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汾上”小解

□ 吕世宏

最早注释“汾上”一词的学者为南宋地理学家胡三省①,他在注释《资治通鉴》时,关于唐代宗派郭子仪前去汾州戡乱仆固怀恩句:“公为朕镇抚河东,汾上之师必不为变”,其中的“汾上”一词明确诠解为“谓汾阳”。胡所说的“汾阳”宋、金、元时期特指汾州(今汾阳),宋代碑刻出现“汾阳军州”,《金史》称 “汾阳军”。

现小学课外阅读书本收录有唐人苏颋《汾上惊秋》一诗,诗文中的“汾上”一词颇受人们关注,而现代诸种汉语词典没有此词,于是有人依据“万里渡河汾”,解释汾上为汾河与黄河交接处之汾阴县境(即今万荣县),这是不正确的。

“汾上”本意为汾滨之意,类同于汶上、泗上、江上、河上等词汇,指山西汾河之滨,古代曾经是汾河北岸的同义语。如唐初《晋书》记载:“张平②以并州叛,苻坚率众讨之,率骑五千据汾上”,此汾上地在汾州汾水之滨;唐岑参诗里“可怜汾上柳”之“汾上”则在临汾汾河之滨;唐诗“并州汾上阁”一句之“汾上”则指太原的汾水之滨;唐玄宗时期《祀后土赏赐行事官等制》有这样的用法:“北巡并都,南辕汾上。”之汾上,则指“汾阴睢上”以对“并州北都”。今新绛有“汾上村”则是“风上村”改名而来,此用法与汾上本来没有关系。

在中国观念里北为上,所以“汾上”多用于汾水之阳。唐中期以来,“汾上”逐渐演变成为汾州的别名,有了行政区的含义,即胡三省之“谓汾阳”。

如《旧唐书·仆固怀恩传》记载安史之乱时,屯兵汾州的仆固怀恩奏折自称“臣息军汾上”;唐代宗派郭子仪前去汾州叫:“公为朕镇抚河东,汾上之师必不为变”;唐汾州人薛能写有《怀汾上旧居》、《留题汾上旧居》的诗篇;还有韦应物《送汾城王主簿》诗中的“汾上又经过”等等皆特指汾州。宋代《容斋随笔》中有“郭汾阳在汾上”之句,直书汾阳为汾上。《宋书·潘美传》里:“党进攻太原,战于汾上”,汾州是太原西南门户,守太原先守汾州。唐宋文人之所以用“汾上”代指汾州是因为古人作文很讲究修辞,曰“汾州”不直言其名,往往用汾隰、汾湄、汾浦等代称或简约曰汾,书写文雅的则用“汾上”一词。

所以《汾上惊秋》之“汾上”结合意境来看也在汾州,清代汾阳县志也收录该诗。其一诗曰“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诗人苏颋久在长安,唐代东渡河东取道永济不走汾阴,汾阴地近京兆不言万里;其二诗人题目叫“汾上惊秋”之句,这秋比长安要寒冷得多,汾阴与长安纬度接近秋景接近,不该“惊”;其三“北风吹白云”句与李白诗《太原早秋》之意境类同:“云色渡河秋…思归若汾水”。苏颋在汾州居留时间比较长,对汾州十分了解,有他的《饯潞州陆长史再守汾州》一诗为证。苏颋还有“汾州长史崔隐甫抗迹清循,在公明察”,等文字。

唐诗《睢阳送韦参军还汾上》曰“文华两孙楚,兄弟二曾参。竹抱卢门暗,山衔晋国深, 预知汾水上,一雁有遗音”。诗中将韦参军比作孙楚第二,孙楚为晋代平遥人,可知韦参军在汾州平遥附近为官,诗中“汾上”还是汾州。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汾州兴教大师墓志》记载:“功成名遂,乃却归汾上”。 北宋李复《送卫奕之西河任》曰:“蔼蔼长空春已归,东风犹在绿杨枝。故人错莫送处处,流水苍茫无住时。汾上先生能理曲,河滨退老喜论诗。闻君此去追高躅,应忘青衫簿领卑”。李复笔下西河、汾上为同一地,皆卜子夏退老之所。

金元以来随着汾河流量减少,汾河水运终止,“汾上”一名渐次式微。但是用“汾上”代指汾州依旧是文人雅好,如金代《汾阳香积寺如来佛像碑铭》曰:“重建为汾上之新闻”。元代《西河故居士马公墓志铭》写道:“猗欤马氏,系出扶风。徙居汾上,阴德其隆”。

明清以来,旅居汾阳的文人雅士作诗使用“汾上”也屡见,包括大名鼎鼎的戴震和孔天胤。明代闻喜人裴邦奇来汾州写有《仲川宗君持孔丈书自汾上相迎》:“愿从左骑归汾上,倾倒还同北海尊”。还有《重游汾上孔园登高二首》。《与孔文谷先生话别》一诗中有:“十年汾上挹清辉,此日天边见少微。”还有赞美孔天胤诗句:“况复人龙汾上卧”,河东裴邦奇诗歌中提到汾州几乎全部用汾上。孔天胤《东关建城记》写道:“(汾州守)于公埋轮汾上”,孔天胤有诗歌《汾上赠孝廉何竹窗先生》。

万历年间,朱孟震巡抚山西,驻扎冀南道汾州,“比来汾上”完成了杂记《汾上续谈》,在《朱驾部遇武安》一文中写道:“事至榆林,还过汾上”明确点明汾上即汾州。又说《汾上续谈》刊刻的理由是“思绵上龙蛇之篇列之迁史,泌丘贞隐之勒播在人间,感白云而兴歌者素波激其余响,援巧笑而称诗者寓迹振于西河。古人往矣,撰述如新”,点到了汾州四大名人介子推、郭有道、汉文帝和卜子夏。“栖迟泌丘”语出郭林宗碑。卜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说“绘事后素”,子夏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明末朱之俊《汇清园记》“汾上山多而泉少”,又《赠傅青主》诗曰:“乘兴偶来汾上侧”。清康熙年间汾州知府姚震撰写《古迹青龙沟创建迎仙庵记》:“因念此地,特汾上一块土尔,昔为弃地,今为胜地”。清咸丰《汾阳县志》卷四名宦中记载:“刘衍畴,字恒,公洛阳举人,万历十九年由峄县知县擢牧汾州。汾上地寒,垣苦旱,州人不解种木棉法。”清代后期汾阳人宋其沅有句:“我从汾上来,君自姑射至”。

据此看,“汾上”当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而言指汾水之滨,此用法在唐中期以后鲜用。狭义而言,唐宋以来“汾上”特指汾州、汾阳,赵嘏诗《汾上宴别》,韦应物《送汾城王主簿》等唐诗皆称汾州为汾上,汾阳出土的宋代《宋故赵公墓志铭》则用“寓迹汾水之上”表示迁居汾州。今人吕世宏之《汾上访古》一书,书中内容虽以汾州为主,然而广涉汾水流域全境,故广义,狭义之内涵兼而用之。

注释:

①胡三省:(1230年-1302年),字身之,今浙江宁海人,中国宋元之际史学家。历时三十年完成《资治通鉴》。

②张平:十六国时期后赵末年并州刺史,后为诸侯,周旋于强国之间,后降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