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村在清代时文水辖南半村属石西都,交城辖北半村属大陵屯。清康熙十二年《文水县志》记载:“明教坊石西都,在县东北三十里。为村二:石侯、寨子。”清代,为石侯寨,因建兵寨于此,又因隶属石西都故名。现在,寨子村属于交城县西营镇管辖。
为了完善文水《乡村记忆》,笔者走进了寨子村。在村委会办公室,和十几位老年人进行了座谈。特别是老支部书记乔盛元含着眼泪讲述了当年八路军村长闫成宪舍己保村的故事,让大家深受感动……
一村两县管辖的寨子村
寨子村在交城西营镇中南部与文水县界处,东与西石侯隔瓦窑河相望,西南与东营相连,北与城头为邻,东南与文水县杭城交界。
村里一条东西大街,大街南面属于文水管辖,大街北面是交城管辖。据说,清末民初,交城县官府派人在这条街上收税,人们原本在街道的北面阳光充足的地方摆摊,可一见收税的人来了,全都摆在了街道的南面,你总不能到文水地界来收税吧?有一次,一个商贩被税官拉住让交税,商贩说你看太阳晒得耀眼,咱到阴凉处说。税官跟着到了阴凉处,商贩马上翻脸说:“我在文水地界呢,俗话说交城的官府管得宽,你这个收税的也管得太宽了吧。”
东西大街南面有董家巷、五道巷、田家十字巷,其实,田家十字巷是丁字街,从南顶到东西大街。东西大街北面有五道巷对着的小巷、闫家户巷。原来村里有堡墙,四面各有一座堡门。
寨子村曾叫过辛北都,东西大街东段路北有座辛北寺,坐北朝南,正殿三间,殿前有柏树两棵,两边有耳殿。东西配房各三间,曾是学堂教室。庙门两边有钟鼓楼,门外有两棵老槐树。辛北庙的西面有个偏院,正房三间,西房五间。院内有一棵桑树,桑葚成熟的时候,老师会采摘一些分给学生们品尝。
村东北是座关帝庙,村里人称之为老爷庙。坐北朝南,正殿三间,供奉有关公、周仓、关平像,两边有耳殿。东西配房各三间,南面是一座坐南朝北的戏台,两边有钟鼓楼。
村西北有座三官庙,坐北朝南,正殿三间,供奉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尊大神像,还有一些小神像。据说,一次发大水漂下来一棵大树,这些木雕神像都是那一棵树雕出来的。东西配房各三间,南面是一座坐南朝北的戏台。原来,饮马河就从三官庙前流过,流到关帝庙后出村东。
村东南堰外二三百米处有座魁星楼,阁楼上供奉着魁星点斗像。那神像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思是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
村正东偏南有一大间观音庙,坐东朝西。村东南堰口有一大间娘娘庙,坐东朝西。村西有座堂儿庙,坐西朝东,建在一处影壁上。村东杨家街处也有一座坐东朝西的影壁。
传统宅院蕴含的民间文化
寨子村闫姓、孙姓较多,闫姓原籍陕西延安,始祖闫超在宫内做官,随驾南下时隐居此地,生有闫柳、闫枝、闫榆、闫槐、闫桐五子,现在村里有五支股。其字辈有永、正、昭、光、述、先、贻、宏、志、德、培、祖、荣、昌……迄今32代。东西正街中段路北有闫氏祠堂,春节期间闫氏家族在这里祭拜祖先。
村里有闫家社、西南社、汉社、婆婆社、永安社、八家社、中社、文昌社、董家社、永乐社、永发社、观音社等十二个社坛,元宵节期间,人们在各社坛组织文娱活动。文娱活动有跑旱船、踩高跷、刘三推车、骑竹马、舞龙灯、二鬼摔跤、背棍、锣鼓等。“宁让跑得吐了血,不能误了寨子村的《三滴血》”。寨子村秧歌在这一带非常有名,班主原来是孙道喜,后来是闫步升、周万仁。主要演员旦角吕立门,生角孙万选、田生儿、闫先华,花旦宁振元,丑角乔照星。寨子秧歌出名得益于郭学宽,他花了一两二金子,从天津买回了器乐和行头,让秧歌班逐步壮大。
郭学宽是杭城人,原来非常贫困,据说家里只有半张席子、半个勺子。后来与其二弟郭学义、三弟郭学玉在寨子村里开了屠宰坊,渐渐发了财。郭学宽是掌柜,郭学义负责屠宰,郭学玉跑外。据说民国后期,全县有四辆大卡车,他家就有两辆。看见要饭的来了,他家会给端出一大盆骨头肉。平常村里人买肉打了欠条,每到年底,他们就把欠条烧掉,能还的还来,还不了的就全免了。郭学玉聪明能干,对村里人也好善乐施,因此,郭家人缘非常好。
董家巷路西有座董家对对天棚院,大门朝南,大门两边倒座南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北面是东西两个对对院,两个朝南的砖雕垂花街门,街门两边有石狮,设有仪门,院内设有铁丝防盗网。东院是董光玉宅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董光玉在宁夏等地做生意,村里有土地和车马。西院是董光耀宅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董光耀是个读书人,在学堂当教师。
董家巷路东有座董光斗二进院,董光斗人称石宝财主。大门朝南,大门两边倒座南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砖雕垂花二街门两边有石狮,设有仪门,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
正街西段路北有座董和成二进院,大门朝南,两边倒座南房各三间,东厢房三间,西面是棚。砖雕二街门两边有石狮,设有仪门。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七间。村里还有董和成的两三处院落。清末时期,董和成能说会道,经常帮人打官司,而且大多都赢了。一次,对方买通县太爷,要关押董和成,准备麻纸搭面害死他。他高声叫道:“大家看着,我董和成现在好好的,要是我有不测,那就是县官害的。”正好被来巡视的官员听到,问清事由,县官不得不把他放了。
村长闫成宪舍己保村庄
闫成宪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民选村长,当时村里还有花钱雇用的村长闫述孔,闫述孔专门应付日伪军。1945年春,交城警备队有个大烟鬼经常来村里要钱,来的次数多了闫述孔也发愁了,哪有那么多钱给他抽大烟,便说了句:“我这是当家做不了主。”这句话得罪了警备队的大烟鬼,他对日军举报说寨子村的村长有武器,带着日军进村来捉拿村长。闫成宪得知消息,很快隐蔽到了村西的闫家圩地。日军在村里大肆搜捕闫成宪,让住庙跑堂的去找闫成宪。二稳子已经八十多岁了,带着十几个老年人跪着求情,他们喊着:“闫成宪是好村长!是好人!”日军对老人们拳打脚踢,并扬言说:“找不到闫成宪,把你们全村都烧了!”
