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吕梁填仓节文化趣谈

□ 程建军

在吕梁民间,填仓节节日特点鲜明,一直与岁时同步,和稼穑有关。

填仓,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是指老百姓希望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多多增产,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

填仓节来源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国北方吕梁一带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家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照样征收皇粮,弄得民间怨声载道。看守李家粮仓的仓官,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这样做是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了以后,就一把火把皇仓烧了,连同自己也活活烧死。

这一天正好是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放粮救灾民的元名氏仓官,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炊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也祈盼新年有好收成、这样,填仓节的习俗就世代流传下来。

后人为了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的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来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填仓节

吕梁各地习俗

农历正月二十五,吕梁民间称此日为填仓节(有老填仓与小填仓之分)——正月二十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填仓,是吕梁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粮仓。在吕梁各地农村,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要在自家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柴草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的灰窖,并在里面放上各种作物种子,象征五谷丰登。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扫帚、扇车等图案。

小填仓日的灰窖象征夏粮丰收,要在仓内放入一些夏粮;大填仓日的灰窖象征秋粮丰收,放入一些秋粮。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并点燃鞭炮,在圈内炸响,取意粮食爆满仓。晚间则要祭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

在古代,填仓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吕梁民间亲朋往来,佳肴盛餐,宴请宾朋,醉饱方归。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这样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填仓节,吕梁人也和太原人一样要吃“盖窖饼”一样的蒸制面食。

在填仓之日,吕梁各县居民都要采用担煤、担土、担水等形式,寓意添仓,企盼丰年。文水县将粮仓内灯熏的墙土取一些谓之填仓。如果人家有新娶的媳妇,新媳妇要亲手将煎饼置放粮仓。老百姓们会在这一天要到庙会或粮油铺购买些米面油盐煤柴等生活必需品作为储备,也是添仓的寓意。

在填仓节这一天,岚县等县老百姓要用笤帚打扫院落墙壁,扫除昆虫以防虫害,并烧纸焚香祭奠,以消灾除难,祈祷丰收和人财兴旺。这天,临县等地的百姓在门首燔柴,表示对先亡之人的哀思。

填仓节与饮食习俗

吕梁民间有许多填仓活动,皆与饮食习惯紧密相连。

吕梁人习惯蒸莜面窝窝,取其形如粮囤,用荞面做丸子,置莜面窝窝中空处,是谓填仓。还有用黍米面做团,置于粮仓中的,还有用谷面做团填仓的,还有摊黄日薄饼,中裹以菜肴,卷而食之。也有吃黄米糕的,“糕”谐音“高”,有生活步步高吉庆之意。

在吕梁地区,点灯纪念仓官习俗比较普遍。此日,首先要给家庭成员每个人用面捏一盏本命灯,再捏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再捏人口盘子、仓官老爷、银钱、元宝、驮炭毛驴以及酒盅、酒壶等。夜晚,将面灯注油点燃,放置各处,放置面灯时还要大声说些吉利语如“仓官老爷送粮来”、“鸡娃娃多下蛋”等。

在孝义,正月二十为小填仓,二十五为老填仓,农家用蒸熟的糕面捏制各种灯,老填仓有为老人添寿的意思,小填仓为小孩添福。

在孝义汾阳一带,正月二十的小添仓节,孝义西部山区有舞窗花表演。用纸做成一个妇女手拿簸箕,挂在天窗里面,随着风吹,在外面就看见妇女除糠倾倒的动作。意思是除去秕糠,留下果实,借以庆贺五谷丰登。

到正月二十五,孝义家家户户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并用糕面包馅做成素糕,垒成好几层,再用糕面做灯瓜瓜,即灯展。有的把灯盏做成各种动物、植物等形状。灯盏盛麻油,谷子裹棉做捻,到晚上点燃祭祀,院中灯盏四布、香火缭绕,十分壮观。民谣云:“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灯”和“登”谐音,“糕”和“高”谐音,寓意五谷丰登,粮仓升高。如今,添仓节的祭祀活动早已销声匿迹了,但仍保留了吃糕的习俗,只不过吃素糕变为吃油炸糕了。

吕梁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以便求得一年顺当富足。在孝义农村流传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过了年,二十到,添仓米面作灯盏,拿箕帚,扫东墙,拾到昆虫验丰年。说的就是在吕梁民间,老百姓习惯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蚁),发现得越多,兆头越好。

