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马蕊坡突围战:六壮士宁死不屈 气壮临州大地

架虎沟战斗八路军死难烈士纪念碑揭幕仪式

烈士纪念碑

1944年6月9日,100多名日伪军押着40余驮军用物资,傍晚从大武镇出发往三交运送。八路军十七团得知这一情报后,马上调两个营在显神庙湾设下埋伏。10日晨,激战一小时,毙敌30余人,俘虏60余人,军需物资全部缴获,取得了全胜。胜利后,这两个营驻在了马家圪垛、马蕊坡、后小峪一带。这就是临县历史上有名的“显神庙伏击战”。

为了报复,于1944年6月12日,日军兵分三路,合击驻守在马家圪垛、马蕊坡、后小峪的八路军十七团两营官兵。八路军战士们英勇突围,重创敌伪,并以白刃与敌拼杀,直至子弹打尽,舍身跳崖。在临县党史上,称本次战斗为“马蕊坡突围战”,在1944年7月6的《抗战日报》第一版上,则称之为“一场《狼牙山五壮士》式的悲壮战斗。”

战斗发生之后,边区军民无不为其精神所感动,无不为其壮举所悲恸。

六壮士

舍生取义跳断崖

1942年9月7日,日军占领三交后,被八路军不断围困打击,日寇屡思报复。特别是“显神庙伏击战”后,马上组织反扑。1944年6月12日,日军发动三交日军110余人伪军30余人,方山店坪日军140余人伪军40余人,圪洞日军150余人伪军50余人,共500余敌伪,分三路分别从西南、东南、东北三个方向合击驻临县马家圪垛等地的十七团两个营。凌晨3时许,三交方向的日军已进至沙家墕村,店坪敌伪到了马家圪垛村西南,圪洞敌军到达马家圪垛东北的树家山村隐蔽,形成三面包围形势。八路军警戒队伍发觉后,立即掩护部队登山,占领阵地,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马家圪垛西南的日军率先向我警戒阵地发起进攻,八路军用手榴弹和短促火力阻击敌人。

另一路敌兵则在猛烈火力的掩护下,向我军在马家圪垛村东北小高地担任掩护任务的一个排的两侧冲锋。青年排长田芳瑞号召战士:“我们要与这个山头共存亡”。大家正紧张地构筑工事时,两面敌人的轻重机枪像雨点一样向他们扫射过来。田芳瑞拿起机枪就打,敌人东倒西歪地滚下坡去。经过40多分钟激战,在田芳瑞的指挥下,敌人冲锋三次,被我击退三次。

掩护任务完成,我军开始转移时,北有敌人机枪扫射,后有敌人追来。正前又出现了十多个敌人。班长王志男带领只有两把刺刀的步枪班冲了上去,手榴弹开花处,敌人躺倒了三个,全班猛冲上去,王志男和战士张黑求在最前面,杀开血路,全部安全转移。

另一边,八路军的一个连正在树家山方向马蕊坡东北山上,与200多敌人争夺山头。班长王秀书因轻重机枪卡了壳,遂组织七、八班战士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反复冲锋三次,以刺刀歼敌11名。由于日军人多,占据优势,王秀书等战士最终光荣牺牲。而排长孟超志、班长赵清功、石何录、战士刘中堂、刘春英等人(据《临县志》记载为:“孟超志、赵清功和4名战士”共6人)的子弹打完了,但誓死不屈,一齐把武器折毁,跳下悬崖,壮烈殉国。

战斗中,青年共产党员宋茂林受了重伤,班长背他下山,穿过敌人的枪林弹雨。宋茂林再三叫班长放下他,好让部顺利转移,班长只好痛心地接收了他的枪。宋茂林一只手握着一个手榴弹,敌人向他冲来,把一颗手榴弹向敌人投去,拉响另一颗手榴弹,与接近他身边的敌人同归于尽。

与此同时,八路军有一支队伍疾驰赶到,迅速占领马蕊坡北山,与树家山之南来敌激烈作战,掩护附近部队主力转移。激战进行了4小时,日军屡次冲锋,企图继续其合击,我军以不屈的精神、血肉的代价,粉碎了敌寇合击企图。

我们熟知小学课本上的《狼牙山五壮士》,五位战士不惜牺牲自己为国捐躯的精神,感动并鼓舞着无数人,他们成了抗日英雄的代表。却不知在山西、在吕梁、在临县,竟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故事,而且是更多人数的战士在被围困时,选择了跳崖。

高龄老人回忆当年惨烈战况

八路军六位战士跳崖下来的沟叫驾虎沟,跳崖之前的战斗史称“驾虎沟白刃战”。

离驾虎沟最近的村子是后小峪村,村子在驾虎沟口的西边。村里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87岁(1987年)的郝培林老人,讲述了这场战斗的一些情况。1944 年战斗发生时,他仅十四五岁。战场在村后的架虎沟里,对敌作战的是八路军十七团的部队,就驻扎在后小峪村里。当时,他与部队混得很熟,战斗打响时跟着队伍就上了山。见到十七团的一个连被日军围困,压在架虎沟里,用机枪扫射,有80多名战士全部牺牲了。第二天,他跟着大人们去架虎沟埋葬八路军战士的遗体。由于情况紧急,坑挖得不深。

