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梁山革命博物馆存放的兵工史料系列丛书中,记载了许多兵工英雄,西北人民兵工劳动英雄赵占魁的英雄事迹格外引人注目。
赵占魁是山西省定襄县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1938年4月随职工大队到延安,进入抗大。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农具厂、兵工厂当翻砂工,曾任翻砂股副股长、股长等职。他以艰苦奋斗、忘我劳动、关心集体、爱厂如家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和先进事迹,多次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特等劳动英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光辉旗帜。1943年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后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47年调晋绥解放区从事工会工作,任西北军区兵工部职工总会筹委会主任。1973年逝世。
粉身碎骨也要跟党走
赵占魁(1895-1973)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一个贫农家庭,12岁那年父亲和哥哥先后去世,赵占魁便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他先后在铁铺、太原铜元厂和太原兵工厂做工,受尽了剥削和欺凌。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对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仇恨,投身于党和革命队伍的怀抱,在延安兵工厂当翻砂工,他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西北解放后,他长期从事工运活动。赵占魁坚韧不拔的劳动精神、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以及与群众水乳交融的品德,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光辉旗帜。
1938年5月,赵占魁进入延安抗日大学职工大队学习。他感慨地说:“我老赵42岁才真正找到自己的家。”中央职工委员会的张浩同志亲自找赵占魁谈革命理想,老赵病了,校领导立刻请医生给他看病、打针、送药。想想过去工头的拳头、皮鞭,看看眼前首长无微不至的关怀,赵占魁热泪盈眶,他对同班同学、山西来的铁匠崔锁贵说:“什么人对咱这样亲过?只有共产党,比自己的亲娘还亲啊!我虽然老了,可心没老。这辈子跟党走定了,就是粉身碎骨我也要扑在党的事业上。”他迫切要求入党,深情地对校党委委员说:“党要我这样的老汉么?我没文化,只有这双皮包骨头的手啊!”党委委员握着他的双手亲切地说:“要,老赵同志,无产阶级就是靠这两只手来创造光明世界的。”
党的鼓励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他是千百万工人中的一员,要在党领导下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一个工人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国家。1938年12月20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老赵感到自己年轻了。他说:“我没老,我是属于无产阶级的,属于党的。有了共产党,咱无产阶级就有了依靠,有了力量。”
熊熊炉火炼红心
入党以后,老赵的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1939年,赵占魁被分配到陕北温家沟农具厂当化铁工人。他暗下决心:“这回可有了为党出力的时候了。为了党,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我要豁出命来干。”边区工厂条件差,化铁和翻砂都是露天干的。老赵当时是翻砂股副股长,但总是上炉操作。夏天,站在烈日下晒得人头晕脑胀。化铁炉温高达两千多度,边区没有石棉衣,老赵头顶一个落满炉灰的破草帽,身穿抵御炉火高温的厚棉衣,腰束皮裙,边吆喝推动鼓风机,边化铁。他全身都浸泡在汗水里,棉袄被汗水湿透了,结一层厚厚的白碱,实在热得受不住了,他就叫同志们往他头上身上泼凉水,吃饭也不停工,常常不停地工作十一、二个小时,日日如此,年年如此,从没说过一声累,叫过一声苦。年轻人问他:“赵师傅,你怎么这么大的劲?”老赵回答:“过去是为军阀、资本家干活;现在干活为的是抗日,为的是革命。革命胜利了,将来你们就不用在夏天穿棉袄露天化铁了。但是,没有今天又怎么能有明天呢!”
