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亩产800公斤,收入近2000元,1户耕作土地100亩的人家,种植玉米和其他农作物,年收入可达20万~25万元!
这样的消息令人怦然心动,黄土地变成了金土地,这就是发生在石楼县灵泉镇车家坡村的真实一幕,这就是实现全面小康以来,车家坡村创造的一大奇迹。
云淡风轻的初夏午后,63岁的张志云老汉正在自己的梯田里侍弄庄稼。每当回顾起收获景象,他就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去年是个丰收年,俺全家有耕地100多亩,种植优质高粱60来亩,仅这一项就收入11万元!”
从前的车家坡可远不是这样,这里山大沟深,梁峁起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杂草丛生。村中小路崎岖不平,村民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生产生活困苦不堪。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村里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想方设法争取投资,集中人力物力,对土地进行了综合整治与开发。那是多么热火朝天的场面啊!十几辆铲车、推土机齐上阵,男女老少也一起帮忙,挥舞镢头、铁锹和铲子,硬是在荆棘丛生的黄土梁上开辟出层层梯田,打造了总面积1万多亩的现代农业基地。
由于科学配套灌溉设施,统一规划、高效种植,基地里玉米长得蓬蓬勃勃,亩产达到750~800公斤,收入近2000元,较传统玉米种植收入翻了一番,老百姓开始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车家坡村一鼓作气,坚持特优方向,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又成立丰驿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面积2800亩的有机种植园,并获得国家有机农业认证证书。园区梯田养护上确保不施化肥、农药,只施用农家肥,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完全采用生态播种、间苗、除草、收割,全过程实现绿色化生产。
全村农业迅速走向高质高效,西红柿亩产达到1500~2000公斤,亩均纯收入3500元左右,辣椒亩产1500~2000公斤,亩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村里趁热打铁,又引进机器生产,购置现代化小米生产、加工、包装等设备,建成标准化农副产品加工厂,年生产有机小米10万公斤,大大提高了有机谷子的附加值,现代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条逐步形成。
作为其中的受益者,一提起去年的收入,张志云老汉就喜上眉梢:“除了高粱生产,还种植玉米30亩,收入6万元。收获谷子6000公斤,加工成小米出售后,收入也有3万元。”几项加起来,年收入超过20万元,作为普通农户,张志云觉得现在“真是土里刨出金娃娃,日子好得不得了!”
这样的情况,在如今的车家坡不是少数。村里的温耀生老汉,老两口耕种田地110多亩,雇佣劳力5人,去年创收超过24万元,人均收入在12万元以上!还有的种田大户,收入甚至达到了30万元。农民们高兴地打趣说:“车家坡家家是‘财主’!”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车家坡村又着手打造“美丽乡村”,积极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提高生活设施建设水平,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村里改造清水河300余米,改建了新校舍,在村民广场建设拱形桥,修建停车场,栽植树木、花卉2000余株,完成主干道路路灯全覆盖。
产业兴,人气旺。现在,车家坡的山梁上,条条梯田就像一层层雄伟的台阶连绵起伏,家家户户盖起新房,买了汽车买机械,农业生产走向机械化,村子成了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福地。“俺们村里经济条件和发展环境越来越好,”村党支部书记张国雄说,“不仅到外地打工的村民回来了,还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到村里打工!”
确实,每到农忙时节,车家坡人就雇佣一批批外村乃至县城的劳动力来村参加劳作。村民早晨开车进城接来帮工,傍晚再开车送回,几年来年年如此,已成为当地农村生产的一道独特景观。
“谁说农村苦,山里差,这样的劳动力‘回流’,不正说明俺们的黄土梁正在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台阶’吗?”村支书张国雄自豪地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