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温云纪事

□ 梁大智

1924年,郑奉先与妻子杜氏及儿子郑平合影

1947年冬,郑唐(中)与女儿刘晓虹及李贞(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在陕北米脂县吕家沟

文水有个温云村。传说,该村东南面有一条大河,从村东北流向村西南,河的南面就是南庄。隋末唐初来了位将军,住在了这里,村的名字被叫作温云村。其兵马就驻扎在村西四里的地方,那里被称为温云营。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文水县志》记载:“明教坊温云都,在县东四十里,为村二:温营、南庄。”

民俗中的农耕文化

温云现在并没有温姓人家,据说他们有的做官,有的经商都迁出去了。现在村里刘姓居多,还有郭、张、胡、李、王等姓氏。据传,明朝中期,家居四川省东川府的刘姓家族发生内乱,族人相残,刘己成一家为了躲避追杀,乘坐牛辇流落异乡,辗转千里,经陕西省来到文水县章多村,后有兄弟三人迁到温营。其实,刘姓还有一族是宅地主,村里还分为南刘和北刘,章多村迁来的是北刘。村里有两座刘氏祠堂,一座在北头街路东,一座在南头街路东巷内。郭姓从县城北街迁来,迄今10代,西头街南巷内有郭氏祠堂。

村里有长乐社、大兴社、永宁社、原发社等十大社坛,元宵节期间各社坛都举办民间文娱活动,踩高跷、背棍、桌棍、 翘棍、旱船、推车等。村里喜欢秧歌的人较多,他们就在社坛演出。桌棍也称抬阁,是村里的特色活动,多为四人抬在街头表演,上阁表演多为儿童,活灵活现。儿童是在本乡百里挑一选拔出来的,他们聪明伶俐,特别受人宠爱。民间有俗语:“女孩上过阁,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阁,媳妇随便挑。”传说,上过阁的小孩儿能够消灾,家长往往为自家的小孩儿被选中而感到荣幸。

当地流传着“狐爷山上戴帽帽,老百姓放心睡觉觉。”只要西面狐爷山上起了云,那就是下雨的先兆。温营由于曾经河水经过,土质为沙地,适宜种植小花生。小花生收获的时候,需要把地里所有果实部分的土都筛一遍,所以,小花生成了村里的特产。当年每到花生收获季节,就有外地人带着铺盖住到村里,在花生地里筛花生,然后用独轮车推回来。

郑奉先的革命家庭

1938年的一天,村里地下党员、小学老师宋子文,带着抗日县长顾永田、秘书彭敏、游击队长周文斌来到郑奉先家举行了一个秘密会议,决定筹资在温云村建立一个党的地下杂货铺,取名协裕和,由郑奉先经营,名义上经营油盐酱醋、文具、日用百货,实际上作为晋中平川地下党和山区武装力量的联络站。八路军和地下工作人员到平川来,就在这里吃住,探听敌情,秘密开会,购买所需物品。

有一天,工卫旅21团副官赵俊臣住在协裕和,发现两个贼头贼脑吆喝着卖木料的人。经查是敌人派来的特务,赵俊臣立即组织人把这两个家伙扔进村里枯井内。敌人恼羞成怒,不久日军派四辆汽车拉着日伪军把温云村包围,要抓赵俊臣。当时,赵俊臣等三人正在郑奉先家吃饭,闻讯后从后门越墙而走,躲在麦地里。鬼子四处搜查,毫无所获,便把郑奉先家查抄。

1940年6月,离温云村不到七里的信贤村成了日军驻地。地方干部胡宗宪将一位姓王的同志安排在协裕和当伙计,开展地下工作。信贤村的日军经常来骚扰,有一次同工卫旅22团遭遇,敌被击退。工卫旅转移后,日伪军返回把协裕和的东西抢劫一空。后经三区区长张有义再次安排,恢复营业。1941年春天,张有义和四区区长张通,以及高自修、刘翻伍等正在协裕和开会,在门口放哨的郑奉先发现日军来了。情况紧迫,已来不及躲避。郑奉先让他们伪装成协裕和的店员,张有义拴上围裙扮成做饭烧火的,高自修、张通爬在小桌子上对账,刘翻伍在柜台上营业。刚安排好,敌人就围进来,转了一圈,看无闲杂人员就走了。

1942年,八路军郑福德队长在温云养伤,郑奉先把他安排在本村郭雨田家。后来在一次战争中,郑队长和通信员被俘,通信员经不起敌人拷打,供出郑队长和协裕和的关系。第二天,日伪军突然把协裕和包围,抢走全部财产和区政府存放的公章及公文。幸好抢东西的里面有一位是被日军俘去的原县政府工作人员周世民。周知道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便把秘密文件和公章都烧了,只把财物交给了敌人。由于协裕和已经暴露,便停止了营业。之后,郑奉先担任了温云村村长,维持着“两面政权”。一边应付日伪军,一边掩护着党的地下活动。

郑奉先还将长子郑平、次子郑增辉、女儿郑唐都送到革命队伍里。郑平1939年参加革命,曾任文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文印员,徐沟县民主政府民政科长、四区区长等职。高车村有个王通保给县政府收棉花和布匹,收了钱但一直没有把棉花布匹送到县里。郑平来到了高车要钱,他却不在家,晚上郑平就住在高车。半夜时分,西社的阎军把高车村包围了,郑平跑到巷子里,朝追他的阎军打了两枪,趁夜色跑到邻村杨落堡。这时,天已微微发亮,一群阎军也追进杨落堡村里,郑平就和阎军打了起来,终因寡不敌众牺牲了,这一天是1947年3月22日。郑增辉参加南庄办事处,不久,调文水县政府当了顾永田县长的勤务员,后来是交文支队军医。1946年在交城县西伏芦箩板沟战斗中牺牲。郑唐1938年小学毕业就参加了山西新军工卫旅政工队,在晋西北山区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进入延安中国女大学习,后被选拔进入延安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报务。1942年在延安与刘克东结婚。郑唐先后在军委三局、联防司令部、一野司令部、西北军区司令部从事无线电通信报务工作。刘克东曾任通讯兵学院副院长、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