有一次,老赵帮助机钳股试制弹花机,一不留神,被马拉架轧断了一个手指头,两块碎骨沾在架子上,鲜血流个不停。老赵忍着痛一声没吭,偷偷包扎起来继续干。同志们看到机架上沾着的碎骨和血迹,才知道他负了伤。厂长和工人们要送他去医院,老赵说什么也不同意,他笑着说:“再加把劲,活就完了,我的手没关系,那是橡皮做的。”说完,又带头干起来。同志们都称赞他是一个“忘却了自己的人。”
1941年,赵占魁同志被边区工人推选为候补参议员,大家亲切地称他是“工人参议员。”
爱憎分明斗志坚
赵占魁爱护工厂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他上班到得早,下班走得晚,轮到他公休,就出去拣煤渣、碎木柴给厨房用。他常说:“工厂是咱自己的家业,一点一滴都要爱惜,那都是人民的血汗哪!”在他的带动下,翻砂股节约成风,仅1941年就节约22万元。
赵占魁非常关爱自己的工人兄弟,关心厂里年轻人的思想、劳动和学习。他语重心长地对徒工们说:“你们在革命工厂当学徒,师傅把着手儿教,还能上学读书,吃得饱,穿得暖,又唱歌,又演戏,真是享福啊!要好好学,好好干,才对得起党,对得起革命事业啊!”老赵认为,多教会一个学徒,就为革命、为早日赶走日本侵略者增加一份力量。因此,他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工人,盼望他们快快成长起来,成为革命事业的栋梁。
个别青年徒工,干活挑肥拣瘦,有时还偷懒耍滑。老赵严肃耐心的教育他们:“过去咱们在敌占区干活是为了混饭吃,一天到晚磨洋工。工头一来我就装样子干一会儿,工头一走我就歇着。咱们这儿可不同,工厂是咱们自己的,领导在不在都应该一个样。”他经常对学徒讲解为抗战、为革命而劳动的意义,他说:“我们要爱护工厂,多增加生产,前方同志们在流血,我们应该多流汗,为抗战大干。”生活上他对青年工人照顾得十分周到,从来不嫌麻烦。小青年们感动地说:“赵师傅比我们的亲人还亲,我们一定好好干,不然真对不起他的一片心。”
职工群众的贴心人
1942年6月底,钳工股工人归国华侨刘金玉同志正在检修做动力用的汽车头时,突然“轰”的一声,整个车间的屋顶倒坍下来,刘金玉同志被砸在下面。在附近化铜的赵占魁同志一看不好,准备把化铜罐里的铜水倒出赶紧去抢救刘金玉。不料化铜罐“嘣”的一声爆裂了,重达十五六斤的两千多度高温铜水,浇在老赵的右脚上,右脚立刻成了焦黑一团。老赵不顾自己的脚伤,照旧冲向前去抢救刘金玉。后面赶上来的李有贵一把拉住了他,含着泪说:“赵师傅,您看您的脚都什么样了,我扶您去医务所吧!”老赵挣脱他的手,边往前跑边嚷:“不要管我,救老刘要紧!”但没跑几步就昏倒在地,他那被铜水溅着的裤子还在燃烧,脚上的皮肉吱吱的冒烟。
赵占魅同志受伤的消息通过报纸传遍边区。邓发、朱宝庭、李颉伯等领导同志经常来探望他,附近农村的老乡们送来一篮篮鸡蛋、挂面、油糕,机关、工厂、学校也都派代表或写信来慰问他。老赵十分感动,他说:“我在旧社会几十年,没吃没穿,病了就被一脚踢出去。如今咱有了自己的家,受了伤有这样好的医院治,首长和同志们都来看我,共产党的恩情,我报答不尽啊!”
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工厂奉命转移,工厂分配赵占魁带领家属队撤退。这个队由三十多名妇女、儿童组成,没有牲口,没有行军经验,每家还带了一些衣物。赵占魅和几个老汉、年轻妇女扶老携幼,过一沟又一岔,翻山越岭,步履艰难。老赵想,这个队牵动着工厂工人的家家户户,为使职工们放心,天大的困难,也不能丢下一个,弄伤一个。突然,三架飞机在头上绕来绕去,一些家属十分恐慌,又饿又乏的孩子们一个个走不动,哭着要人抱,路上跑过来几个不明来历的人又嚷嚷“快跑呀!敌人还差三十里就撵上咱们啦!”老赵沉着地对大家说:“不要慌,不要乱跑,这山沟沟里,三十里地半天也赶不上。”老赵在腰带上挂了一茶缸小米饭,边走边哄孩子:“别哭,你爸爸在前边等着我们呢。”大家终于安全地到达指定地点。
西北解放后,赵占魁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劳动部副部长,西安市有一部分流落街头的制鞋工人,听说赵占魁到了西安,纷纷找他求助。老赵亲自到有关部门交涉,组织起制鞋工人建厂,在工厂成立大会上,赵占魁说:“咱们虽然从来不认识,但我相信我们工人阶级的品质,因此,我同意你们建厂,还当了你们的保人……”他的话使每个工人很受感动。赵占魁被推选为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委会委员,出席了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大会,还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总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
赵占魁在长期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受到党和群众的称赞,中央职委会书记邓发说:“赵占魁不仅个人在生产中积极有创造,而且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埋头苦干,始终如一的精神。因此,边区工人公认他为自己的旗帜,向他看齐。”1942年9月,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的社论,边区总工会发出了《关于开展赵占魁运动的通知》。当年12月,毛泽东在边区高干会的报告中号召:“发展赵占魁运动于各工厂。”一个轰轰烈烈的学习赵占魁、争做新的劳动者的运动,从延安发展到各抗日根据地。赵占魁运动在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精神,端正了不怕艰苦、不计报酬、努力生产的劳动态度,促进了生产的大发展。同时,通过运动涌现了大批赵占魁式的先进人物,树立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增强了职工内部的团结。各级党政机关和工会的工作也得到改进,纷纷精兵简政,深入基层,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稿件文、图均由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高宇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