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于成龙早期经历与其廉政思想探索(一)

□ 高 转

一代廉吏于成龙

于成龙是方山县来堡村人,为清代著名廉政官员,官至两江总督,为官期间三次被举“卓异”,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去世后康熙亲自为于成龙御书碑文,追封太子太保,赠谥号“清端”,赐御书匾额“高行清粹”,赐御书对联:“历仕甘棠随地荫,两江清节至今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反腐斗争的逐步深入,特别是以于成龙廉政事迹改编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得到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来吕梁参观、考察、学习者络绎不绝,于成龙成为吕梁乃至山西的一张名片。

2022年6月29日—7月15日,我先后到于成龙原籍所在地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于成龙旧居”“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以及于成龙青年时代读书六年的离石区交口镇交口村的“安国寺”“于成龙读书楼”,和于成龙为官前为了养家糊口而下煤窑砍碳(挖煤)的中阳县张子山乡煤矿旧址(明末清初名称为“和厚窑”“二合窑”“送城窑”)进行走访、调查,这些遗址、寺院和教育基地,涵盖了于成龙四十三年的主要成长经历。

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入仕前于成龙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是十分恶劣的。吕梁山区地处黄土高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2%。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十年九旱、广种薄收,生活环境极其艰难。加之处于黄河东岸、中原文化的边境,从汉代以来就是北方外族入侵的首犯之地。每当边境失和,这里常常是兵戎相见、刀光剑影,百姓流离失所。

据清光绪《永宁州志》:“隆庆元年(1567年),俺答入寇,随知州王亮采等城守,后城陷,与州民张邦化、李正秋、崔桂、刘朝瑚官民同时殉难,祀城北忠烈祠”。隆庆年失守时,石州(离石)百姓惨遭涂炭、血流成河,石州大半个城墙塌陷。五十年后的1617年,于成龙在石州来堡村出生,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战乱不断的历史背景,使之和绝大多数百姓家庭一样,广种薄收,入不敷出。为了维系生计,青年于成龙到百里之外的送城窑砍碳,小煤窑暗无天日,生产条件极其艰苦,下井工人号称“煤黑子”,生命安全毫无保障。正是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最底层的求生经历,对于成龙为官后廉政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于成龙生平概述

我们一行在离石区文物所负责人成雷先生的带领下,在安国寺于成龙廉政教育基地走访。在这里离石区政府完成了《于成龙生平展》、《于成龙事迹展》、《廉政文化资料馆》、《于准生平展》及《于氏宗祠》等五个单元的基地布展。基地依托寺院内20余间古建筑约400多平方米,建立了600多平方米图文并茂的展线,展览概括了于成龙的整个生平。

从成雷先生的采访和展览的文字中得知:于成龙远祖于伯达、于建中、于仕贤在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迁到石州(今离石区)白霜村,在这里度过了一百五十多年。于仕贤生于渊,于渊生于坦等四子。于坦在明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进士,累官至巡抚。正德元年(1506年),其宗族一脉于素家族,迁居到石州北乡距城三十公里的来堡村。于素生于恩等四子,于恩生于采等四子,于采生于时煌等四子。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八月二十七日,于时煌原配田氏在来堡村的一排简单的窑洞里生次子于成龙。来堡村地处吕梁山峰骨脊山下,土地贫瘠,因此家境贫寒。不久,田氏病逝,父亲继配李氏。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人家的艰苦生活,劳作之余不忘读书。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参加乡试,然而省城太原考场考官公然行贿,徇私舞弊。于成龙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结果正榜无名,只勉强考取副榜贡生,这虽并不算中举,但可以直接参加会试。会试之后,于成龙以父亲年老为借口,辞谢做官机会,回到老家来堡村。此时,于成龙心里就埋下了一颗满身正气、清正廉明的种子,他想做真正的有识之士有施展才华之地,得到朝廷的重用,免于贪官的行贿受贿。

