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论临县话的黄河吕梁特征(一)

□ 李海光

临县黄河一景

遵照“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的精神,我们探讨“临县话具有黄河吕梁特征”的命题。

方言会具有 山河的特征吗?

“语言起源于人类模仿大自然的声音。”语言地理学认为“语言发展起因于地理和其后的条件对语音特点的影响。”“发音习惯的歧异,也常常归结于地土和气候的关系。”《颜氏家训·音辞篇》“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肤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化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说的是“地理条件的不同引起的方音差异。”《淮南子·地形篇》“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汉书·地理志》“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古今论述都在阐明水土对语言的影响。

“语言是用来描写物质世界的,”“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语句的意义是由现实世界中的事实所决定的。”“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黄河文化。”追土逐水的人文法则使山河成为人生存的源泉,人类的一切无不烙上山河的印信,中华民族的肤色都被黄土黄河染成黄色。这些道理告诉我们,山河作为客观环境决定着语言文化。

黄河东西两岸的“吕梁山区和陕北黄土高原海拔都在1000~2000米,通行的是北方话中最为保守,因而与其他北方话有明显差异的一种方言。”“方言是指包括发音、词汇和语法差异在内的语言地域变体,”“是族群、民俗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标志。”“方言的形成又与特定区域人们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人文历史和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它是一个地方的风声雨声、乡音乡韵。”恩格斯说:“部落和方言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每一个部落都有独特的、仅为这个部落所有的方言。” “方言学和地理学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因此,19世纪的欧洲方言学又称方言地理学。”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变体,是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和意义,存在决定语言。”“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释。”“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重要的推动力。”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和社会语境中思考语言问题。”认为“语言的生产与传播也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语言与思想、观念和意识总会缠绕在一起,同时,语言又与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交织在一起。语言生产是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合集。”“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物质性社会实践活动。”语言哲学思想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存在于‘语言’与‘劳动’‘人的活动’‘社会生产’‘物质’和‘意识’之间相互缠绕的关系中,”“语言作为一种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必需品或消费品。”“语言具有思想性和物质性双重性。”马克思说:“‘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要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的物质性决定了临县话具有生产它的黄河吕梁的特征,这是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语言哲学观点的。

语言学家吕叔湘强调“把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语言研究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语言是人类的基因谱,”“是民族最后的指纹与遗产,是个人性格的明显标志,是家庭和民族的标记,是人类的崇高特权。”临县话继承的是黄河吕梁的特征,因为临县是黄河吕梁身上一块须臾不可分割的肌肉。临县境内以湫水河为代表的13条大中河流都汇入黄河,黄河是临县的主动脉,湫水河是主静脉。“河水又南,陵水注之。水出陵川北溪,南迳其川,西转入河。”能决定临县人命运的最大自然因素是山水,山即吕梁山,水是黄河水。临县的气候、气温、空气、资源、物产是黄河吕梁决定的,临县人的性格、习惯、品质、语言是黄河吕梁染色的。临县话的根源、出处、质地、特征无不镌刻着吕梁山饱蘸黄河水的胎记,就像子女无不传承着父母的基因一样。

“诸语皆有根。”恩格斯说“我们的全部知识是以我们的感官所给予我们的报告为基础的。”毛泽东说:“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经验,他就不是唯物主义者。”语言“是基于‘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形成的,其最基本的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的感知而逐步形成的。”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讲:“所有词汇的所有意义最终是来自身体体验。”临县话“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语言这边独好。取诸身,将人体的所有部位、器官、活动、产生物入话;取诸物,将山河水土的声音、形状、颜色、物产入话。管子曰:水是万物的本原,是一切生命的根源;地是万物的本原,是一切生命的根系。临县在河之东,山之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像一个依偎在吕梁母亲怀抱中的孩子,脚下就是不断流淌的黄河乳汁,依山傍水、占尽风水,吕梁为筋骨,黄河是血液。临县人“抟山为钵,剪水为衣,叩山为钟鸣,抚水成琴弦,山是千绕百折的璇玑图,水是沿流而读的回文诗。”毛泽东面对黄河心潮澎湃:“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咏的是被临县锦上添花的黄河、黄土高原。黄河在吕梁境内流经临县等4县19个乡(镇)110个行政村,流程296公里,哺育了吕梁人民,创造了具有黄河黄土文化特色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思维理念、语言方式等。地名是语言的固态。临县的村庄因水而名者核心字有:河、湾、泉、源、渠、沟、洼、港等,因土而名者核心字是:山、梁、峁、岭、塔、坡、塬、墕、峡、垣、坪、垛、堡、峪、寨、畔、堎、台、城、岩、崖、岔、坊、坂、掌、壕、窊、庄、圪垯、圪堎、圪台、圪垛、石崖等,“N+核心字”且字为山、水之义,是临县地名命名亘古未变的根本规律,足见黄河吕梁对临县语言文化独一无二的决定作用。

黄河吕梁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经山西等9个省(区)汇入渤海,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属世界第五、中国第二长河,是中华文明的最主要发祥地。

吕梁是吕梁山、吕梁市的代称。吕梁是与黄河并肩而行的晋西山脉,长约400 公里,北高南低,主峰海拔2831米,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是吕梁文化的象征。

特征是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吕梁万仞山。择要而论,黄河吕梁的共性特征是古老、包容,个性特征有黄河的灵动、细腻、直爽,吕梁的博大、厚重、含蓄等。

