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我与武立贵先生二三事

□ 韩长绵

武立贵先生多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的精神,在我认识他以前就曾佩服得五体投地,脑海里总有个疑问,他也是个普通人,哪里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写出那么多的文字?比如他采访撰写的关于家乡历史名人如冯济川、侯佑诚等的事迹,有很长一段时间曾在《孝义文艺》上期期刊载,那时他还在太钢上班,我心里暗想,武立贵可真是个铁人,若换成我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对比之下让我这个蹉跎光阴不珍惜时间的人自愧不如望尘莫及,并将他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期望着有一天能有幸谋面一见其人。

我与武立贵先生头一次见面是在1993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于尧都临汾市召开的山西省冶金厅文联第六届笔会上,他是太钢的代表,我是孝义铝矿的代表,同属冶金系统,这就使我们俩更加亲近一层。所以,我在报到后就按图索骥到他的下榻处前去拜访,朴实和气没有一点架子的他,在相互自我介绍之后热情地与我唠了起来,尤其唠到他的故乡孝义,便向我介绍起风光秀美资源丰富历史渊源人杰地灵的孝义,为我能有幸在这里工作生活感到高兴,并谆谆教诲我一定要好好运用手中的笔,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字来,歌颂赞美这个让人羡慕的第二故乡。

这时我忽然想到,我虽然已是省作协会员,但多年来一直是孜孜不倦地专写诗歌,对其他文体大多没有涉猎过,比如最普通的散文对我来说就很陌生,不知从何处下笔。武先生听了我的难处,他就将自己写散文的体会细致入微地讲给我听,说罢还从提包里翻出他最近发表的散文《哦,故乡》的剪报给我,我如获至宝,当即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这是一篇文笔流畅格调清新语言俏丽抒情诗式的散文,它使我对武先生的认识又近了一层,他不仅是勤奋多产的诗人,更是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散文家,他的众多作品为家乡孝义市争了光添了彩。

散会后我将这篇珍贵的文字带回家,置于案头陪伴我的左右,反复阅读消化吸收理解借鉴,成为我开始散文写作不可多得的范文,也就是从那以后,我才有了探索散文领域的勇气和信心,并很快就见了成效,二十多年来先后有几百篇非诗文字见诸报刊,对我来说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转型”吧,在这里我要对武先生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有了临汾的一面之交,我们俩的人生之路上就是有了一个相交的点,之后的联系虽然不多,但也时而有书来信往。武先生是一个热情洋溢乐于助人的人,记得那时候往报刊投稿只要在信封上写清该报刊在邮局登记注册的邮资总付编号,比如001、008、013等等,但不是现在的邮政编码,就可以不贴邮票,邮资由报刊社总付。我身在吕梁的大山沟里,天地狭小,对外面的世界孤陋寡闻知之甚少,为了投稿不付邮资,我自然就想到了和蔼可亲在省城大太原的武先生,就贸然地给他去信求助,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没过几天他就给我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并寄来好几张复印的16开邮资总付登记号,将他搜集的全国各地的报刊邮资总付编号统统寄来,让我兴奋不已,尤其是他掌握的安全报刊,既有公开发行的,也有内部出版的,堪称安全报刊大全。对于这样的热心肠,我未敢偷懒,当即麻利地给他写了感激不尽的回信。

第二次与武立贵先生见面是在我所供职的孝义铝矿,我已经从岗位上退休几年了,一天的中午时分,我正在家中侍候病中的老伴,忽然接到矿宣传科打来的电话,说是我的朋友武立贵先生想见一见我,我放下电话就直奔矿办公楼。啊,多年不见老友重逢,自有一番离情别绪感慨良多,话犹未尽,已到饭时,家有病人不便,只好在矿里仅有的一家简陋的小饭馆里,为朋友接风洗尘,一壶老酒下肚,我俩的话题也在不断地扩展,由文学创作唠到下海经商,从修身养性进而到处世为人,从故乡的今天展望到孝义的未来,越唠嗑儿越多,内容广泛无所不包,真是集大千世界于一桌,好不尽兴。

让我念念不忘的是立贵先生谈到他自己写作的态度及其相关的处理方式与他在实践中的身体力行,相比之下自觉与其不在一个档次,他不但可以靠写作养写作,得体的处理好业和余的关系,而且还收入颇丰,从受邀担当山西经济日报特聘记者到主持家乡黄文武氏贺户,修成《武氏族谱》、《武氏族谱续集》,到与村镇签约写村史镇史,先后成书的有《东小景村志》、《东庄村志》、《任氏族谱》、《王氏族谱》等,深受故乡人的欢迎与爱戴。2010年退休后,武立贵正式以自由职业撰稿人的身份,出入于省城内外,完成许多让我望而生畏的大“工程”。他的为文处世的信条是人随社会潮流而动,文章随世事而作,在这样的人生态度下,30年来他发表了300余万字的各类作品,令我刮目相看。那次在与武先生握别祝他一路平安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也曾心潮澎湃跃跃欲试,暗想下一次重逢不要再让武先生失望。然而时间一长,这股被武先生激起的热情和动力却慢慢地冷了下来弱了下来,我还是我,依然原地打转转。

2011年夏天,老伴病重住院期间,立贵先生托人给我捎来几本他刚刚出版的新书,由于当时时间仓促心不在焉,不知信手放在哪里,待过后想起来时,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几本凝结武先生多年心血的著作了,因为愧疚,也没好意思同时也是没有机会跟武先生一叙此憾事。只记得他赠我的新书不是三本就是四本,有诗歌有散文有游记,都是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过的精品之作。匆匆翻阅后,当时还曾有这样的想法,待时间充裕,一定仔细拜读,再写一点祝贺赏析的文字,以不负朋友的期望与厚爱。最近几年见武先生又在创作之余又特别地关注起家乡的文化事业来,除担任《孝义风采》杂志的编委,亲自为刊物撰写文章,几乎在每一期上都能读到他的作品,让我惊喜的是还有一篇是写我的,写我俩的相识我俩的互动我俩的友情,我为之兴奋为之鼓舞为之感动。他还发起成立“孝义在并联谊处”,还为人撰写碑文、诉状、家史等,还参与了多种书籍的组稿编写工作,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可见他的精力是多么旺盛充沛呀!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武先生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有更大的建树。

这就是我眼中的武立贵先生,一个与我有着二十几年交情的朋友,一个老黄牛式的笔耕者,一个我所尊重和敬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