还有吕梁谚语说: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说得是这一天人们要用细丝滑韧的杂面汤庆贺节日,更反映了吕梁人民勤劳俭朴的良好风气。

每年的正月二十五,在离石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俗称“闹会会”。

每年这时,离石区红眼川乡殷家山村和唐则焉村的村民们都会集体制作供品,搭会会、蒸枣山、捏燕燕、敬神灵、敲锣鼓、放鞭炮、扭秧歌、听弹唱,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顺意。

传统的手工面点“燕燕”是供会上数量最多的供品,村里刚结婚的小媳妇们都会来“偷燕燕”,预示着来年生个大胖小子。“枣山”是上供最重要的必须品,数量也有讲究,只能蒸二十一个,代表着二十一位尊神的名称。

正月二十五,在柳林县无论城镇还是乡村都要捏“狗狗”(面食人人)、布灯、打火把,预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明陆启浤《北京岁华记》里说:“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豕牛羊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谓之填仓。”说明至少在明朝,吕梁一带已经有了填仓的风俗。

在岚县、兴县等地的农村,填仓节这天流行吃“灯盏”的习俗。

最纯正而地道的灯盏是用小米面做的,既有韧劲,又有小米特有的香味。它可以做成好多花样,如灯盏、元宝,猪、马、牛、羊等十二生肖……手巧的妇女们,还会捏出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盘子:如下蛋的母鸡,扛着口袋送粮的仓婆……

妇女们把糕捏成十二生肖,捏时按家庭成员的属相而定,捏好后在各个属相背上捏一个适中的圆坑,将龙须草(一种野生植物)或高粱秆皮裹上棉花,剪成短节作为灯捻插到小圆坑里,晚上点灯时,顺灯捻往小圆坑里注满麻油,就可以点燃了。捏灯灯时,“满堂红”“元宝”灯必须有。

满堂红造型别致,用一块软米糕团成椭圆形,上面条理地捏满小圆坑,坑内遍插灯捻并贮满麻油,点着后,放在室内财神爷或灶君前,满屋红光闪烁,象征全家兴旺发达,日子红红火火。元宝灯捏成元宝形,点着后放在茅厕墙上有的放在窗台上,有的放在粮仓上,意味处处生财、五谷丰登,此俗延续至今不衰。

岚县人捏灯盏,是用面捏,所用面,有荞面、糕面数种。捏荞面灯盏,要捏成形后放在笼屉中蒸熟;糕面,即软黄米面灯盏,是在做成蒸熟的素糕后才捏成灯形。

岚县灯盏,式样很多。最简单,最普通的是捏成单灯。这种灯,光捏底座,呈圆台形,然后,再捏底座上面的灯盏,为酒盅形状。这种灯盏,中间有柱形灯口,侧于边上,可插灯芯,周围是储存燃灯油的地方。

岚县妇女在捏灯时,要求捏得越薄越好,要把灯口捏出角,借以表示月份。这种灯盏内燃烧的灯芯,有用棉花捻成捻子的,也有用龙须裹上麻纸燃烧的。

为了使这里的灯造型好看,当地人还往往把灯旁捏成各种人物或动物作为装饰。或驮、或衔,各种姿态都有,活灵活现,生活气息浓郁。当地人捏成“满炕炕”,造型是活泼的小人手连手围住一盏灯,这里还有要求,这小人的人数要与自己家里的人数相等才成。这种油灯,常常点在炕上,祝福全家幸福,平安。

“看米老婆(汉)”,是捏成老汉或老婆抱灯,笑逐颜开地坐在米缸上,表现出对于丰收的喜悦。“水鸭子”和“饮马汉”,往往按当地习俗,要放在水里漂浮,意在祈祷风调雨顺。“牛槽灯”,放于牛棚内,意在保佑耕牛健壮,日渐兴旺。猫灯,置于猫常出没的地方,以此来镇鼠害。

每逢正月二十五前后,为祈求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家家吉祥,岚县龙天寺还会举行庄严隆重、气氛祥和的祈福灯油法会。

