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兴县人民的杰出代表牛荫冠

□ 刘喜栋 康彦红

牛荫冠1912年8月生于兴县蔡家崖村书香之家,他是兴县人民的杰出代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特别是在经济战线、航空领域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1992年5月病逝于北京,享年80岁。

牛荫冠自幼聪敏好学,尤擅数理化,1933年连中双元,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时录取,后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系(次年为方便地下工作转入经济学系)就学,并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4年参加党的外围组织“社会科学家联盟”,随后参加“人民武装自卫会”。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兼北平西郊区委组织部长、北平市委组织干事,组织和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是“一位在理论上和学运工作方面富有经验的学运领导人”。1936年12月,牛荫冠在《清华副刊“一二九”周年纪念特刊》上发表了《“一二九”运动告诉我们些什么》一文,总结了“一二九”运动在国内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说明了“一二九”的意义和价值。1936年底,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牛荫冠回山西参加党领导下的与阎锡山开展特殊形式的上层统一战线工作,是中共山西工作委员会(公开)十六位领导人之一。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薄一波组建山西新军,牛荫冠全权负责山西牺盟总会工作。他利用其父牛友兰在山西晋商中的地位、影响和声誉,巧妙周旋阎锡山,取得阎的信任,被阎授予国民政府第二战区代表、少将参议,成为我党在阎锡山身边的“卧底”。1937年9月27日,牛荫冠主持召开牺盟会全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并作了工作总结报告。大会请周恩来作了时事政治报告,与会者很受鼓舞,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期间,牛荫冠领导牺盟总会开办军政干部培训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先后培养输送了4500多名抗日干部。经他之手从阎锡山处争取到5000支步枪、200挺冲锋枪和部分弹药,分发给各县武装自卫队,筹建了各县牺盟游击队。同时,协助地方党组织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以牺盟会名义,给各县选派了七十多名共产党员县长、180多名牺盟特派员,为我党控制山西政权起了重要作用。1939年5月统计,牺盟会发展到89万人,农救会员发展到116万人,加上工人(20万)、青年(30万)、妇女(30万)等救国会会员,全省发展了近300万会员,占全省约1300万人口的25%,成为巨大的抗日力量。

“晋西事变”前夕,牛荫冠有计划地在阎锡山眼皮底下保护、疏散了400多名共产党干部转入延安和晋西北等根据地;1939年12月底,他最后一个机智地撤离险境进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表现出在险恶环境下化解各种危机的卓越组织领导才能和高超斗争艺术。

1940年2月1日,晋西北行政公署(后改称“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在兴县蔡家崖村成立,会议一致公推国民党元老、晋西北新军总指挥续范亭为行署主任,山西牺盟总会负责人牛荫冠为副主任兼党组书记。续范亭因身体欠佳长期在延安养病,牛荫冠是行署的实际负责人,他经手健全了专、县、区各级行政组织,为政权建设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1942年12月15日,晋西北《抗战日报》对牛荫冠作了如下介绍:“新政权成立两年多来,确立了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动员新战士扩大部队,组织民兵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保障人权,实行村选,建立民主政治,调整各个社会阶层利益以改善人民生活,使晋西北根据地在军政民的团结下粉碎敌人无数次进攻,保卫和巩固了根据地,他负责政府重任,工作努力负责,是创建晋西北根据地功臣之一员”。“他是晋西北人民的子弟,对于晋西北人民的生活是十分关怀的,对于人民的疾苦是十分关切的,他是一位优秀的群众工作者,他热爱群众,生活朴素活泼,他和群众时刻站在一边”。

《晋西北报》载:1940年2月21日,行署召开会议讨论春耕生产,又报道“新西北的新作风,机关团体帮助春耕,以实际行动推动春耕生产。行署牛副主任等领导均亲自参加劳动。农民看到这种新气象无不欢天喜地”。牛荫冠在临参会上作的“晋西北行署工作报告”中,总结了过去几年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显著成绩:一是推进民主政权建设。二是开展对敌斗争。三是发展生产。四是扶植工商业发展工商业。五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六是着力发展边区财政经济。

