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

郭彦飞:从教师到驻村第一书记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本报通讯员 李晶晶

查看高粱的长势情况

郭彦飞在和村民唠家常

走村入户了解民情

飒飒秋风,吹过南割毡满山的高粱地,带来丰收的气息。郭彦飞边仔细察看高粱的长势,边和群众了解产业进展。火红的高粱穗子缀满了圆鼓鼓的珍珠一样的果实,在微风中仿佛向往来的人点头微笑。

南割毡村位于黄河边,距石楼县城67公里,山大沟深,路远道险,环境恶劣,号称吕梁的边疆地区,村民居住较为分散。今年6月27日,来自石楼一中的郭彦飞正式成为南割毡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由于缺乏经验,刚来那一阵我非常焦虑,工作也踟蹰不前,这种力不从心的挫败感,让在学校工作游刃有余的我有些不知所措。”面对未知的乡村振兴工作,郭彦飞心里五味杂陈,有期待也有焦虑,有激动也有困惑,各种思绪向他袭来,他不知该如何干好这份驻村工作。

“不管怎么说,还是得先把底子摸回来,让我心里有个底。”郭彦飞天天泡在村里,在村干部的配合下走访入户,这一走访,就走烂两双运动鞋,走遍了村里的沟沟壑壑,也走出了全村343户1034名村民家庭情况、家庭收入来源等一整套完整而详实的情况。

摸排过程中,郭彦飞发现村“两委”班子成员能力比较弱,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程度低,普遍只有初中水平。他发挥自己的专长,经常利用晚上空余时间,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理论政策等方面的辅导。“白天种地,晚上还要开会商量村里的事,忙了家里还要忙村委,一天到晚忙得歇一阵的空都没有,哪还有时间看书学习了!”刚开始时,部分村干部不理解,有抵触情绪。“理论政策么,平时多听听就对了,还得专门学?”郭彦飞耐心地给他们分析学习理论知识、及时了解政策的必要性,带领大家认真学习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的相关文件。“必须要坚持党建引领,带动乡风建设、产业建设,才能实现民富村强。”

教书匠能帮出个什么花样来?对初到帮扶村的郭彦飞,村民们并不信任。“我本身就是教师,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帮扶事关乡村振兴的未来,再穷不能穷教育。”经过排查,郭彦飞发现南割毡村在石楼一中就读的共有13名困难学生,汇报给学校党支部后,学校对这13名学生进行希望工程1+1资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同时,他利用节假日,组织村里的学生来一中参观,邀请学校同事轮流到村里对在学业上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家教补习,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眼瞅着自家孩子的学习成绩蹭蹭上涨,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村民们打心眼里高兴:“孩子有出息,这不比给我两万块钱来得实在。”

从讲台到田间地头,如何提升村民的幸福感成为郭彦飞时常思考的问题。

“幸福感这东西,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理解。我们工作队刚来南割毡,产业发展需要深入调研细细打磨,但是人居环境的改善,就能让群众在短时间内受益。”结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对道路沟渠等卫生死角进行了重点清理,将柴草堆、杂物堆重新规整,工作队成员和村“两委”干部包片、党员干部包户,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治氛围。以农家书屋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平台,不定期组织村民举行读书会,引导村民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加强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宣传,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广大群众文明素质。南割毡的“颜值”提升了,文明新风也悄然而至,群众的幸福指数油然而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第一书记,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群众的生活发生变化的时候,郭彦飞心中的满足感与幸福感也油然而生。谈起今后发展的路子,他心里早有打算。“村里人的娱乐活动太少了,我得想办法弄一个好点的广场,让村里的姐姐婶婶们也能跳上广场舞。还得想法办牵头办个白酒厂,咱们的高粱可以做成订单农业……”他的规划还有很多,全都是关于南割毡的发展和村民的幸福生活。“当老师的时候我要对学生负责,当第一书记,我就得对村民的幸福生活负责。”