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时节,已至年关,越来越浓的年味冲淡了冬日的寒冷。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公历每年1月20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即为大寒。
万物蛰藏 冰雪未消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小寒大寒,冷成一团”,大寒期间,寒潮南下活动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非常冷的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到处呈现冰天雪地的景象。
小寒、大寒期间是一年中雨水较少的时段。一般而言,大寒节气里,华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一般为5—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的降水量一般只有1—5毫米。华南地区冬季干燥,越冬作物在这段时间里耗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不突出。在雨雪稀少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适时浇灌,对小麦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养精蓄锐 防风御寒
“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中医认为,大寒时节,食宜温,护腰养肾;睡宜早,养精蓄锐藏阳气;头宜暖,胸背足忌寒凉;心宜平,节制喜怒,护心护肺。
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说法,说明人们对身体调养的重视。大寒时节仍是冬令进补的好时机,重点应放在固护脾肾、调养肝血上。在我国南方地区,有大寒吃糯米的习俗。例如,在广东佛山,人们常在大寒节用瓦锅蒸煮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比普通大米含糖分高,食之具有御寒滋补的功效。
冬去春来 辞旧迎新
大寒是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民间有“过了大寒,又是一年”的说法,这个“年”指的是农历新年。因而,大寒时节的一些民间习俗都透着浓浓的“年味”。
随着大寒这一节气渐渐走完,过年的气氛日益热烈。进入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达到高潮。“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做年糕的黏面);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过年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接近,让人充满喜悦的期待,是大寒的主旋律,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制作年肴,让这一节气充盈着欢乐喜庆的红火氛围。
(孟扬 曹怡晴)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