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谢家寨原来主要居住着谢姓人家,后来,郭姓人渐渐多起来。据明天启五年(1625)《文水县志》记载,谢家寨属于独家都,清光绪九年(1883)《文水县志》记载,谢家寨属于石西都。1975年开始发展梨树,现在成为远近闻名的贡梨之乡。
庙宇连古韵
谢家寨有条东西大街,村里人称正街。南北有几条巷,从东起第一条巷东西正街往南叫马道巷,往北叫樊家巷;第二条是从正街五道庙处往南形成丁字街,也叫南街;第三条是在村西正街往北的谢家巷。整个村庄在护村堰内,古汾河就紧靠村从东北向西南流过。
村里庙宇较多。东头庙是座三教寺,坐东朝西,现存为清代建筑。正殿三间,为二层楼阁式建筑,北耳殿侧有砖砌楼梯可上二层。正殿一层面宽三间,前有檐廊,柱头斗栱三踩单昂,墀头有花卉图案砖雕,二层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檐廊梁架,柱头斗栱三踩单昂,明间出斜拱一朵,墀头有花卉、宝瓶图案砖雕。南北耳殿各一间,进深两椽,单檐硬山顶。南北配殿各六间,曾是村里学校。庙门内两侧有四大天王像,庙门外两侧有钟鼓楼。庙院内有一棵柏树,一棵松树,两棵大杨树。
南头庙是观音庙,坐南朝北。正殿三间,东西耳殿各一间,东西配殿各三间,有十八罗汉木雕像。庙门两侧有钟鼓楼。西头庙是座关帝庙,坐西朝东,正殿三间,塑有关公、周仓、关平像,南北耳殿各一间,南北配殿各六间。庙门两侧有钟鼓楼。北头庙是真武庙,坐北朝南,正殿三间,两边各有耳殿一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庙门两侧有钟鼓楼,对面有戏台。
村北还有座文昌庙,原名文昌宫。据现存碑记记载,该庙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改称文昌庙,现存为清代建筑。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正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配殿,东西耳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梁架,柱头斗栱三踩单昂,明间出斜栱一朵,墀头有花卉图案砖雕。明间设门,次间设窗。殿内后墙及两山墙绘有渔樵耕读、忠孝节义壁画。东西耳殿各一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东西厢房、东西配殿均面宽三间,单坡硬山顶,墀头有砖雕图案。现存清代维修碑3通。
文昌庙内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 《剏建文昌庙碑记》勒石,圆首方座,青石质,碑阳额篆“斯文迎喜”。碑文主要内容为记述创建文昌庙之事。碑末明确写到:“合村公议,庙内一律不准闲人居住、寄放器具。”
郭氏兴家族
谢家寨由“七郭八王九杂姓”组成,而其中郭是本村的大姓,人口居多。始祖郭九安从县城北街迁来,郭九安生有郭彪、郭廷、郭堂三子,因此成为村里三股,分别有三座郭氏祠堂。一座是正街中段路南的“惇族堂”,一座是正街西端路北的“光裕堂”,还有一座是南街路西的“燕翼堂”。每年春节,郭氏各股便宰羊祭祖聚餐。
元宵节期间,村里十多个社坛在各条街巷搭十王殿,开展民间文娱活动,有灯山、九曲、背棍、高跷、架火等。
正街偏西路北有座四合院,村里人称进士院。砖雕街门在院落东南朝南开,上悬有“进士第”金字匾额。倒座南房连街门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据郭氏家谱记载,郭氏十三世孙郭伟人,清乾隆四年(1739)己未科进士,历任四川太平、长寿知县,后升资州署、潼川府知府、汾州府教授。清光绪九年(1883)《文水县志》上也有记载。
马道巷路西有座闷房院,人们也称九台阶院。砖雕街门在院落东南朝东开,门前有九级台阶,院内东西房各三间,正房五间为闷房。郭尚铭祖上在外做生意,修建了这座宅院。
正街中段路北有座木质贞节牌楼,坐北朝南。牌楼后面有座砖雕街门,街门东侧有座坐西朝东的牌楼,据说都是郭氏家族的贞节牌楼。街门位于院落东南朝南开,设有仪门。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整座院落插飞锦瓦,庄重典雅。
据说,村里有郭玉良、郭来恭、郭绍等八个秀才,其中有一个是武秀才。郭学书祖上曾是武秀才,在村北有座二进院。大门在一进院西北朝北开,有正房连大门七间,东房四间。西面是二街门,二进院里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郭玉良人称卧虎,曾当过村长。经常头戴一顶缀有玉牌的帽子,人们说他坐在家里就知道外面的事情。他常给人写状子,传说,只要是他写的状子,就能赢了官司。村里郝耀荣做得一手好木工活,郭棠是个篆刻高手,郭耀唐是位医生。
传说,谢家祖上有位谢二狗,身材壮实,力大无穷。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时路过谢家寨,乾隆的马车陷在了汾河的泥潭里。谢二狗见此情景,挽起裤腿跳进泥潭把马车背了出来。乾隆得知他叫谢二狗时说:“金腿银胳膊的谢二狗。”据说,乾隆回了朝,还派人到谢家寨看望过谢二狗。
晋商历沧桑
