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题材接地气构思有灵气 语言冒土气内涵显雅气

——著名伞头马少异秧歌赏析(上)

□ 李海光

马少异是临县的文化名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临县道情戏的山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是临县著名的伞头、编剧、导演、演员,三弦书现代名段的作者,原临县道情剧团团长;编导的道情小戏《春暖花开》《相亲》《卖菜》在吕梁地区调演中获奖,创演的大型剧目《收租院》《战火中成长》《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影响持久。

本世纪初,马少异挑伞给临县县委、县政府拜年,唱了一首“万民如意才是县委政府奋斗目标”的秧歌。接秧歌的副县长张成祥是当年的插队知青,马少异是知青的带队老师。先生遇学生,伞头拜主家,花甲劝不惑,此时此地此人此情此景此歌,情真真意切切:

唱秧歌肯对人扬长赞美,

见了你总得说真情至理,

有一句贴心话应该记地:

万事如意远不如万民如意。

哲理性秧歌突破传统的拜年吉语,发人深思,是伞头秧歌的创新、提高,是传统民间文艺的时代化,是语出人惊的秧歌佳作。一叶知秋,马少异先生的伞头秧歌文化功底一歌即现。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笔者搜集了近百首上世纪60年代初至今散落在社会上的马少异秧歌,就临州民间文化的课题,独家采访了耄耋之年的马先生,围绕湫河两岸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戏、伞头秧歌等,获得了弥足珍贵的活史料。反复梳理先生的秧歌编唱理念,仔细品赏其60年间的部分秧歌作品,特点鲜明:涉猎广泛,无事不歌,题材接地气;结构巧妙,布局严谨,构思有灵气;土言土语,吐情吐义,语言冒土气;歌含哲理,修身养性,内涵显雅气。

接地气

居住离石区的临县籍老友聚餐,为安全健康起见,马先生用秧歌给席间好友们定了“四项基本原则”:

喝多喝少由自己,

吃多吃少问肚皮,

想甚说甚没限制,

互相不要争是非。

劝老相好少喝防醉,三首秧歌层层递进,既是劝友少酒,更是慰人修养心身:

都晓得老弟重义气,

因此上人人抬爱你,

就怕你喝酒着不地,(把握不住)

醉倒了你难受来人难意。

你说你一回能喝斤半酒,

卬劝你喝上四两就封口,(我)

超限度既出洋相又献丑,

做事情总的应把余地留。

1974年正月,赤崖会村插队知青秧歌队要到城庄公社接受检阅,起身时迟迟未到的本村伞头苗庆生怀抱小孩匆匆赶来,马先生戏耍之:

开言叫一声老苗兄,

转罢锅台又抱孩童,

都像你这样惯爱人,

半边天叫你家啊地撑?(怎么)

苗应对:

家家都供一尊神,

惹下家神弄不成,

出了门了你夸嘴硬,

回了家会卬不差甚。

马再逗:

今儿到公社去比拼,

擎功全凭苗庆生,

窝到居舍不出动,(家里)

油梁做了抵门棍?

1975年元宵节,山西省文化局局长邓焰帅、编剧张万一等到临县索达干公社采风。秧歌队刚从面前扭过,张万一便对“身子上”的“小会会”评价:“古今中外,离奇古怪。”伞头邀请陪同采风的马少异进场而歌,马先生瞬间想起自己十岁时,索达干秧歌进城,为祖母带孝的他挤在人群中看秧歌,丢了一只白鞋,被南塔村的流浪汉“三贵人”捡还。二十多年前后的挤秧歌和唱秧歌马上链接起来:

卬记得十岁上伢进城来,(你们)

为看伢挤得抛了一只鞋,(pang,hai)

这一回要不是省里家做后台,

卬怎敢在火焰山上把柴背。(bai)

突然袭击难招架,

即怕里来放下差,(ca)

不如早些交伞把,

锣鼓长了怕闹笑话。

采风队返程时天降瑞雪,汽车在公社大门外的桥上打滑,乘员下来推车。张万一请马少异就地取材唱秧歌,马先生口到歌来,感恩天降吉祥:

出了公社三五步,

过桥就爬胶泥坡,

大家下来把车扶,

受锻炼多亏天照顾。

马先生在临县人民大礼堂同时对唱四位女伞头,他的“开皮”秧歌是:

白头翁红颜女同时登台,

老牛吼羊羔叫夹杂起来,

叫伢看五颜六色放异彩,

叫伢听七声二气多古怪。

秧歌队表演坐旱船,小丑“二卜愣”忘词跌底,马先生救场:

卬咪的那圪且小艄公,(那个)

直声子吼了一大声,(声音刺耳)

逗得大家笑哄哄,

场场里离不了这个家人。

年轻观众掀倒一小孩,孩子不依,年轻人变本加厉,脚踹小孩。马先生有理有节有智地预警止踹:

那圪且后生实在凶,(那个)

掀倒人家还用脚蹬,

再要这地个不像人,(这样子)

卬咪的民兵可不留情。(我们),

编唱秧歌是马先生的生活常态,所唱内容更是日常生活,许多秧歌是在与人交往的衣食住行中唱的,本文列举的多数秧歌都是如此。在马先生伞下,生老病死,嫁娶升迁,偶遇约聚,都有秧歌助兴劝世;师生相逢,老友谋面,休闲聊天,都会唱出宜人的哲理秧歌。先生秧歌包罗万象,可谓见甚唱甚,唱甚像甚。描景、状物、说人,面前的人物、景象就是心中的诗、口中的歌,信眼而观,信耳而听,信口而唱,无景不歌,无物不歌,无人不歌,让秧歌无处不在。大到治国理政,小到抽烟喝酒,一地红花,一地美景,一地秧歌。秧歌是先生生活的小品、生命的感悟,有土地的肥力、窑洞的温度,显现出黄河的奔放、吕梁的含蓄、煤炭的深邃、高粱的红火、红枣的香甜、土豆的细腻、花伞的灵动、虎衬的悦耳。先生秧歌就像土地里生长出来似的,浑身缀满了黄土高原的果实,累累硕果无不散发着黄土高原吕梁山脉的大地气息。

有灵气

插队知青对正月初几只吃红面汤、玉米面“狗脊梁”窝窝有议论。开饭时,大家请马老师用秧歌诉苦。先生两首秧歌把艰苦日子唱了个甜又香,青年们欢呼:好秧歌!