闫成宪得知要烧全村,便主动回到村里。日军把闫成宪捆在庙里,用尽各种酷刑让闫成宪说出藏武器的地方,奄奄一息的闫成宪想,死也死在自己家里,便对日军说:“家里土地爷前埋着两颗手榴弹。”来到闫成宪院里,日军挖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手榴弹。一个日军拿起一根木柴,一下从闫成宪口中捅到嗓子里,闫成宪牺牲了。后来抗日政府给闫成宪家免去了三年的税粮。
解放战争期间,闫述秀担任八路军村长,表面上也应付阎军,实际上为八路军办事。他家住在村南,正房炕下有个地洞,里面能隐藏五六个人。闫述秀经常与八路军联络员闫成佳联系,我方干部闫光华、任井夫、梁联威、李守信、石如云等,经常在这一带活动,并在闫述秀家隐藏。村民闫芝廷家也在村南,家里也有个地洞,有时候我方干部也在他家隐藏。阎军“三自传训”期间,村里公人闫敬德举报闫述秀、闫芝廷家有地洞,隐藏八路军和干部,阎军便上门来搜查。
来到闫述秀家,把屋里屋外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地洞。原来,地洞在柴火大锅下,柴火的烟灰下有插板,去掉插板才能进到地洞。阎军问闫述秀:“那为什么有人举报你家有地洞?”闫述秀把阎军带到院里菜窖便说:“我家就有这么个地窖。”阎军一看这菜窖根本不能藏人,便撤走了。到了闫芝廷家,不一会发现屋内团桌下地块松动,很快找到下面的地洞,闫芝廷被阎军乱棍打死了。阎军接着对举报者闫敬德产生怀疑,他是村里的公人,一定知道更多八路军的事情,便对他进行逼供,结果也被乱棍打死。
交文支队传来的捷报
1946年4月下旬,阎军营长郭省三率一个连向文水寨子村进犯,企图抓丁抢粮。八路军驻在开栅的交文支队得到情报后立即出动。不料急行军到寨子村时,阎军已回头向交城城头村蹿去,交文支队追到城头村时,阎军已全部进了村,并占据高点,准备吃饭。
交文支队隐蔽在阎军回交城必经之路,城头村北大路两旁苇子地内,并派出了几个民兵去村南打了几枪。惊弓之鸟的阎军怕被包围,立即放下饭碗整队出村,顺着大路乱七八糟地向交城方向跑去。突然“轰!轰!”两声手榴弹爆炸,“缴枪不杀,八路军优待俘虏!”喊声惊天动地。只见交文支队的战士们已从芦苇中一跃而上,步枪、机关枪直指阎军,营长郭省三正要举起手枪,一把刺刀捅入他的右臂,郭省三乖乖地当了俘虏。
打扫战场时发现阎军少了一个班,正准备搜索时,成忠带着民兵押着俘虏来了,不多不少正好一个班,外加机枪一挺,步枪十三支。原来这一班阎军走在后尾,听见前面手榴弹一响,本能地向后面的大营村方向乱窜,不想正好碰上成忠带领的民兵警戒哨,于是也当了俘虏。
刚解放的时候,村里有拉骆驼驮煤炭的,从靛头、牛家沟一带驮上煤炭售卖。村里还有的人熬土盐、开磨坊、养皮车、开油坊等。
“寨子的铁水水,杭城的血水水,西城的油水水。”寨子的铸造,杭城的屠宰,西城的榨油,这些一村一品成为各村的拳头产业。1965年,生产队长闫光有从河北引进了铸造业,建起了铸造厂,被村民们称为翻身企业。后来全村发展到了108家铸造厂,主要生产下水管道,垄断了全省的下水管道。现在整合成了4家铸造企业。铸造业带动了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