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发现市井烟火中的闪光点

用电影致敬平凡人生

□ 杨洪涛

电影《人生大事》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努力关注寻常百姓的生存状态,记录人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悲欢离合。如暑期上映的《隐入尘烟》《人生大事》等多部现实题材电影,以真实可感、质朴细腻的笔触,聚焦普通生命个体,让观众收获心灵启迪。

朴素主题的深刻表达

历史是由人民集体书写的,但是作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中的个体往往很难被写入历史。影视艺术的重要使命就是展现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众口喧哗、车水马龙背后,冷静观察、深切体悟那些平凡生命个体的悲欢离合。他们或许永远不会站在聚光灯下,或许终其一生从未迎来高光时刻,但是他们丰沛的情感世界应该被尊重和铭记,他们朴素的生活理想应该被护佑和歌颂。这是历史赋予影像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影视艺术百花齐放的时代需要。

近年来,一些现实题材电影在故事主题的阐释方面异常出彩,释放出静水流深、润物无声的审美能量,让观众收获难以忘怀的感动。《隐入尘烟》的主题是土地、生存与爱情。在偏远西北的小村落,有两个隐入尘烟的小人物,他们相依为命、相互取暖,成为彼此生命中唯一的港湾。他们早出晚归、夫唱妇随,坚守着人与土地最原始的亲密关系;他们相视一笑和偷看对方的眼神,足以阐释世上所有洗尽铅华的爱情。影片用静默、含蓄、内敛的基调,向“沉默的大多数”的生存与爱情致敬。《人生大事》的主题是生死与亲情。影片的主人公莫三妹有个女性的名字,却是一位男殡葬师。在一次殡葬工作中,他遇到逝者的外孙女小文。于是,小文成了莫三妹重拾自我、原谅世界的一束光。影片用莫三妹与小文、莫三妹与父亲这两组人物关系致敬人间亲情,用父亲离世时照彻黑暗夜空的绚烂烟火解释生命的意义。许多现实题材电影探讨的都是最朴素的人生主题,如《第一次的离别》的主题是成长与离别,通过小主人公艾萨在成长过程中与哥哥、妈妈以及小伙伴凯丽的3次离别,影片试图告诉观众:人的一生由一次次的离别组成,人们在离别中逐渐成长,认识自我,找寻着人生方向。

这些现实题材电影都在用近似生活流的叙事方式和视听美感,将故事主题诠释得更加深刻。

故事细节的生动捕捉

细节是文艺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细节的成功是现实题材影视作品成功的重要指标。细节点明故事主题、赋予角色魅力,常常在不经意间戳中人心。它体现了创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性幽微深邃之处的洞悉和对视听符号简约又颇具审美哲思的运用。

《隐入尘烟》里有多处细节感人至深。在麦秸垛旁,马有铁用麦粒在贵英的手背上拓出一朵小花,贵英则用麦秸秆给马有铁编了一个小毛驴。麦粒和秸秆是大地之母的馈赠,是马有铁和贵英的依靠和希望。他们用视作珍宝的谷物来宣示彼此的情感,让这个充满粗粝感的故事多了些诗意和浪漫。又如马有铁和贵英用戳了许多圆孔的纸箱子和电灯孵化小鸡仔。两人围坐在自制的暖箱边,探着头等待新生命的降临。摇曳的灯光透过纸箱上的小孔洒落在土窑中,仿佛被雕刻的时光晕染在斑驳的墙面上,见证了在偏远之地,两个相依为命的普通人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地活着。《人生大事》里的许多细节同样为现实主义创作涂抹了温情。如小文不经意间给去世小朋友的骨灰盒上画满了童话般的绚丽图画,那是她幼小的心灵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后来她又在幼儿园的绘画作业上画了她在莫三妹的寿衣店“上天堂”生活的场景。这两次作画恰是她内心世界的体现,传达出她对家的向往、对安全感的渴望。

总之,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只有把镜头对准市井烟火、平凡人生,寻找街坊里巷、田间地头的好故事,发现安静角落里的闪光点,体悟寻常百姓的苦与乐,才能在作品中满怀赤诚地为千千万万普通人鼓与呼,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让观众收获意味隽永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