黄河吕梁的古老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吕梁的古老与生俱来。古代的黄河水流清澈,《说文解字》称“河”,《山海经》谓“河水”,《水经注》誉“上河”,《汉书》记“中国河”,《尚书》载“九河”,《史记》述“大河”。西汉还叫“浊河”“黄河”,唐宋时“黄河”之名广泛使用。“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

相看两不厌,只有吕梁山。吕梁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境内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25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71处。现存不可移动文物5767处(临县450处),其中古遗址1332处(临县106),古建筑2982处(240),石窟寺及石刻70处(13),古墓葬593处(18),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38处(71)。吕梁是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黄河吕梁的包容性 山不厌高,河不厌深。黄河流域的宽阔舒缓,造就了吕梁人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黄河以柔韧博大的胸怀哺育了中华文明的先民,容纳了华夏文明的精华。难以计数的大中小支流的水量、营养、杂质,甚至危及安全的泥沙都被黄河兼收并容。吕梁不仅接纳了黄河,还以有容乃大的胸怀收容了慕名而来的移民、动物、植物、文化,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都被吕梁揽入怀中。来自大西北的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晋商文化在黄河岸边产生过无数次激烈的碰撞,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临县的湫水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沿途有众多支流融入,于碛口汇入黄河,长122 公里。“中游区是黄河支流水系最为发达的河段。其中尤以河口镇至禹门口段内支流最为发达,有21条支流,占中游支流总数的70%。”“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黄河“不仅仅是亿万中华儿女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还是文明的摇篮和无与伦比的宏大语境。”吕梁“包容一切……恰如原野,任人类去播种,去收获,复又播种,又收获。”

黄河的灵动性 黄河以超常的能动性,跨越千山万壑,时而向北,折又往南,却始终牢记东进入海的初心。九曲十八弯是黄河鲜活有生气的根本标志,“几”形河身像灵动的蛇、空灵的龙,活灵活现。河床宽窄多变,可平缓处宽,需收敛点窄,有履平地的舒展,有跳悬崖的激荡,静如龟蛇眠,动如雷霆怒。水的一呼一吸,一颦一笑,一唱一吟,尽显挥洒自如。黄河的灵动赋予华夏儿女思变、思强的灵魂,中华文明才独领全球风骚。

黄河的细腻性 作为母亲河,黄河对流域内的山川沟壑、万物子女一视同仁,细致入微,一碗水端平。河水浸透万物是细腻的物理证据,水到之处对泥沙石木的雕琢细致到以分子为单位。河水的细腻本质无处不在,浇灌田地,无孔不入;滋润植物,从根到梢;滋养果木,味到子硕;人畜饮用,沁入心扉;赋诗入画,点线成面。

黄河的直爽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之直爽,让高山巨石挡不住东行的去路,偶有大坝羁绊,反而造就了它雄狮吐雷的执着,不失奔腾而来、激荡而去的大河气度。黄河心底坦荡,行动没有顾忌,体现在弯点蓄力,直处奋勇,发力时咆哮怒吼,浊浪吞日,涛声依旧。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沙量达16亿吨,年最大来沙量39亿吨,为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泥沙把河水的冲击力增大,使石山成碛为谷,诞生了绝壁万仞的晋陕峡谷奇景。黄河的桀骜不驯,一泻千里,直抒胸臆,赋予了中华文化千年不朽的豪迈特色。

吕梁的博大性 吕梁群峰逶迤,登顶可环视黄土高原。山高人为峰,极目黄土舒。左汾河右黄河,沟壑密度大,水系发达,黄河流域面积13760 公里,汾河水系面积7228公里。吕梁怀抱中的吕梁市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地下煤炭、煤层气丰富而贵重。动植物资源充实,有鸟类130多种,兽类23种,两栖动物1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的褐马鸡、金雕、金钱豹;有数百年树龄的软枣、山杏、柳,中草药丹参、苦参、仙草参等,是古树种、中草药及古生态植被展示区。黑磬石有“吕梁磬石天下响”的美誉。吕梁历史悠久,英雄辈出,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名将郭子仪、狄青,诗人宋之问、廉吏于成龙的故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革命家都在吕梁战斗生活过,作为中央后委驻地,与延安、西柏坡同样为新中国奠基。

吕梁的厚重性 吕梁性厚,为晋西黄土高原主体,山麓均有黄土覆盖。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以峁状黄土丘陵为主,分布区只有山西是全省,其它省市是部分区域。黄土覆盖厚度平均30米~60米,最厚处可达200米,平均厚度、最大厚度均是世界上覆盖厚度最厚的黄土地区。晋西高原“黄土覆盖厚度50米以上,临县、离石县和隰县等地超过100米。”吕梁敦厚持重,拥有深厚的文化,镶嵌在黄河吕梁组合体上的临县极像一片“桑叶”,是黄河、黄土、红枣、红色、秧歌、民俗、方言文化的综合体,是“天下红枣第一县”“中国伞头秧歌之乡”,人口数量、国土面积均为山西第二。

吕梁的含蓄性 吕梁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典范。无论儿女为了生存而怎样去蚕食、盘剥、肢解、挖掘、发掘自己,无论儿女为了幸福而怎样去垃圾、埋汰、污损、重压、无视自己,无论儿女为了感恩而怎样去肯定、歌颂、赞美、诗意、怀念自己,吕梁总是默默不语,宠辱不惊,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鲜有火山、地震、雪崩、极冻、瘟疫。地上、地下自然资源大范围静默如初,女皇故里、中央后委驻地等文化资源像河东煤田、煤层气一样,以“处女”之身待字闺中,把吕梁的含蓄诠释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