山药蛋煮得溏又溏,(吃起来绵)

胡萝卜介介甜又香,

红面颀子一拃拃长,(高粱面条)

嗬哩香的口红面汤。(非常)

尺二长的金皇后,(玉米面窝头)

三条两条吃不够,

抹上辣子蘸上醋,

坚铮铮地像猪肉。

热闹的气氛感染了在灶台上负责舀饭的女知青,要求给她也唱个秧歌。马老师趣歌一曲,女知青急辩:没啦尝!只用摘头试凉滚来。众知青却“添油加醋”:尝来,我们见过。歌曰:

后锅下坐个胖姑娘,

那是卬咪的事务长,(wai)

工作积极责任心强,

温滚口猪食也要亲口尝。

正月十五,秧歌队到离石给吕梁地委行署拜年,十六才到临县城关公社慰问。观众议论:小看人嘞。马先生巧妙化解大家的误解:

过了春节十六天,

才到公社来拜年,

最亲的排在最后边,

同志们理解咱心一片。

在太原的公交车上,一老者因无人让座与座位上的青年人发生争执。马先生和邻座的族叔交流:让座是年轻人讲礼貌,但老年人争不得,更吵不得。族叔让用秧歌评说老少之误。先生站在老年人自律的角度,用两首秧歌分说小者“尊贵”该坐、老者相争不宜:

国家号召“一胎化”,

两个大人一个娃,

缺者为贵话不假,

年轻人就是金圪垯。

既不残废又没病,

不带小孩不怀孕,

即便有点痴呆症,

站着坐着不差甚。

元宵节,秧歌队被挤在临县城内正街的县政府与武装部大门口不能行进,维持秩序的警员竭力履职,仍效果甚微。马先生一歌疏导,观众纷纷到下一站占位候场去了:

十五的会子招风大,(dang)

人山人海起了浪,

同志咪把路让一让,

圪垛院咱抖开声势贻伢唱。

马先生与伞头长者比年龄论大小:你岁数比我大也得叫我哥,因为伢老婆与我同岁,但生月比我小,我们都是唱道情的人。“长者”要求用秧歌证之,马先生歌之有理有礼:

论年龄你比卬岁数大,(dang)

论关系你应该叫卬哥,(gang)

伢婆姨比卬侯称卬兄长,

你叫卬妻哥哥理所应当。

马先生给种植花卉的老同学薛满庆唱:

人家笑话咱老傻瓜,

不会享受老来乐,

卬学唱戏你养花,

神仙的日子不如咱。

1982年春,有文化界的领导让马先生听几段秧歌录音,评说伞头的特点。马先生无可奈何:

这后生从小把书读,

成语词典背了个熟,

早知道秧歌这里出,

伞头们谁肯动脑子。

马先生与年轻伞头A对唱,A欲为马家女婿,先生回对的每首秧歌不仅自成体系,结构严谨,起、承、转、合如鱼得水,而且三首秧歌组成系列,将警示、规劝、怜惜的三个主题逐步深化,既婉言谢绝了A拜泰山、当乘龙的美意,又将他揽入“祖父”的怀中,有效阻止了“翁婿”对唱可能出现的被动、难堪:

水里生来地上长,

跳得高来吼得响,

痴心妄想扑天鹅,

重投人胎换模样。

卬年长来你年幼,

观众开心咱出丑,

不要把鼓掌当成牛,

嗤笑的味道在里头。

唱秧歌虽不论班辈,

爷爷孙子难答对,

后面的节目更精彩,

识点眼色了咱下台。

马先生掏腾名叫张仲仁的好友,起句谐音设疑,悬念引人好奇;二句承接疑点,从俗语“轻得你不够四两重”出发,诠释“不重”到什么程度;三句由不重引申到“轻”,轻到押不住称的程度;结句耍笑点睛“挖祖坟”:

名叫仲仁人不重,

三两九钱稍微硬,

连筋带肉还押不住称,

偷工减料为个甚?

马先生秧歌的谋篇布局不仅符合秧歌的章法,讲究“起、承、引、结”,而且具有戏剧性,设悬念,抖包袱,灵动、巧妙、风趣,体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艺术美。《伞头秧歌概论》说:“一首秧歌由四句组成,要求内容集中,意思连贯,针对性强,句句押韵,独立成篇。它虽没有格律诗的讲究和严谨,但也绝不可因其用语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混同于日常生活中的‘顺口溜’。一首好的秧歌,除应符合编唱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立意深刻、结构巧妙,寥寥四句有起有伏,层层递进,步步深入。”马先生的秧歌力避“顺口溜”式的四句并列,不仅“头句起二句表三句引申,”而且“第四句作总结”话出惊人,升华主题,发掘出惊心动魄的为人处世之道,符合秧歌理论代表作《伞头阳歌史话》讲秧歌编唱技巧的理念:

编秧歌最讲究见景生情,

每四句为一首内容集中,

头句起二句表三句引申,

第四句作总结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