1945年5月,牛荫冠到延安参加西北财经会议,汇报总结边区经济工作经验,受到主持会议的陈云同志的充分肯定,并题赠“既扫自己门前雪,又管他家瓦上霜”予以勉励。

日本投降后,1948年春,党中央决定牛荫冠离开晋绥到太原前线工作,任晋中行署主任、党组书记兼太原前线后勤司令部政委。牛荫冠从晋绥党校出来准备赴任时,晋绥分局新领导人要他帮助解决当时晋西北发生的严重春荒再去新岗位。他不计个人得失,以党的事业为重,立即背起背包到灾情最严重的乡下奔波了近两个月,使困难得到缓解才到晋中报到。当时,太原战役正处于关键阶段,牛荫冠夜以继日地为大规模的后勤保障工作筹划、奔波、操劳,从1948年10月至1949年3月间,动员参战民工、民兵30万人左右,供应粮、料、柴、煤、油、盐共重28742万余斤,有力配合徐向前、周士第统率的十八兵团解放了晋中、太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成立南下工作团,抽调大批干部开辟新区,牛荫冠率领晋中地区3个地委的南下干部在石家庄集中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后奔赴江西。1949年5月,南昌市解放,6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牛荫冠任财委副主任兼财政厅长,1951年初任江西省委常委、省政府副主席,主管江西财政经济工作。当时赣南尚未解放,社会秩序混乱,工厂停业,市场萧条,人民生活困难,百废待举。牛荫冠在抓支前工作的同时,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有经济、稳定物价、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基本任务来抓,日夜战斗在第一线上,稳准施策,很快使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扭转了局面。他在江西工作近5年间,对发展江西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出重要的贡献。

中央对新中国航空工业非常重视,通过各种渠道组织专业人才。1954年初,中南局负责人李先念在翻阅手下高层干部档案时,发现牛荫冠是清华大学双修电机工程学、经济学的高材生,立即向中央点将,调牛荫冠到国防331厂(湖南株洲)任厂长兼党委书记,他针对职工大多是部队转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客观情况,推行“智力治厂”方略,迅速掀起“夜校”补学文化热潮,并亲自登台讲课,同时将知识人才、技术专家提拔到重要岗位上,当年8月16日就奇迹般地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螺旋桨飞机(航空)发动机,竖起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第一座丰碑。10月25日,毛主席向331厂干部职工写信祝贺嘉勉,并颁发了奖金。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牛荫冠为他出生不久的小儿子取名“铁航”。1955年,牛荫冠走马上任国防112厂(辽宁沈阳)厂长研制飞机。同年12月5日,刘少奇、邓小平视察112厂,同在场的干部、飞行员、地勤人员合影,对他们的工作予以鼓励。1956年9月8日,国产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提前一年半试制成功。9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作了报道,党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9月10日,由牛荫冠主持的祝捷大会在112厂隆重举行,叶剑英元帅和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亲临祝贺。国庆七周年,112厂生产的4架歼5飞机飞越天安门,接受党政军民的检阅。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兴地对外国朋友说:“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去了!”之后,牛荫冠领导成批生产了700多架歼5战斗机,使我国空军迅速得到加强和提高。不久又成功地组织领导了歼6飞机的试制,并为我国第一代地对空导弹红旗1号的试制打下了基础。1956年,牛荫冠当选为党的八大代表出席了八大。1958年2月13日,毛主席亲临112厂视察,对该厂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评价和表彰,当黄欧东(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指着牛荫冠向毛主席介绍时,毛主席目光炯炯、亲切地握着他的手“嗬,你就是牛荫冠呐,早有闻名啰!”“你是山西人吧……”。1959年,彭真同志也对该厂进行了视察。

1962年,牛荫冠调任商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63年兼北京商学院院长),部长姚依林到农村搞“四清”期间,李先念副总理指定牛荫冠主持商业部和党组的全面工作。他谦逊民主,重视调查研究,根据实际决定对策,为进一步扩大商业流通,繁荣经济,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商业部门建设以及改进机关作风都作出显著成绩。在全国商业系统很快扭转了由于三年困难时期而带来的萧条局面,恢复了原来的经济状况,促使市场供应有了明显好转,受到国务院领导和商业部门干部职工的高度好评。

