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春良
石楼义牒村
商周遗址出土青铜器
义牒村位于石楼县西部,距离石楼县城27公里,邻法寺村、白家庄村、褚家峪村也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
石楼曹家垣遗址出土青铜器
曹家垣遗址位于石楼县城西北40公里处的曹家垣乡曹家垣村。
1976年1月在村西照瓜垣上整修梯田时,发现铜器7件。经考究属商代之物。在附近地面上还发现有灰绳纹陶片。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一件珍贵的青铜礼器舞铙, 残长29cm,柄长11cm。属于商代晚期方国的礼乐器。造型颀长,身上装饰有三条连续纹样的装饰带,为上下玄武边,中间为非常有规律的点状方块形组成,据有关研究应该是简化了的鼍(tuó)纹。器身有多个呈规律排列的环,挂有连环,碰撞或者摇晃时会发出悦耳的声响。应该为合范铸造成形,是比较少见的青铜乐器形制。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考古发掘发现出土了这一时期众多的青铜器。山西吕梁作为商代方国主要的集中地区,青铜器的制作生产具有明显的方国特色。石楼出土的青铜见证了山西商代方国青铜器制造技术的高度发达,青铜器的器形、纹饰、铸造工艺等等都是宝贵的文明遗产。
二郎坡遗址出土青铜器
二郎坡遗址位于石楼县城北一公里处的城关镇二郎坡村北的垣上。1956年秋,先是发现有各种粗细绳纹的灰陶片和残石斧等,接着在遗址南侧发现一古墓,清理出土15件铜器和金质珥形器以及玉器、贝币等。经专家确认是一处新石器遗址和商代墓葬。1980年秋,中科院山西考古队在此曾采集到夹砂陶、红陶和泥质陶片。
二郎坡出土的青铜器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鸮卣。这不仅是一件实用器,更是商代晚期精美的艺术品。高19.7cm,口长径12cm,短径8.6cm,宽13.4cm。1956年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馆院。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首,器为身,圜眼勾喙,凛然威武。椭圆形,大腹,有四足,带盖。盖上有钮,盖、体子母扣接。整体为一鸮鸟形状,配以花纹,栩栩如生。盖有鸮嘴、突起的眼睛和雷纹填地的夔纹,还有窃曲纹装饰。足饰夔纹、垂鳞纹,均以细腻的雷纹填地。通体纹饰十分精美,融线雕、平雕、凸雕于一身。有商代晚期作风,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商代青铜器珍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卣,古代盛酒器。《周礼·鬯人》:“庙用修”,郑玄注:“修读卣,卣,中尊,谓献象之属。”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 秬鬯一卣”的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是专门盛这种香酒的酒器。是盛酒器中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圆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鹄(猫头鹰一类的鸟)形,或作虎吃人形等。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一般来说,商代多椭圆形或方形,西周多圆形。
石楼后兰家沟遗址出土青铜器
石楼后兰家沟遗址位于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小蒜镇后兰家沟村南二公里店墕圪坝上,面积1500㎡。
1957年,出土有石刀、石斧、陶纺轮、彩陶片、绳纹灰陶片等。同时在遗址南侧发现一商代墓葬,出土有铜器、玉器和金质珥形器等。1980年秋,中科院山西考古队在此采集到泥质红陶表面涂白衣再绘黑彩的陶片。这里出土的饕餮纹觚,也是大喇叭口,细长颈,束腰,下部为小喇叭圈足,腰部装饰图案为雷纹和饕餮纹组成。这具有草原风格的器物是研究商代北方方国青铜文化的重要实物,很有研究价值。
后兰家沟遗址出土的云雷地乳钉纹瓿,高20.5cm,腹径29cm,1957年出土。造型浑厚敦实,云雷地的夔纹和乳钉纹,肩部高浮雕三个兽首(或羊首),是商代晚期风格的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