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梁山革命博物馆,收藏着一张1947年5月17日的《晋绥日报》,刊载了晋绥军区工业部各厂响应贺龙司令员保卫边区的号召,加紧生产军工产品支持前线战场的故事。大家夜以继日生产,以不到一天的时间完成了三天的生产任务,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张珍贵的战地报纸和吕梁山革命博物馆珍藏的贺龙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临县沙垣使用过的办公桌和马灯,成为贺龙领导创建晋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历史见证。
贺龙领导创建晋绥兵工事业
西北军工全称为西北军区后勤部兵工部,其前身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一二○师创建的晋绥军区兵工厂,是贺龙带领的八路军一二○师随军修械所基础上创建的兵工厂。
1937年8月,红二方面军修械所改编为八路军一二○师修械所,杨开林任所长。1938年10月,一二○师司令部驻扎在岚县城,修械所在靠近司令部附近的文庙四合院里,修械所仅有长征过来的6人,只能做一些枪支的简单配件。由于战事频繁,随军修械工人满足不了战争的需要,于是又在晋西北一带,招集了五十多个工人,其中有从山西太原附近的兰村造纸厂(在敌占区)动员来一部分机械工人,并搬来了一些机器,还有一部分工人来自向阳店一带。由于他们对我党的政策比较了解,故主动派人与我军接洽,带着一部万能铣床,从太原兵工厂逃出来(如刘希敏、郝继堂等)。因为有了机器,又增添了人手,于是在晋西北岚县的一座大庙里成立了修械所,所长杨开林,所内有七、八台机器,新老工人共六十多名,主要任务是修理枪炮。
晋绥兵工厂工程科科长郝继唐回忆,军工同志们经常是住下以后,很快就摆开摊子,迅速开展工作。贺龙司令员非常关心修械所,他经常到所里看望大家,他见到修械所的同志,总是那样和蔼可亲,问长问短。有一天,贺龙司令员叼着烟斗走进了修械所的院子,跟工人亲切攀谈起来,勉励大家努力从事兵工事业,支援前线多打胜仗。最后,他把腰间挎的德国左轮枪拿下来说:“这枪的木柄磨损得太厉害了,你们给配个木柄吧”。几天以后,工人们把修配了坚硬的红色枣木枪柄的手枪交给了贺龙司令员,他看着修配好的左轮枪说:“修得好啊,我们的军工真不简单。”接着说:“这是土洋结合,洋为中用嘛。”
贺龙推动建立晋绥第一个兵工厂
1939年冬,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派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一二○师主力再次奉命回师晋西北,重创阎顽一部,粉碎了蒋阎围困陕甘宁和晋西北的阴谋诡计。在这个时候,贺龙和关向应两位首长指示说:我们要在这里扎根,要建设人民政权,要发展军工生产,支持抗日战争。在贺龙领导和支持下,1940年5月6日,在陕北佳县㹀牛沟,在一二○师修械所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晋绥军区后勤部修械厂,成为晋绥边区创办的第一个兵工厂。
为了加强兵工力量,贺龙从长远着想,将晋西北部队、决死二纵队、工人自卫队的工人和机器都集中起来,并将冀中修械所的全部工作人员也都调到晋西北,在陕甘宁边区佳县㹀牛沟建立了修械厂,归一二○师统一领导,厂长杨开林,厂内约有工人二百余名,机器二三十部。
1940年8月,在兴县蔡家崖晋绥军区所在地,贺龙亲切召见了晋绥㹀牛沟兵工厂厂长杨开林和工厂工程科长郝继唐,他在听取工厂情况汇报时说:“晋绥建立兵工厂是党中央、毛主席的决策,也是全面战略部署的一个方面。你们多生产武器,前方就可以多打胜仗。”当听到兵工厂如何战胜建厂中的困难时,贺龙非常高兴,插话说:“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人是最宝贵的,只要有人,就无坚不摧,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只要做好人的工作,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汇报之后,贺龙又与杨开林、郝继唐谈了一个多小时,对晋绥兵工的发展、如何生产、怎样解决困难等都做了明确的指示,最后他说:“土地革命时期,我们的部队没有武器弹药,斗争很残酷,情况很困难,那是长矛、大刀的时代。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我们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没有武器不行,你们要把我们的兵工厂办好,要出枪,要生产各种弹药。当然目前我们主要靠以敌人手中缴获的武器来进行部队的补给,但是你什么也没有,怎能缴获敌人的武器呢?俗话说打老鼠也得一根油捻儿嘛!你们可以干的工作很多,做手榴弹、复装子弹、修理武器、生产枪炮等,要大胆干……”贺龙的接见与谈话,给晋绥兵工厂职工很大鼓舞,激励大家战胜了许多困难,献身军工事业。
