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紫金山自古在临县人民心中是特别神圣和神秘的存在,是临县首屈一指的名山,主峰峭立、山势横亘、曲折绵延,形如指掌,自然人文景观奇伟壮丽,旧县志载:“紫金瑞云”为临县古八景之首。历史上唯一的奴隶皇帝——石勒据紫金山为垒灭前赵、教民煮榆钱为食等留下厚重历史传说,有“八宝全山”美誉,山内藏有稀世珍宝——紫磨金、金鸽、金马等传说。
一 紫金山自然人文景观
紫金山位于临县北部,距县城22公里。山体东西跨11公里,南北跨7公里,周长36公里,主峰海拔1757米。
相传此山藏有稀世珍宝——紫磨金,故名紫金山,《兴县志》所载紫荆山,即谓此。民间传说紫金山是“八宝全山”,山里埋藏有金马驹、金鸽子等稀世珍物,紫金山地底下是海,无风的时候站在山顶静听,能听到浪花击打焦岩的声音。上世纪70年代,山西省地质勘查队曾常驻紫金山进行地质勘查和化验,并在流水岔一带建筑窑洞长期存放矿石,勘察队在钻探矿藏时,地下冒出一股泉水,水柱达数十米高,后来用了上百斤海带才堵住钻孔。据现代科技多次勘测,发现紫金山储藏有丰富的钾、磷等矿石。为全国三大富钾矿之一。
沿218省道到小马坊村后,向西进入太平沟,水泥路可直达位于山体中上部的停车场。从山脚开始,道路便在浓荫蔽日的密林中穿行,整个环境清凉湿润,行走其中,你会感到全身通透舒畅。停车场北侧是一座高大宏伟的新修青石山门,极目仰望,如天梯般的石级稳稳当当地斜椅在山脊上,一眼所见有五百余阶,若隐若现于绿树与山坳间的红墙脊瓦不由人不想“深山藏古寺”的幽邃。沿石阶而上,左右两侧任你极目远眺层峦叠嶂、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阶的顶端是一个宏大的圆亭,爬累了,可以在上面坐下来喘口气、歇歇脚。经百余米的挂壁石廊便到了浮济大王庙,庙门外堆放着许多前朝历代的石碑,庙的外墙及大门均为红色,大门为中间高、两侧低三个并列门洞,庙院正中大殿内供奉的是浮济大王(石勒皇帝、雨神),东西两侧及偏殿内分别供奉唐僧师徒及白龙马,最为神奇的是大王殿东侧的石壁上有两个天然石洞,一曰风洞,一曰雨洞。风洞深不可测,一般不开;雨洞深约二尺,里面常年有水,人们祈雨之后,把手伸进雨洞里,如果摸见有湿感,就会下雨。来过此地的人无不对海拔1700多米的石山顶常年有水感到奇怪。沿大王殿背后的“之”字拐石阶上去,两侧顶峰及中间的山坳中建有三处庙宇,全部古色古香,分别供奉着日、月、星、风、火等神。
站在神奇的紫金山山顶,眺望四周,正西方是大肚山的高大身姿,大善寺在山巅如入云天。北边是太平沟河水从西向东一去不返,墨绿的山林覆盖了一切。正东边是紫金山诸峰一字排开。最引人注目的是南边,从西南到正南,再到东南,百里范围之内,都是低于紫金山三百米以外的低山,它们如同围棋盘上的棋子,一直排列到黄河边上。昔日那些高山峻岭都失去了威风,它们是那样渺小。浮济大王庙主体建筑在一个山坳中,整个地形俨然就是一把天造地设的龙椅,三面高山围拢,如同背后的屏风;山顶精美而又古色古香的庙宇如同头顶的华盖;前面是百米悬崖,任你飞禽走兽都难以攀越,前面绵延百里的群山犹如万千群臣跪伏在下面,俯首称臣,远远看去,那样俯首帖耳地无可奈何。古籍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上名山高峰,人可能会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但在这里你分明会油然而生一种帝王般“君临天下”的胸怀与气概。能登顶一次紫金山,感受一种别样的体验,不失为一生一大幸事。
二 奴隶皇帝石勒据紫金山为垒史传
石勒(公元274年—333年),字世龙,初名石勹背,小字匐勒,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人。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最强大国家——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唯一从奴隶到皇帝的人。
石勒幼时曾被人卖做奴隶,石勒这个姓名也是他所追随的牧帅汲桑替他所取。石勒发轫于第一次反东海王起义时,后投靠起兵反晋建都现今方山县南村(时称左国城)的汉赵(前赵) 刘渊,刘曜(刘渊养子)时官至太宰、领大将军,后来因隙与刘曜决裂,319年11月称赵王,建立后赵。石勒追杀刘曜至临县境内后屯兵紫金山,刘曜在郝峪塔村北的古城梁建寨驻守,其妹皇姑(或云尔朱兆妻)在湫水河对岸的曜头把守一寨,互为策应,兄妹约定:如有战事,以烽火狼烟为号,传报军情。
一日凌晨,曜妹正在梳妆,忽闻狼烟冲天,立即带兵前来古城梁,但兄长却安然无恙。曜说:“朕考验你。”不久,石勒突然攻击曜寨,曜烽烟报警,其妹又以为戏,待梳妆完出兵,石勒兵马已擒杀刘曜,其妹奋起力战,才赶下刘曜之头,并在中途因内急下马小解一次,追至太坪村,战事方才平息。之后,村民将要下刘曜头的地方叫做“曜头村”,皇姑小解(当地土语为尿尿)的地方叫做“尿坪村”(后改为庙坪村),部队通过的地方叫做通村(后改为桐村),战事平息的地方叫做“太平村”,四村南北互为紧邻。后来,曜妹病故,葬于守寨的地方,人们称为“皇姑墓”,一直保存至今,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勒真正统一北方、建立强大后赵,就是以屯兵紫金山在临县击杀刘曜为标志的!
三 “钱钱饭”的由来
据传,石勒在紫金山屯兵时军纪严明,还不时帮助接济穷人,深受当地老百姓爱戴。
公元328年,临县久旱不雨,加之兵祸连年,百姓饥寒交迫,赤地千里,石勒军士饥肠辘辘,无以为食,有的士兵偷窃、抢掠百姓财物。石勒整顿军纪,命士兵采集榆钱饱腹,把榆钱钱用水掏净,掺小米熬成“钱钱饭”充饥。石勒还命士兵带上“钱钱饭”赈救灾民,使当地人度过了灾荒。后来百姓为感念石勒恩德,在紫金山修建应候庙,亦名石勒寺,俗称浮济大王庙。每逢祭祀,总要供奉“钱钱饭”,无榆钱季节,以黑豆捣扁而代之,后逐渐流传下来,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