文章中的四字俗语34句、哲学俗语16句、惯用俗语28句、歇后语13句呢?因此,可以说这篇文章字字都是薛老的心血结晶啊。
翰墨飘香笔力健
在薛老的才艺中,当属书法造诣深厚,所取得的成就最大。但他并不是什么天才,也没有什么童子功,全靠后天的孜孜努力,历经多年的刻苦修炼,才达到今天如此高的境界,可以说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据薛老介绍,他读小学的时候,是上过断断续续的书法课,那也不过是入门启蒙而已。后来由于工作繁忙,毛笔字又派不上什么用场,所以基本上就半途而废了。后来,一段时间整天无所事事,就想起了写写毛笔字吧,不过是用来打发时间,并没有什么规划目标。
真正开始有意识的习书练字,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任县总工会副主席、主席以后的事情。这时的薛老已然是年近半百的岁数了,由于工会工作的需要,书法这门艺术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薛老的日程,促使他重新拿起了毛笔,而且兴趣越来越浓,一发而不可收。
他利用工作之余,遍临碑帖,博采众长,在书法的大世界里,流连忘返纵横捭阖,日益进步,成效显著。他从最初的专攻隶书,到后来的行草兼顾,不计寒暑废寝忘食,功夫不负苦心人,薛老的书法终成大器,就从搜集在本书中的一些作品来看,其煌煌成就足可窥斑见豹了。
比如他2021年为“北京国际会展中心建党100周年全国大型书画展”所写的“翰墨飘香歌盛世,丹青溢彩颂党恩”十四个字的行书条幅,不但整体布局规整严谨收放自如,丰满耐看美轮美奂,而且单独审视,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琢磨。正因为如此,才感动了大赛评委,将最高规格的金奖授予他,并同时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也是孝义市的光荣啊。
这次的获奖,只不过是薛老在书法领域里达到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高度,远不能涵盖他成就的全部,实际上他早在2011年就荣获了“共和国功勋书画家”的命名,还先后编辑出版了《书画集》与《书法专集》十余部,至于获得的国家、省市级的奖项更是不计其数,其艺术简历和书法作品,载入《世界名人录》等80余部典籍中,还被聘为四川省书法教育学院名誉校长兼教授,东方书画院副院长兼教授,香港少儿视觉艺术指导委员会顾问等,因而薛老的名声响亮省内外,影响甚广。
热心公益勇担当
一颗初心永不忘,社会责任勇担当。薛老将他的多才多艺与一技之长并没有作为自己升官发财的资本,而是全心全意地发挥在公益事业上,为党为国为人民为家乡不断地做好事做实事做善事。正如郭镇俊郭老撰写的本书序言中所说:“振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一种至深的根,扎于精神的沃土。”郭老将薛振华先生浓浓的家国情怀,表达得异常清晰准确,让我们了解了薛老之所以有如此超乎常人的努力、智力、才力、想象力、创造力、影响力,其根源就在于此。
综观这本《情满胜溪》第六集全书,充满着薛老对公益事业的执着热爱与尽职尽责,书的开篇第一辑就是“传承非遗”,其中的“传承‘非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文,是他为庆祝国家“非遗”项目孝义碗碗腔戏迷协会成立三周年而写的专稿,文章开宗明义地表明了对国宝“非遗”的爱心与关注,尤其对于入选国家第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的家乡地方戏孝义碗碗腔,更是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从开发挖掘到申遗成功到进一步的传承发展,扩大影响,薛老都是积极参与亲力亲为,为家乡的古老戏种能重焕青春光彩作出自己卓越的贡献。比如另一篇“礼赞孝义市碗碗腔”,通篇不仅资料翔实文字优美,而且将碗碗腔的历史渊源来龙去脉,发展脉络风格特点,重点剧目名角名家等等,都描绘叙述得根稍细致井井有条活灵活现异彩纷呈。
薛老浓浓的家乡情结在书中也展现得丰富多彩淋漓尽致,冥冥中他总有为家乡做点什么的沉重感责任感。当然,这里的家乡并非泛指,而是专指生他养他的老家兑镇南营村,我粗略地统计一下,书中他直接落笔南营村的文章就有近20篇,如“孝义南营村赋”“沧桑岁月话变迁——孝义市南营村改革开放纪实”,“先锋人物”整辑的十余篇文章几乎全都是南营村的英模,由此可见薛老对家乡故园痴情热恋得之深之切之刻骨铭心,同时也是在用行动实现着他的心愿。
热心公益勇于担当还表现在对一些自己完全不知情且关系重大的事项上,他认为凡是家国的大事,就毫不含糊地挺身而出主动请缨,纵有千难万苦也要践诺初心,非做好做细圆满完成不可。如“华灵中学背后的故事”一文的写成,就很具有代表性。当薛老听说1942年成立的华灵中学,是为了纪念24位抗日烈士的英雄壮举而将校址选在了孝义的文庙。很显然,这既是抗日的丰功伟绩,也是咱们孝义的青史流芳啊,可在已有的资料中,却残缺不全,难以查找,特别是那些发生在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惨烈,没有文字记载将是何等的遗憾啊。薛老为了弥补这一历史的空白,连日冒严寒披霜雪,穿背巷进社区,上台阶登高楼,寻觅采访与华灵中学有关的老人、知情者以及他们的后人,历经旷日持久,广泛搜集资料,终于如愿以偿地完成了这篇长文,为孝义的抗日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