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日报》多年来秉持社会责任,站在时代前沿,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服务全市人民,与我这个坚持了40年新闻写作爱好者有着难以割舍的情谊,在第23个记者节,便想聊聊我和《吕梁日报》的情缘。作为党报忠实的读者和通讯员,我见证了她从周刊小报到日报变大报,又到增加《晚报版》,从单色到彩色,扩大宣传报道影响力。
初识《吕梁日报》是在1982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下,吕梁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吕梁日报》紧扣时代脉搏,关注全区农村的各项改革,不断报道各县涌现出来的改革新事和创新人物。这期间,我村也发生了巨变,不仅建起了村办公楼、新学校和新剧场,还建起了村上有史以来第一个图书阅览室供村民读书看报,因此,我也常去阅读报刊,看得多了,便与《吕梁日报》结下了浓厚的情谊。
通过与《吕梁日报》的结缘,使我萌发了拿起笔讴歌农村的念头。于是也学着把农村的新鲜事、新风尚、新变化写成稿子寄往报社。1983年元旦,我的第一篇作品《梁玉根三喜临门》经过编辑老师的润色斧正,得以在“政策好农民笑”专栏配插图发表。看着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闻着油墨的清香,当时的那份喜悦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这不仅让我高兴,也使我村的人们异常高兴,因为它实现了本村新闻报道上党报“零”的突破。
也就是这篇300余字的小稿使我对新闻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外出采访,搜集素材,夜晚的灯光下伏案写作,一篇篇农村发展的新人新事登上了《吕梁日报》。从1983年到现在,在报社几代编辑记者的帮助下,写稿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产量”也逐年提高,先后在省内外20余家新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3500余篇,25次被吕梁市委宣传部、《吕梁日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科技农业报》等媒体评为模范通讯员,并被多家媒体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这些都是《吕梁日报》培育引导的结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贵在苦钻研。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我,要写出符合报刊要求的文章,难度很大。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我订阅了《新闻通讯》、《通讯员报》,购买了新闻写作书籍,从中得到启迪和教益。我也曾怀揣稿件多次去报社向编辑老师请教,至今我都难以忘记那些对基层通讯员热情诚恳和认真负责的老编辑。尽管有的人已退休,有的人已调离报社,但他们的名字却铭记在心。近年来进入报社的一批年轻记者编辑又把老报人的好作风传承下来,与我这个“编外记者”结为忘年交。尽管现在不少编辑老师与我从未谋面,只是从报纸版面上熟记他们的名字,但我在心里对他们给予的关爱与呵护深表谢意。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过弃笔到煤矿打工的想法,但看着一本本剪报册,心想,怎能把自己热爱的事搁下而打退堂鼓呢?于是不管多忙,一有时间就外出采访,这么多年来,几乎走遍了孝义的所有乡镇村庄,对于每日送来的《吕梁日报》都爱不释手,仔细阅读。读报用报,多学多写,提高写作水平,才能为农村发展尽好自己的微薄力量。
多年来我把看报写新闻,养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和乐趣,一期不看心里就觉得不踏实。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我把40年来读过的报纸都按月装订成册保存。为补齐报纸,曾经多次写信向高秋荣编辑老师要报,因此我家成了方圆县市农民通讯员查找各种资料的“报馆”。
2001年3月30日,我采写的《调产沸腾了小山村》上了《吕梁日报》一版头条,这更加坚定了我持续给党报写稿的信心。多年来,为了抓新闻写新闻,别人空闲时间打扑克逛街,我却东奔西跑忙于采访。为了扩大稿源,我与许多基层单位和农民朋友建立了联系,一有新闻线索他们便打电话给我,而我也想方设法抽时间前往采访。
除了写一些短小稿件外,我也努力大胆地采写一些有影响、有意义、有价值的重头新闻。2002年我精心采写的《冯老师真情赞三峡》被省内5家新闻媒体先后刊登报道,不仅获得《生活晨报》当月好新闻二等奖,而且还引起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的关注,并派《中国三峡报》记者又采写了《吕梁有个“三峡迷”》的通讯。后来我采写的《王安生独创“梅花”字献奥运》、《污染企业自拆除,转产发展“绿”产品》、《众志成城圆水梦》、《夫妇俩提供的免费“舞餐”》等稿件在《吕梁日报》和《农民日报》、《山西日报》等媒体发表后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稿子写得多了,我也就成了许多媒体颇有名气的通讯员,2012年记者节,《山西日报》用一个版面的三分之二以乡亲“土记者”为题报道了我30多年坚持写新闻的事迹。2015年记者节,《吕梁日报》一版倒头条又以“根植农村笔耕不辍”为题报道了我坚持多年笔耕不辍为党报写新闻的故事。这期间,孝义电视台还为我拍摄了专题片进行了再次报道。2017年春节,原孝义市文化局局长赵处亮老师用嵌名联的形式,特制了一个新颖独特的贺联卡赠送给我:竹高十丈需仰视有德有才堪称泥腿土记者,华章千篇不寻常亦农亦文写尽乡邑好新闻。使我深感作为一名“土记者”的欣慰。
“晚报版”创刊以来,注重挖掘、树立吕梁人各行各业的典型,使新闻更贴近生活接地气、形式更开放大气重设计、传播更及时精准有特色,成为讲好吕梁故事的又一时代之声。我借助“晚报版”平台采写了大量鲜活有价值的新闻稿件,有不少发表在一版,使我对晚报版怀有一份真挚的情感。
40年来,当我采写的稿件通过《吕梁日报》产生应有的宣传效果时,我都很感动,铭记在心。
40年的见证,40年的陪伴,《吕梁日报》在岁月的更替中不断超越。这40年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我有过挑灯夜战一遍遍抄写稿件的辛苦,也有过等待稿件见报的焦急,但我更加感受到了今天作为一名通讯员的快乐与幸福。身逢盛世,能记录这个时代发展变化的点点滴滴,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我感到自豪和高兴的呢?
昨天接受《吕梁日报》,今天更钟情《吕梁日报》,今后我将与《吕梁日报》同行,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回首自己从一名农民通讯员成长为年发稿100余篇的“铁杆”通讯员。我真诚地说一声:感谢您,《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