1644年,满清入主中原,于成龙继续致力于应举。顺治四年(1647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于成龙到太原崇善寺开办的学校学习了四年,但顺治八年(1651年)的乡试中,于成龙再次落榜,这年他已经三十五岁了。顺治十一年(1654年),于成龙兄长于化龙因病去世,三子于延元出生,父亲于时煌年老多病,需服用汤药。继母李氏虽然健康,但也已是暮年,家中生活重担落在他的肩上。长子、次子正是求学年岁,全家开支很大,家资因此受窘。于成龙为了养家糊口,整日忙于家事,种地为生,甚至到100里外的送城窑下井砍碳,再无时间参加科举考试。

顺治十五年,于父病故。三年后,于成龙进入国子监学习,准备入仕。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44岁的于成龙才开始步入官场,到荒蛮之地广西罗城任知县、数年后被提携任四川合州知州。康熙十六年(1677年),朝廷新设江防道,于成龙升湖广下江防道道员,驻地黄州。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成龙被擢为直隶巡抚。康熙二十年(1681年),蒙康熙帝召对,皇帝对他非常满意,称赞他为“清官第一”,下赐帑金、御马,并御制诗歌赠送给他,以示宠幸,旋升为两江总督(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十八日,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终于走到了人生的最后关头,终年六十八岁。

二、于成龙早期经历的主要特点

在半个月的采访和考察中,我们先后走访了安国寺、读书楼、于家祠堂、送城窑、二合窑、合厚窑、来堡村于成龙旧址、于成龙廉政文化园,走访了成雷、王乐义、乔吉平、王候清、闫卫星、高林清等二十余人,查阅了《汾州府志》、《永宁州志》、《一代于成龙》等古籍和书籍,在这些访谈内容和图版文字、历史资料中,一个较为清晰的于成龙成长历练和为官品格呈现在眼前,概括起来其早期经历有以下主要特点:

1、耕读人家的熏陶,奠定了于成龙立志为民的思想基础。在来堡村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我们看到了于成龙的家训《治家规范》,显示了于氏家族的一贯家风、家教。治家规范曰:“致富由勤,人尽知之。我谓‘公道’,乃致富之要诀。常见世人欺慢愚人,巧诈取财,或戥秤升斗,出入各别。也有赚钱起家的,究竟巧里来,拙里去;明里来,暗里去。盖由此心一欺,必干天谴,终成无益。何如任天由命,永保福基。故我谓‘公道’二字,其致富在‘勤’字之上”。关于子弟教育,“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子弟十二三岁时,贤愚已定。贤者做向上事,愚者亦别令其执一艺,庶不致闲旷其身。到了长成,还可以赡养妻子。若一姑息,或听其暴弃,鲜不贻后日之悔也。”尤其是孩子的教育,更要关注聪明的孩子,“人家生儿子,自然是聪明者佳。但聪明人每多刻薄,则暗中亏折了许多福分。常见尖颖之人,终于落薄;庸庸之人,反享厚福。一系聪明发泄已尽,一系天机浑含不露,所以受用各有不同。我劝聪明子弟以宽厚宅心,庶可邀和平之福。”而对于家庭的训诫,并不是着眼于自己的家庭家族,于成龙在家训一开始就说:“一家有教,一国观感,相习成风,而仁让兴焉矣。故居今日而欲陋习丕变,当自士大夫之家倡之。”家庭出了问题,一定会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而每个家庭都能安定和睦,那整个社会也一定会有良好的风尚,于成龙的这一认识是有远见的。无论是劳作之余的私塾读书、还是后来的安国寺读书,于成龙在儒家文化经典中吸取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精髓。

2、底层生活的历练,造就了于成龙不畏艰难的性格。为了父病母弱,双子无靠的家庭生计,于成龙在距来堡村约一百里外的送城窑砍碳,当时下煤窑条件非常艰苦,完全是人工劳作,人称“煤耗子”,全靠人工一锹一锹地在不足一米高的巷洞里挖煤,随时有窑顶坍陷、瓦斯爆炸、透水淹没等灭顶之灾。“于成龙受了难,送城窑里砍了碳”这是几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民谣,家喻户晓。