为了解决兵工生产急需的钢铁,贺龙对兵工厂工人说,若不砍掉敌人的“千里马”(铁路),根据地的建设、人民的安全就没有保证。贺龙的讲话极大地启发了兵工厂工人。大家普遍认为,拆毁敌人铁路上的铁轨为我所用,既能瘫痪敌人的运输,又能解决兵工厂的用铁所需。对于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怎能不干呢?为了铁轨,军民一条心,顶住日寇的“扫荡”,回击阎顽的后面骚扰。通过一个兵站转到另一个兵站,源源不断地把铁轨运到了后方兵工厂。铁轨的质量远高于八路军自己的土炼毛铁,它可以制造枪炮,可以制造各种机器和弹尾弹翅,又可制造钻子、锉子、铣刀以至丝杆螺母之类,所以工人们非常高兴的给铁轨加了一个代号,叫做“万能”。
在贺龙领导和推动下,晋绥兵工厂曾先后开展了立功运动、技术革新运动,大力提倡发明创造和工具改革,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因此产量大大提高,增加了一倍,同时经过认真研究,产品质量也提高了,以前炸弹破片是40-50片,后达到破片140-150片,同时还解决了防潮问题。在工具改革中,也能自己制作工作母机了,锉刀以旧改新,掷弹筒也能自己翻砂铸造。兵工厂能够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武器、弹药,有力支援了前线战场。在1943年和1944年工业部召开的两次劳模大会上,兵工厂的不少同志受到了表彰和奖励。
1940年到1942年,㹀牛沟修械所除负责前方损坏枪炮的全部修理任务外,还于1940年发动群众制造了四六式步枪;又于1941年到1942年制造了五○、六○掷弹筒。在这两年中,还仿制国民党中正式步枪制造了二百多支步枪。
贺龙支持壮大晋绥兵工生产
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是晋绥革命根据地创建人民军事工业的主要领导者,非常关心兵工事业。他除了及时传达贯彻党中央创建人民兵工的路线、方针、政策外,还从部队和延安调来一批老兵工、工程师、小青年和干部,不断充实晋绥兵工厂队伍,扩大技术力量。1940年底,晋绥兵工厂劳力缺乏,贺龙司令员亲自批示,从前线调了一百名士兵支援工厂。1942年,贺龙司令员由前方去延安,专程到㹀牛沟兵工厂里看望职工,向全厂职工讲述了抗日战争的形势。职工们欢欣鼓舞,坚定了胜利的信心。
在贺龙司令员带动下,晋绥军区的其他领导人王震、甘泗淇、周士第等同志,每次从前线奔赴延安,路经㹀牛沟时,总要到兵工厂去看看,及时了解和帮助解决生产和职工生活中的问题。贺龙时刻关心着军事工业的发展,他差不多每次去延安,都要绕道㹀牛沟来看望兵工工人,工人们都很尊敬这位善战而又慈祥的指挥员。他每次来厂,先到食堂、宿舍、工房视察,不拘形式地向工人们询问着,交谈着,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他看到刚从前线转下来的小青年垫褥太单薄,就叫大家从后勤部门领来添补;看到大家嚼黑豆子,他深情地说:“这样做法吃了会不消化的。”他嘱咐同志们在生产生活方面多请教老乡。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给工人以温暖和力量,同志们干劲倍增,手皮磨破了,肩膀抬肿了,两眼布满血丝,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杨开林在回忆录中这样说:我几次试图说服大家稍事休息,同志们却回答说:“前方在流血,后方还能不流汗吗?”当我们的第一座厂房在荒地里建起来的时候,当我们费尽千辛万苦将一些破旧机器修复运转的时候,人人兴高采烈,连附近的乡亲们也来祝贺,并和我们一道共同庆祝建厂胜利。
杨开林在回忆录中说:在党中央的领导和贺龙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当地军民的一致努力,当时人民兵工厂已经遍布陕北和晋绥。这些结构简单、外观不美的弹药,只要发给军队、民兵和抗日民众,就可以起到以量胜质的作用。而当我们在庆祝胜利的时候,都不由得衷心敬佩那些被硫酸侵害而致伤残的英雄模范们,并深切悼念那些为装制炸药和各种炮弹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烈士们,我们所能告慰于先烈们的是,我们做了抗日前线将士们最希望做的事业,我们做了中国人民最希望做的事业!
1948年,贺龙亲自为西北军工烈士纪念塔题词:晋绥军工烈士们:你们所流的血汗和前方指战员所溅的血光,同是人民解放事业伟烈的贡献!
贺龙司令员领导创建的西北军工,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