村里郭灵芝、郭灵章兄弟在河南做生意,据说从谢家寨到河南开封一路都有店铺,来回都可以在自己店铺里吃住。因兄弟二人排行老四、老五,村里人称河南四、河南五。河南四郭灵芝在正街偏东路北有座四合院。街门在院落东南朝南开,倒座南房连街门五间,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五间。河南五郭灵章为人谦逊,善于经营,管理有方,赚了很多钱。后来把钱捐献给国家。
岳凤山在村里开着饼面铺,也卖烟酒,郭学泰开有粮斗铺。谢家寨走外做生意主要是海拉尔,郭兴祯、郭起鹰等都在海拉尔做生意。
村里人去海拉尔做生意,经常偷爬火车去。一次郭宝胜趁火车过太谷五马河慢行时爬上了北上的火车,火车上有个日军在端着枪在押车。日军发现郭宝胜便向他刺来,郭宝胜顺手握住刺刀夺枪,不慎滚落下火车被压身亡。一个铁路守护工发现郭宝胜衣服口袋里装的身份证件,得知是谢家寨人,便给村里写来封信。来信送到了岳凤山开的店里,岳凤山把信转给了郭宝胜家。家里根据信中提供的地址,用独轮车把郭宝胜往回拉。半路住店时,店里人不知拉的是什么东西,店主问:“伙计,你推的是什么东西?”郭宝胜的弟弟吓得不敢吭声,侄儿说:“做生意的人能推什么,米米面面,杂杂货货。”店主走到推车前掀开上面的杂货一摸,却摸着一只人脚,一把抓住郭家人的领口说:“快滚蛋,把死人就推到院里来了!”他们只好冒着严冬,连夜赶回来。
战争中洗礼
民国二十八年(1939)二月十五日,八路军和日军打了一战,这一仗日军在谢家寨村内。同年三月初六,八路军与日军在无碍寺交战,这一战是八路军在谢家寨村内。据说,发生过“天风救八路”的故事,当时,有一部分八路军被日军重兵包围在无碍寺内,正在难以突围之际,一阵很大的旋风搅得天昏地暗,日军连眼也睁不开,八路军趁机突围。
抗战时期,岳明昌担任3区通讯员。抗战胜利后,岳明昌加入由八路军改编的晋绥军区12团。在7连先后从事通讯员、警卫员工作。民国三十六年(1947),12团加入野战部队序列,向大西北进军。1949年9月,岳明昌进入空军第四航空学校,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1950年10月,从该校1期甲班毕业,成为空军4师飞行员。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枪;1951年3月15日,志愿军空军司令部成立;9月,志愿军空军以师为单位,轮番进入朝鲜参战。
岳明昌所在的空4师是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支航空兵部队,也是在朝鲜轮战次数最多的空军部队。10月2日,毛泽东主席在空4师作战报告上批示:“空4师奋勇作战,甚好甚慰。”1951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空军遇到入朝参战以来最惨烈的空中交锋。这一天,岳明昌和他的战友们两次升空作战,与参加过二战、经验丰富的敌方飞行编队决战于万米高空。新中国的雏鹰,不惧强敌,勇闯极限,取得抗美援朝空战的最大战果。在“空中格斗”中,10团飞行员岳明昌击落敌军米吉尔战机一架。战斗中岳明昌英勇无畏,出奇制胜,不幸战机受损,壮烈牺牲。1951年11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政治部为岳明昌追授一等功。
抗日战争时期,郭腊维曾参加过区民兵武装。1949年3月, 郭腊维的弟弟19岁的郭有维报名参军。他所在部队是由文交支队改编的野战军。随队转战太原,进军西北,参加陇南战役,修筑天(水)兰(州)铁路。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的魔爪伸向朝鲜,对我新生的共和国造成威胁。郭有维所在部队改为军委野战炮兵。接到军委命令后,该12军炮406团3连迅速集结,开赴抗美援朝战场。1953年5月,志愿军“夏季反击战”于13日打响。为配合谈判,实现战役目标,郭有维和他的战友坚守炮位,精准打击,为取得首次反击战赢得主动。在第一战役将要结束的5月23日,郭有维在朝鲜东南端的黄海道长丰郡战斗中牺牲。
据统计,文水县共有319名青年赴朝作战,其中有117名青年牺牲在朝鲜前线。
梨乡的田野
1954年5月,国家农业部、水利部、华北农业研究所有关单位的专家及苏联水利专家尼亚克·沃洛宁等来文水县谢家寨一带考察土壤盐渍化的情况,在他们澄清这一带土地碱化的原因后,提出了改碱措施,成立了土壤改良试验站。同年10月12日,专家们带来了一部意大利乌尔苏斯链轨式拖拉机,一路上郭腊维还背着枪押送回来。谢家寨成为文水最早拥有拖拉机的村庄。这台拖拉机的出现,不仅在文水县是奇迹,在全省也是罕见的事。拖拉机开始在400亩试验田上耕作。文水中学的300余师生,背着炒面、红枣等干粮,徒步往返一百多里赶来参观拖拉机。平遥、榆次以及雁北等各地到谢家寨参观拖拉机耕地的人络绎不绝。直至冬天气候寒冷,还有看稀罕的人陆续到谢家寨。从拖拉机耕得快,耕得深,人们看到了中国农业的前景和希望,看到了社会主义萌芽状态的曙光。
1975年,谢家寨聘请辽宁盖县的林果技术员刘日丕作指导发展了200亩梨树,后来,培育的梨树苗销往祁县、平遥、隰县等地。近年来,谢家寨几乎全部发展成梨树,并培育了女皇贡梨品牌。人们在研究者品种和砧木选择、栽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果实采集……谢家寨带动了当地梨树业的发展,而今,谢家寨所在的南安镇成了万亩梨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