六月末,顶着夏日酷暑,我们在参与过煤矿设计的王乐义先生带领下来到送城窑旧址调查。于成龙砍碳的地方就是今天的送城窑,位于吕梁市中阳县张子山乡(今属金罗镇)。这个煤窑建于明代末年,随时间的流逝,它先后经历了和厚窑、二合窑、柳沟窑到送城窑的演替,每一次名称的变更,都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留下的印记。在清初,由于明隆庆元年外族屠城、以及城墙自然塌陷等原因,石州城修筑城墙需要大量的青砖,而烧制青砖则需要大量的煤炭,于成龙下窑的这个煤窑是当时石州唯一的煤窑,据城墙仅有10公里。源源不断的煤炭送往城墙附近的砖窑,久而久之,这个煤窑也就被称为送城窑。据王候清先生说,有一次于成龙在砍碳时窑洞发生塌陷,于成龙和十余人被困井下,而上面的工人毫不知情。情急之下,于成龙咬破中指,用鲜血在煤碳上写下:“于成龙等在此井砍碳受难”。煤碳吊到地面上时这血迹斑斑的求救信号被人们看到后才知道井下出了事。救援时将工人从窑里往出吊,于成龙组织其他人先出来,等到所有受困人员都被吊出来了,于成龙才最后一个爬上吊篮,脱离危险。下煤窑的经历,使于成龙进一步体会到百姓生活的艰难和不易,为以后廉洁从政埋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也在吕梁民间留下有关于成龙的传说和故事,至今在离石、方山乡村传为佳话,为百姓津津乐道。

3、安国寺读书,修身养性,形成了于成龙廉洁从政的为官思想。在安国寺廉政教育基地,通过“家风家教馆”“个人修为馆”“吏治清明馆”“廉能业绩馆”“从严治党馆”“警钟长鸣馆”等六大板块,在2000余份文字、图片、文物、文献等资料中,我看到了于成龙在六年的春夏秋冬中所经历的读书生涯。于清端公读书楼,位于佛殿东北角,坐北面南,建筑面积128平方米,重建时间为清雍正元年(1723)。于准(江苏巡抚)为纪念祖父于成龙曾在山寺读书之经历,将于公当年读书的地方,改建为于清端公读书楼。为二层楼阁式建筑,下为窑洞式结构,上为小三间带廊硬山顶砖瓦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有廊檐,廊左右壁上镶嵌石碣两方,分别为《于清端公读书楼记》和《重葺山寺并先清端公读书楼落成之日歌以志感》。据清《重修安国寺碑记》载:“适佛骨入中国,上因赐公主佛牙二齿,公主建塔,贮佛牙于安国寺。公主还从洛阳移牡丹植于寺中,魏紫姚黄五色俱备”。在《永宁州志》中,记有于成龙的一首诗:“余读书山寺时,梦餐钵罗花,作诗云:生平不识金银气,偶尔轻抛麋鹿滩”。安国寺的牡丹花由公主从洛阳移植,唐时白牡丹之珍稀,如今佛牙与白牡丹双双落地安国寺,于是便有了,“若使当年无昌化,牡丹怎肯向山开”的诗句。三十八岁的于成龙在安国寺苦读六年时,拜主持纯天和尚为师。纯天法师精通佛学,对儒学造诣很深,号称永宁州“四大仙人”之一。于成龙在安国寺的晨钟暮鼓、素食清灯陪伴下,沐浴吟雪、励志苦读整整六年,潜心研读了儒家的经史子集,翻阅了很多佛教经典。与师父经常在一起谈经论道,悟透了儒佛真谛,形成了“为官不昧天理良心”的理学理念。中华大地本为一家,且不论谁掌管天下,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是天道。满腹才学只有一心为民,才不负年华。他向师傅表明决心:“定不负恩师教诲,此行出仕,绝不以温饱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于是壮志满怀,豪情激荡,怀揣“天理良心”,秉承“清、慎、勤”的为官准则,走出了安国寺,离别家乡永宁州,踏上了他大器晚成官至两江总督的为官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