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

交 粮

□ 刘云虹

交粮(图文无关)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那阵,夏收接近尾声的时候,农户的人们照例是要去交公粮的。

那时候给国家交的农业税,农村里的人们叫征购粮,统一给指定的粮站交小麦,每年夏收割麦时节,县上向各公社分派任务,公社向各大队摊派,大队向小队的农户下具体的数量,据说县上下的任务不是很多,每个村民所负担的粮食旱地区130斤左右不等,水地区要180斤上下,人们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叫交公粮,有的地方叫交爱国粮。

交粮的时候,农民们的积极性大都是很高的,大队的高音喇叭里一宣布交粮的日期和数量,各家各户就忙碌起来,赶着晒干、扇净、装布袋过秤,去交粮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要拣成色好颗粒饱满的、没有任何杂质的小麦去交,这样省去许多麻烦,到了粮站也顺利。

我们成家庄公社几十个村交粮的地点是成家庄粮站,我村距成家庄粮站8公里的路程,那时候还没有水泥路,村民们也大都是用骡马车,人力车运输,只有个别户有台手扶拖拉机,而且马力小,承载能力也有限,车马往返一来回,仅算路程没有三四个小时是不行的,到了粮站还要排队、验麦、过秤、入库,交粮往往需要一整天时间,不顺利的话,在粮站待上一到两天也是常有的事。

到成家庄粮站交粮的经历,我只有过一次,那一年我十三岁,人们都忙着要去交粮了,我缠着父亲非要跟着坐坐骡马车,看看热闹,瞧瞧稀奇,父亲在爷爷的劝说下答应带我。那一天,我们全家起了个大早,我打扮得像过年一样,穿着干净的粗布衣服,母亲做饭便准备了窝窝头做干粮.父亲拉骡子套车,扛粮袋子装车,粮是头天下午精心挑选后装好布袋的,我们全家六口人的公粮将近8百斤,装了足足八九个布袋,父亲装好车,用绳子捆结实,让我坐在布袋上抓牢绳子,他牵着骡子,手拿长鞭出发了。天刚蒙蒙亮,我村交粮的人群便纷纷上路,有赶着马车的,有赶着驴车牛车的,有拉着人力车的,大家像赶集似的,急急忙忙向东,一路赶去,各色的车辆排成了一条长龙,马路上尘土飞扬,鞭声阵阵,偶尔传来突突的马达声,赶上来一台手扶拖拉机超越了我们。同人们搭上一两句话,一会儿便消失在飞扬的尘埃中。

早晨八点钟左右的时分,我村送粮的队伍陆陆续续到达成家庄粮站,这是柳林县成家庄规模还算不小的粮站之一。是由旧社会的寺庙改扩建而成,场院宽阔,粮库高大,坐南向北的古式建筑大门外早已排成了长龙般的畜力车队,大门口进进出出的各种车辆连绵不断,我们排在了大门口不远的地方,听交粮出来的人说,院内的车马很多,还有好几个村子的人在院内等着,显然人家比我们早到了许多时,富有交粮经验的父亲说上午交不成了,只好慢慢等了,我在骡车上吃着干粮,喝着自带的凉水,父亲则找熟人闲聊去了。好长时间,车马才能往前走一段,中午的时候,父亲才好不容易将车赶进粮站大院,人、车、牲口满院都是,各种车横七竖八地摆放着,人们不时地发着牢骚,焦急地来回走动着,吸着随身携带的旱烟,粮站不远处成家庄街头那诱人喷香的炒菜味道,那可口松软的豆腐菜谁也不舍得花钱去买去尝,口渴难耐的喝上几口自带的凉水,没有带水的花上二分钱买上一根冰棍润润嘴唇喉咙,在那个年代也算是奢侈了。院里的人群,牲口车马数量绝对超过当时全县的任何一处集市的骡马牲口集,人们急切地盼着粮站工作人员叫号,一听X村的到X号粮库,人们便呼啦啦地向前涌动。

若大的粮站院里没有一棵树可以纳凉,只有墙背背有少数阴凉处可以纳凉,人群聚集在高大的仓库房檐下的阴凉处,更多的人不敢远离车马,牲口们晒得直喘粗气,身上水淋淋的,在火热的阳光下熬煎着,淳朴善良的普通农民们,为了交上爱国粮毫无怨言地忍受着,不时地拽下搭在肩上的羊肚毛巾擦把汗,有时禁不住地发上一两句怨天太热的牢骚。傍晚也就是下午5点多钟了,才听到验粮工作人员的喊声,某人到仓库,于是父亲也喊了一声“驾”,将骡车赶仓库前。

那次交粮还算顺当,轮到验我家的粮了,验粮员二话没说,用二尺多长的凹形钢刺在我家的粮袋上逐一刺了一遍,划拉一个小洞,将麦粒倒在手心里一看,用嘴一嚼,说了声4级,算是可以过磅了,于是父亲一袋一袋地将麦袋扛上磅台,又一袋一袋地扛进粮仓,倒进指定的麦堆里,将布袋一卷扔进车里,公粮算是交完了,一颗悬着的心才能踏实。

此时,粮站院里已经灯火通明,天已黑了,我也早已饿、渴、累交加,父亲低声说了句咱回,扬手将鞭杆抡个半圆,“叭”地一声鞭响,牵着骡子的缰绳转向粮站大门。往回走一路上坡路,骡子也累坏了,八百多斤的东西压在躯体上10多个小时,父亲只喂了它几口干草,水也没有喝一口,虽然走得很慢,父亲也不舍得鞭打。那天,人困马乏的我们回到家的时候夜已很深了,我揉着睡眼惺忪的眼睛疲惫地迈进家门,母亲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纳鞋等着我们父子。(那时全村停电,家家有自制的煤油灯)炉子上的铁锅里水滚烫地打着旋涡,案板上早已切好的红面面条晾得皮都失去了往日的柔软。

交粮的经历一晃过去三十年,但我时刻清晰地记忆着,那时少年的我,不懂农民的艰苦和辛酸,不曾感受到什么,但父亲和许许多多的普通农民一样,十多年一如日地赶着骡车去交粮,从没有间断过,他们只想着为国家多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