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翼的文学成就虽然得到海内外的交口称誉,但关于他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国内,一般将他置于左翼文学总体中加以论述,对其独特价值的发掘不够深入,缺创新性、重量级成果;在海外,相关研究多散落于汉学家的文章和文学史的零星记述中,鲜有专书论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时代语境变迁。随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兴起与繁荣,海外汉学家的兴趣部分转向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当代作家作品。其次与张天翼后来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小说创作生涯较短有关。再则是既往研究对其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认识不足,方法论方面有待突破。
针对这种情况,海内外学界应该联手,从新方法和新角度入手,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比如关注其小说的文化内涵以及在方言口语、戏仿、对话、幻想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这方面,海外学者的研究富于启发性。如学者夏志清认为张天翼是上世纪30年代“最富才华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就方言的广度和准确性而论”,在中国现代小说中“首屈一指”,其“操纵口语幽默的才华,堪与狄更斯相比”;美国的詹姆斯·盖因斯认为张天翼“短篇小说中的对话,其运用之巧妙,是无与伦比的”;苏联H·费德林将《鬼土日记》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相提并论,认为其中“神奇幻想的东西”都差不多。此外,关于张天翼的文化心理、与国内外作家和思潮流派的关系、文体意识和教育思想、作品的影响力及当代生命力等话题,都是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生长点。我们期待多维视域下的张天翼研究,让这位新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绽放出新的光芒。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