他说:“战士们真的很可怜啊,他们牺牲时还都是20来岁的小伙子呢。”

驾虎沟口往东走是侯家沟村,再往东是马蕊坡村,84岁的刘兴福,1958年入党,耳聪目明,精神很好。他清楚地记得战斗发生在1944年农历闰四月二十二早上吃饭的时间8点左右。按公历,那天是6月12日。刘兴福说,日军三面围困八路军,八路军从南山的马家圪垛那边突围过来。到了马蕊坡后山,再次遭遇日军。那时,他好奇地远远躲在山坳处观看。十七团三连的部队被围在山上,队伍被打散了,很多战士子弹没了就与敌人拼刺刀,副连长白云山和二排长刘永成刺杀日军18人,壮烈牺牲。最后剩下六名,被逼得跳了高崖,很多八路军战士被压在沟里,被日本人打死了。

与敌人拼刺刀的地方叫黑圪针。架虎沟从后小峪村向东北延伸至马蕊坡后山,再往东北方向就是树家山。架虎沟最深处,东北侧有一个向沟里突出的三角形山头,叫咀圪垯,就是八路军跳崖处。

现在下到沟里来到崖底,高山巍峨,从山底到山顶足有五六十米。人们不禁惊叹,当时到底是什么样的勇气,驱使八路军战士们舍身跳下如此高的悬崖?回程路上,刘兴福老人说,乡里组织村民把战士们的遗体抬走,埋在了前架虎沟的一块地里。

慰藉忠魂

激励后人

十七团是什么部队呢?十七团在临县有着响当当的名声。原属冀中野战部队第十七团、二十六团、二十团、二团等,1943年7月调驻临县后,合编为十七团,团长闵洪友,政委孙鸿志,驻扎城庄镇阳宇会村,与盘踞三交、方山的日军多次作战,屡建战功。部队战士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时常听到老人们提起十七团。有名的“务梁山伏击战”就是十七团打的。

十七团在打击日寇取胜的同时,也常遭到日寇汉奸的报复。如1944年某日凌晨,十七团正在阳宇会出早操,驻方山圪洞的日伪军1000多人,突然包围了阳宇会,警卫连杀开一个缺口,掩护团长、政委突围,侦察连牺牲大半。此役敌人抓走后勤人员50余人,牺牲战士200余人,群众被害20多人,损失军用物资70余驮。史称“阳宇会突围战。”

后来十七团重振雄风,在挤跑方山敌人后,向南到达后小峪村一带驻扎,准备对峪口、店坪的日军据点,展开对敌斗争,一营在马家圪垛附近山区活动。1944年6月10日拂晓,由于提前侦知情报,十七团两个营的兵力,对100多名从方山大武镇出发到三交运送军用物资的日伪军进行伏击,取得了“显神庙伏击战”的胜利。为了报复,紧接着,日军便发动三路兵力合围我军。一营三连与敌人在驾虎沟沟底北山上进行了白刃战,最后在咀圪垯处跳高崖的三连战士中孟志超是十七团—营重机枪排长,蠡县人。他的同乡、一营教导员扈俊英则在战斗中被俘,不愿屈服而被敌人打死。还有一个来自无极县的、四连排长张逢洲也在此次战斗中牺牲。此战,杀伤日伪80余人,十七团牺牲一百多人。

显神庙伏击日军后,物资拉回了后小峪。郝培林老人说,那时八路军还给他们分了白糖吃。他与战士关系很好,当他退伍后,一直想着当年战死在架虎沟里的战士们,他总说:“现在国家困难,等将来富裕了,一定要给他们建一座纪念碑啊!”

终于,郝培林等来了这一天。为了铭记革命历史,时刻牢记日军在中国的滔天罪行,深切缅怀战斗中英勇献身的八路军战士,从而让广大临州儿女传承革命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临县县委、县政府决定于2015年8月,在后小峪村架虎沟口,为架虎沟战斗中八路军死难烈士立碑纪念,教育后人铭记历史,居安思危。立碑那天,郝培林老人穿着旧军装,戴着红军帽,胸前别着参加战争时获得的各种奖牌,向烈士们深深鞠躬,在纪念碑前久久站立。

这块碑的碑文如下:

架虎沟战斗八路军死难烈士纪念碑碑记

一九四四年五月下旬,八路军十七团一营在临县车赶乡杨家岭村一带开展游击战争,遭遇圪洞、峪口、寺圪垯、三交等据点日伪军数路围攻。在与首遇寺圪垯之敌激烈交火中,南路峪口之敌逼近,我军随即向东北面马家圪垛方向转移,到达马家圪垛山梁时,发现侯家沟底村头埋伏有东路圪洞之敌,遂向西撤退。在后小峪村架虎沟内又遭遇西路三交之敌。面对三面来敌,我一营三连战士与敌展开激烈白刃战,副连长白云山和二排长刘永成英勇刺杀日军十八人,壮烈牺牲。此战杀伤日军八十余人,我三连牺牲一百余人。为缅怀英烈,慰藉忠魂,激励在世,启迪后代,特树此碑,以志敬仰!

中共临县县委、临县人民政府 公元二○一五年八月

(郭时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