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老物件蕴藏着乡愁记忆,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沧海桑田,当旧时光随着岁月流逝,每一件旧物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它们是那个年代的斑驳印记,是岁月的“留声机”。在柳林县成家庄镇兴家沟村百眼庙附近有这样一个展览馆,里面陈列着大大小小几千件老物件,它将几代人的记忆全都浓缩。展览馆今年3月正式开馆,“五一”假期期间,这里更是迎来了众多游客参观“打卡”,温习那个年代的记忆。
展览馆是利用原自有建筑改造的9间展览室,外观虽谈不上造型独特,但320平方米的展馆内布局却独具匠心,通过筛选、整理、布展,分红色传承、农耕生产、食宿生活等区域,涵盖了传统民俗文化展品2060件,农耕文化展品220件,新中国历史文化展品1500件,黄河流域民间文化艺术品506件,展览版面120平方米,标牌、标志、标识等60平方米,走进展馆,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尽收眼底。
馆内收藏了大量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具,耕犁、耧、铁锨等耕地工具目不暇接,镰刀、簸箕等收获工具应有尽有,古色古香的方桌方凳、锈渍满身的瓦刀锯子、年代悠久的木质算盘、二八大杠式自行车等生产生活用具无所不包,形态各异的陶瓷,浸透着岁月痕迹的背篓、粮票等,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它们既是农耕文化的“见证者”,更是浓浓乡愁的“记录者”。墙上悬挂着的一幅幅黑白线条画、泛黄老照片既是村落蝶变的“演绎者”,更是奋斗征程的“讲述者”。
展馆里,来参观的市民们在一件件展品前驻足观看,互相讲述着这些老物件牵连的童年回忆。一件件实物犹如滚动播放的历史画面,勾起人们无限回味的温暖记忆。孩子们也被各种各样的老物件深深吸引住,他们亲身感受着这些老物件的魅力,赞叹着淳朴勤劳人民的智慧、心血与汗水。“这些东西都是课本里才能见到的,现在在这里能看到摸到,我太开心了。”来参观的小朋友康炜兴奋地说着。“我家就住在附近,一早我就领着孩子来参观了。这样的展览很有意义,很多物件我们小时候见过的,但现在的小孩子很多都不认识这些东西,我得多领着他们来看看,和他们讲讲。”市民康吉平跟记者说道。
展览馆负责人李俊生看着来来往往的参观者,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我想把这个展览馆建成链接本地村民、外地游客安放乡愁最好的场所,让它成为成家庄对外宣传的窗口和最好的文化名片。”他自信满满地跟记者说道。李俊生是土生土长的成家庄人,一直对农村充满着深厚的情怀,馆藏大多都是他的私人收藏。本身他就喜欢收藏老物件,在得知政府想大力支持他把这项“事业”办起来的时候,他十分兴奋,拿出自己大半生的藏品加上东奔西跑搜罗来的稀罕物件,忙前忙后终于把展馆丰富了起来。
“下一步,我会继续收集、收藏各类展品,更希望能添置现代展播视频设备,渲染式动画演示设备,招聘讲解员、设备操作员,真正使民俗展览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文化兴镇兴村作用,把民俗文化展览馆发展成为一座现代文明的展览馆,为村镇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为乡村振兴积蓄动能。”李俊生动情地说道。
每一组图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件物品都镌刻着村庄不断积淀、历久弥香的历史印记,是传统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见证者,也是当代人寄托乡愁,寻找乡村回忆的载体,不仅散发着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更反映出当地的民俗文化。近年来,成家庄镇加强对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深挖特色文化资源、梳理乡村历史脉络、赋彩文化烙印、激活乡风民俗,美丽乡愁悄然变身为振兴力量。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随着一个个老物件在展馆内汇聚,助力黄河流域民间文化接续传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