1975年, 牛荫冠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国务院经济领导小组成员,不久主任陈国栋调任上海市委书记后升任主任兼党组书记,他呕心沥血,做了许多卓有成效工作。期间,牛荫冠于1980年5月率团访问了罗马尼亚,考察国外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经验,号召全国供销社系统学习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抓好商品经济建设,制订好发展规划。在他主持下建立了7个科研机构,为供销系统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技术带动工农业生产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982年商业系统机关合并时,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相继被选为党的十二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委员。牛荫冠退而不休,1985年5月以顾问身份(名誉团长程子华)访问了日本,还经常到各地参加会议和深入基层做有关国计民生问题的调查研究,经常受邀参加国内外大事的讨论、决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前后,他还参加山西新军史料征集指导组审阅史料、稿件的工作,发表了好几万字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记略》《牺盟会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抗战初期周恩来刘少奇对牺盟会工作的指导》等文章,直到患病去世。实现了他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人生誓言。

牛荫冠同志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躬亲务实、诚以待人,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非常关心同志疾苦、体察下情,从不以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干部身份自居。在同志们眼里,他既是严肃认真、公正无私的好首长,又是和蔼可亲的长者和老师。

牛荫冠时刻不忘家乡父老对他的养育之恩,他在领导山西牺盟总会期间,为兴县人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七七”事变前夕,牺盟总会向各县派遣特派员时,牛荫冠将余丕铎、米建书两名得力干将分配到兴县担任牺盟特派员。临行前,他嘱咐这两位同志说:“兴县地处偏远,老百姓生活艰苦,但这里是抗日救亡的前哨阵地,新旧势力斗争激烈,你们到兴县后,不但要深入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而且要积极培养进步人士,壮大党的力量,希望你们在兴县率先打开局面。”语重心长的一席话,既表达了牛荫冠对抗日救亡的高度责任感,又体现了他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情谊。

特别是在抗战初期,兴县的旧政府处于消极瘫痪状态,那些腐败官僚置国破家亡于不顾,整日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对此,兴县人民联名告状。牛荫冠接到兴县的控诉信后,建议阎锡山立即将兴县的旧县长调离,并力荐大同市牺盟特派员张干丞(地下共产党员)到兴县任县长,并对张干丞说:“兴县抗日救亡运动搞得有声有色,你要顺应历史潮流,把抗日的烽火烧得更旺。你要为兴县人民多办几件好事。”不久又派能力较强的地下党员高芸生、董一飞到兴县协助工作。到兴县后,高芸生任县政府秘书、董一飞任公安局长,很快打开了局面。

1945年夏,牛荫冠到延安给党中央汇报工作,受到陈云、李富春的嘉奖。牛荫冠认为要坚持持久战,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指示。搞好根据地的贸易工作,事关重大。他建议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成立一个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财经、统一价格的贸易公司,得到党中央的批准。事后牛荫冠着手在兴县城关组建了一个大型贸易集团公司——“兴业公司”,把晋西北根据地所有的贸易公司统一管理起来,对开源节流、沟通城乡物资交流,活跃兴县及周边经济,缓解群众困难,壮大以兴县为中心的晋绥根据地实力,粉碎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封锁,发挥了积极作用。

1962年后,牛荫冠在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担任领导期间,对家乡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萦绕于怀,他曾在兴县赴京召开的晋绥老干部座谈会上讲道:“晋绥根据地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作出巨大贡献。现在我们应当努力帮助他们尽快富裕起来。”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1990年12月,《兴县志》进入终审阶段,县志办的同志赴京请牛荫冠审阅并题词,他提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并题词:“向作出重大历史贡献的兴县人民致敬!”表达了他的浓浓乡情。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牛荫冠同志离开已经三十年了,但他那敦厚质朴的形象、矢志不渝的党性、永不懈怠的精神、克己奉公的品格、实事求是的作风、不屈不挠的风骨、宠辱不惊的雅量永远铭刻在兴县人民心里。

参考书目(资料):

《牺盟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

《晋绥边区史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

《人民日报》1992年5月31日报道:牛荫冠同志在京逝世

《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1月版

《牛荫冠纪念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1月第一版

《中共北京党史人物传》(第五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晋绥爱国民主人士——牛友兰》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历史纪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各领风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吕梁名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

《晋绥风云人物》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吕梁》(下)吕梁市政协文史资料2012年3月刊

《兴县人物简谱》兴县党史办樊润德编著1991年9月版

《兴县老干部风云录》樊润德编著2014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