岚县群众对这个节日最为重视,除进行以上的填仓活动外,家中男人还要早早起床,到地里背一捆柴草回家,意为“早发财”。这一天出生的孩子,起名“满仓”“满囤”,纪念填仓节,盼望仓有粮。

农历正月二十五“填仓节”,兴县仍然流传着渐行渐远的捏“仓官人人”。

在兴县,正月二十五家家户户都要用糯小米磨成的糕面蒸熟,捏制十二生肖,家里有几口人就根据不同的属相捏各种不同的生肖,用龙须草外缠棉花做灯芯,兴县特产的胡麻香油做灯油,晚上把家里人的所有属相灯都点亮,大厅里点一个“满堂红”,预示家业兴旺,儿孙满堂。

旧时的习俗里,人们还要将所有灯盏放在自家院内院外的神龛、牌位、水缸、粮囤、房门、墙头等生活区域。这些燃过的灯盏里有香油味,非常好吃,点完后收回吃掉。

糕灯点燃时满院生辉,灯火通明,油香扑鼻,它象征着家家到处油(有),来年生活一定富裕,六畜平安五谷丰登。

现在点面灯的越来越少了,传统的习俗都慢慢的被人们淡忘了……

在吕梁,有的地方填仓节也叫做“雨灯灯”。灯灯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个,小碗大小,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每个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灯盏蒸熟后,揭开锅先看哪些月的灯盏里积的汽水最多,则证明那个月雨涝。再根据种庄稼在哪个月,需雨水最多来推断这一年收什么,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

在吕梁各地,填仓节蒸制食品虽然方法不同,但是目的一致,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满囤,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填仓节这天,除了以上习俗之外,吕梁各地民间也有许多禁忌。

填仓节这一天,各家各户均不向别人家借东西,即使有人来家里借东西也必须拒绝,在民间已成为古老的习俗。吕梁百姓讲究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旧俗农民卖粮,忌在此日。粮店收购粮食却喜欢在此日。是日,粮店要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者热情款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农民,也就只好在此日卖粮了,反正能赚顿好饭。至今,一些上年纪的城市居民,仍习惯在填仓日购米买面。

关于填仓节,吕梁人还有很多民谣,如:

天仓老爷填仓来,粮食元宝填到咱家来。

黑小子,赶车来,元宝粮食赶到俺家来。

大囤满,小囤流,风调雨顺,乐悠悠。

粮满仓,粮满囤,五谷丰收,全家乐,迎请天仓老爷回家乐一乐。

填仓节最大的意义就是在提醒人们关注三农问题。它在无时无刻昭示春节已远,稼穑日近,童谣云:“填仓节,没啥盼,男去拾粪女纺线”。意思是说:这个节日没啥盼头,过了填仓节,男人走路得带拾粪叉,看见路上有牲畜粪便,就捡拾起来,好把这些“化肥”运到自家田里。女人就更不用说了,织布纺线,缝衣做饭,从此开始了一年的劳作。

吕梁人为什么要热衷于过填仓节?我认为,过节就是寄托美好希望,或是避免某种灾害。吕梁人的填仓节,就是吕梁人祈盼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囤满仓盈,寄托了父老乡亲对未来一年的美好希望。

结束语

填仓节,又称“天仓节”或“添仓节”,是汉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约起源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它的相关习俗集中反映了汉民族农耕区域民众的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以及人们的民俗心理和思想情感。

吕梁填仓节民俗活动从活动时间上,可分为“小填仓”、“大(老)填仓”;从活动的组织方式上,可分为以家庭个体为单位的民间习俗和以村社为单位的祭祀仪俗;从活动的形式上,可分为以晒种子和整理农具为代表的生产习俗,以添水、添炭、捏面灯和撒五谷为代表的生活习俗与禁忌,以供拜祖宗和各路神仙神位为代表的家庭祭祀活动,以庙堂请神、打谷场“安神”、“转九曲”祭神(游灯)以及“送神”为代表的集体祭祀活动和以伞头秧歌等挨家(串院子)表演为代表的娱神娱人的民间文艺活动。

吕梁填仓节,在不同时段、多种组织方式和民俗活动形式既有时间上的交叉渗透,又有空间上的互为补充,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演进融合,使得吕梁填仓节形成了一整套祭祀、崇拜、禁忌和生产生活习俗相结合的复杂的民俗活动现状、典型的民俗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